將中國國家圖騰看做是一只每天16個小時都在吃著竹子的大熊貓是恰如其分的。因為如今的中國就像是一只充滿活力的大熊貓,總是焦慮于去哪里能找到下一根竹子吃。而中國的精英們也把世界看做是一個激烈競爭有限資源的競技場,這與西方國家依賴市場的理念是不同的。一位外交家曾說:“西方國家認為在全球范圍內購買石油是安全的,因為他們建立了市場體系,但中國卻並沒有。”中國堅信的是必須調動國家實力的所有元素一一國有企業、國有銀行、援助機構以及外交家——才能獲得應有的份額。
差不多20年以來,中國一直癡迷于走出國門去尋求經濟發展的各種原料。1993年,中國成為了石油的凈進口國。2003年,中國將美國入侵伊拉克解讀為對石油的掠奪。2010年,中國成為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國。這種癡迷支配著其外交政策,同時也強化了本國的國家資本主義。這個閉關鎖國了千年之久的國家開始遍地開花,並且發現自己可以改變游戲的規則。于是,這個歷史上曾經只關注國內發展的巨大經濟體如今開始參與了多次跨國並購。
中國的生意遍布全球,而且常常在那些西方國家規避的困難之地進行貿易往來,並從容地鎖定當地的石油以及其他原材料供應。據估計,僅蘇丹就有1萬名中國工人。中國向俄羅斯提供了250億美元貸款,來確保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和俄羅斯國家石油運輸公司(Transneft)每天向其輸送30萬桶原油。中國還同伊朗簽署了17億美元的合同,獲得了北阿扎德甘地區部分油田的開采權。中石油公司(ChinaNational Petroleum Corporation)是獲準簽約開發伊拉克油田僅有的兩家公司之一。去年12月份巴基斯坦指定中國工商銀行(Industrial andCommercial Bank of China)領導一個財團,這個財團將會為修建一條從伊朗到巴基斯坦的天然氣管道提供12億美元的資金。
國家資本主義一直都處在所有這些活動的中心。國有企業資助了五分之四的對外直接投資。國有銀行構建了一個軟貸款的網絡,像中國進出口銀行這一國家機構也直言不諱其為了獲得商業優勢而積極地進行對外援助。中國特別喜歡的方式之一就是用基礎設施換取石油,中國會主動向貧窮的國家援建學校、醫院以及類似的基礎設施(通常由軟貸款資助,由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巨頭來進行建設),作為回報,這些國家會保證向中國提供石油或者其它原材料。中國進出口銀行曾經提供了2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來援助中國的石油企業在安哥拉的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資本主義的軸心
托洛茨基(Trotsky)一直堅持認為,“在一個國家建成社會主義”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邏輯也適用于國家資本主義。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必然會同時著眼于國內與國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也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國。俄羅斯和海灣國家雖然都是能源超級大國,但是他們也已經意識到,自己是歐美國家所創建的全球市場體系中的新手。所以,這些國家經常團結在一起,相互之間簽訂合同,並且在意識形態上確立了更為緊密的關系。
中國和俄羅斯已經發現,國家資本主義的共同理念讓兩國要比之前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時候相處地更為容易。在過去的十年內,兩國加強了雙邊貿易,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和貿易協定,並目在中亞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組織——上海合作組織(Shangai Co-operation Organisation)。像俄羅斯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油公司等這樣的能源巨頭以多種形式進行了合作。
中國也強化了與中東地區的關系,古絲綢之路被再一次重新串聯了起來。在2009年,中國成為了中東地區最大的單一石油進口國和最大的單一商品出口國。中國農業銀行(China’s Agricultural Bank)最大的兩個投資方是卡塔爾投資局(Oatar Investment Authority,28億美元)和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Authority,8億美元)。中國正逐漸成為中東商人和游客喜歡前往的目的地:這一地區每年都會有20萬游客前往浙江省中部的義烏市購物。這個城市在穆斯林婦女戴的面紗、祈禱用的毯子和電子可蘭經方面的生意非常興隆。
越來越多的人也在將絲綢之路延伸到更遠的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生活著20萬中國人,迪拜有著世界E最大的中國市場,即中國城(DragonMart),這個市場是按照龍的形狀建成的,擁有4000家中國企業。
2005年沙特阿拉伯國王阿卜杜拉即位,他首站訪問的國家並不是沙特阿拉伯的長期盟友美國,而是中國。與之呼應的是,胡錦濤總書記也經常代表中國出訪中東。這個“國家資本主義的軸心”正逐漸在意識形態上獲得優勢,新崛起國家的實力逐步增強,美國也暫時收斂了鋒芒,歐洲則糾纏于債務危機,G20取代了G7。“國家資本主義軸心”的各國領導者們確信,他們擁有一套自己的規則,可以將經濟活力與秩序結合在一起,吸收資本主義好的東西(那些井然有序的現代企業和高明的財富基金),並且不釋放出那些在20世紀90年代毀滅了蘇聯、在2007年到2008年威脅毀滅美國的浩劫。這一意識形態的支持者推崇李光耀(Lee KuanYew)為創始人,他們認為美國是一個受傷的巨人,並且批評歐洲的自我放縱和懶散。但是,他們又欣賞硅谷、谷歌公司、麻省理工學院、通用電氣、哈佛商學院和麥肯錫公司。
“國家資本主義軸心”的實力無疑是被夸大了。俄羅斯人對于中國這個曾經是其社會主義陣營小伙伴的成功一直耿耿于懷。他們也懷疑中國在中亞地區的一系列活動的背后用意。中國這個擁有2000萬穆斯林的國家擔心,海灣國家不僅將石油出口到了中國,而且還將伊斯蘭極端主義的思想輸送到了中國。正如歐洲國家曾經的行為一樣,中國在非洲興建道路和鐵路,這讓一些非洲人感到不安。但是中國海洋石油公司(China National Offshore Oil Corporation)的老總傅成玉(Fu Chengyu)指出,中國之所以在蘇丹和安哥拉這樣的熱點地區扎根,是因為西方公司已經攫取了那些最好油田的控制權。中國增加了全球石油的生產量,但是卻讓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處于危險的境地(已經有幾十名中國石油工人遭受了綁架或殺害)。
雖然仇外的民族心理在其中發揮著作用,但是國家資本主義發現這並沒有什么好處。事實上,很多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領導人都在質疑仇外心理的作用。普京(Putin)對此就很不以為然。他堅持認為:“如果我們僅關注于某些資源,那么我們就只是支持了某些產業,讓某些公司站穩了腳跟而已。”中國人則認為,他們的自由貿易同世貿組織其它成員國一樣優秀。
國家資本主義或許不會像社會主義一樣成為流行的趨勢,但是卻也得回答西方政策制定者的一些棘手的問題。你如何確保與國家支持的企業進行交易的公平性?2005年,中海油主動競購優尼科(Unccal)——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暫時將美國政府的注意力從中東轉移到了中國。在美國的政客們看來,中海油就是中國政府的幌子,對于優尼科的收購是中國圖謀控制全球石油供應的一個環節。所以,眾議院以398票對15票的壓倒性投票結果通過了不具有約束力的決議,反對這次收購。六個月之后,當在大約30個國家都擁有港口的迪拜國有公司迪拜環球港務集團(DP World)試圖將6個美國港口收購在旗下時,美國的政客們又一次一致反對,使得迪拜環球港務集團不得不放棄了這次交易。
西方國家的擔憂
上述戲劇化的六個月中所體現出來的緊張局勢仍舊持續著。西方的商人們越來越關注中國的貿易政策。兩年前,19個美國最大企業聯合會的會長聯名上書美國政府,抱怨中國“以美國企業和美國知識產權為代價”,來發展其國內企業的“努力”。2010年7月,西門子公司總裁彼得·羅旭德(Peter Loscher)和巴斯夫公司董事長賀斌杰(Jurgen Hambrecht)就西方公司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不得不交出知識資本的問題上,向中國總理溫家寶提出了抱怨。在駐華美商會2010年的調查中顯示,該協會三分之一的企業感到自己遭到了歧視性政策的阻礙。
西方的決策制定者們對此也很擔憂。當中國申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美國當時的貿易談判代表查琳·巴爾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擔心,國家資本主義的崛起會破壞戰后的貿易體系。中國實施大型戰略性投資,甚至是創造全新產業的能力,讓私營企業處在了極為不利的境地之中。
前歐盟貿易專員彼得·曼德爾森(PeterMandelson)認為:“全球化帶來的巨大而現實的利益,—方面會因為國家資本主義扭曲的干預而遭到破壞,另一方面也會遭受更具防范性和擔憂的發達國家的焦慮政治的影響。”歐盟暗示,基于所有國有企業都是單一經濟體的一部分,歐盟未來將會限制中國國有企業對于歐洲企業的收購。
西方國家的決策制定者們總是會抱怨,中國拒絕將人民幣升值到“自然的”水平,而這實際上是資助了中國的國內企業,損害了美國和歐洲企業的利益,破壞了美國和歐洲的就業市場,助長了全球經濟危險的失衡。
要夸大地反對國家資本主義並非難事。當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對出口產品進行補貼時,主要損害的還是本國消費者的利益,當這些國家以其他企業的利益為代價,將資本投入到國有企業時,反而會削弱了其整體的競爭力。
最近幾年來,這些國家的表現越來越強硬:中國以涉嫌受賄罪將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的三名主管囚禁入獄,俄羅斯對待英國石油公司(BP)的強硬態度。對于全球其它國家來說,學會與奉行國家資本主義的國家相處將會是一個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