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難的英國首相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幾乎每周都要在電視上應對反對派的公開詰難,相比之下,美國的總統候選人們要幸福得多了。他們每隔四年才有這么一次面對面的貼身肉搏。現在,在經過了數月的漫長鏖戰之后,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和他的寶座挑戰者羅姆尼終于來到了這直接交鋒的時刻。曾經在2000年大選中為前副總統戈爾助選的克里斯·勒翰說:“第一場電視公開辯論就像百老匯的首演之夜。”誰能在觀眾面前表現得更好或贏得更積極的評價,誰就能贏得競選的最終成功。美國的政治分析家們認為,決定今年總統大選結果的是目前尚猶豫不定的獨立選民,而這些選民很可能僅因為候選人在辯論中的表現,甚至一個動作或一句話就決定將選票投給誰。因此兩位候選人都在精心準備著這場“生死之戰”。
美國總統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是從何時開始的?
美國歷史上第一次電視辯論發生在1960年,共和黨的尼克松對陣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尼克松當時是美國副總統,肯尼迪不過是馬薩諸塞州一名資歷尚淺的參議員,此前許多人認為這將是一場一邊倒的競賽——經驗老道的尼克松肯定會勝出。但電視辯論改變了一切,當時尼克松剛動過膝蓋手術,臉色蒼白,身體消瘦,還發著燒;肯尼迪則剛剛參加完加州競選活動,膚色黝黑,活力四射。上臺前兩人都沒有請專業化妝師化妝,但肯尼迪的助手幫他簡單地“潤了潤色”,尼克松則隨便抹了點男用粉底霜,結果在電視上顯得他臉色更加蒼白。
如果你是在廣播中收聽這場辯論,你可能會認為兩個人旗鼓相當,不分高下。但電視觀眾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情景——臉憔悴的尼克松PK陽光活力的肯尼迪。當年參加現場直播的桑德爾·范奴克回憶說:“我注意到副總統嘴唇附近滿是汗漬,而肯尼迪則非常自信,光彩照人。”對比如此鮮明,觀看直播的6500萬美國人幾乎立刻就能決定要把選票投給誰。
大概是由于擔心電視公開辯論的戲劇性影響,此后三屆大選,總統候選人沒有人再愿意接受電視辯論的形式(其中一次的候選人又是尼克松,結果他果然成功當選)。直到1976年電視辯論再次出現,并再度幫助當時處于逆境的總統候選人扭轉乾坤——此前在民調中大幅領先的福特,因為對一個問題的回答顯得輕佻且無知,最終在最后的票選中惜敗于卡特。在此之后,公開辯論成為美國總統大選的固定程序,共和黨和民主黨的候選人們都必須要認真準備來應對選舉年中的這三次公開考試。
都辯論什么?
總統候選人一般要進行三場辯論,這三場辯論的主題由國內政策辯論、外交政策辯論和一場專門的觀眾提問構成。副總統候選人在總統選舉期間也要進行一場辯論。一般說來,都是由某位從美國主要的廣播新聞網中選出來的主持人向候選人發問,候選人有一段時間用來思考如何回復或者反駁。辯論中回答的先后是通過擲硬幣來決定的。辯論的日期和地點則由非黨派人士和總統辯論委員會成員來決定,不過地點通常都選在美國境內的一所大學里。
辯論對于民眾來說很重要嗎?
雖然公開辯論為諸位總統候選人們提供了平等機會,來宣傳各自政見或者反駁對方的觀點。但有專家指出,絕大多數美國人實際上早已決定好要投票給誰了。
但歷史總會有例外發生。1960年,肯尼迪在對陣尼克松的第一次電視辯論中搶盡了風頭,最終他領導的民主黨成功翻盤。在1980年10月28日的美國大選全國電視辯論中,卡特原打算采取攻勢,挑剔里根“是靠在全國巡回攻擊醫保成名”。結果頗有幽默感的里根淡定地回應道:“你又來了”(There You Go Again)。這一機智幽默的反擊讓里根在電視辯論中出盡風頭。最終,盡管里根在辯論賽季里的民調中落后于卡特,但里根在辯論臺上的優異表現為他贏得了大選。
有時,辯論本身并不足以左右候選人,真正有殺傷力的是賽后評論。在2000年大選中,本來頗有希望的總統候選人戈爾在對手小布什發言時,流露出一幅鄙夷的神情,并在對方身后不斷搖頭,這一畫面后來在電視中被政治評論員們反復播放和批評,選民們也因此認為戈爾是一個傲慢自大的家伙,這也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戈爾的敗局。
羅姆尼和奧巴馬到底誰更強?
辯論專家托德·格雷姆說,四年前奧巴馬對陣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的三場辯論中,一直堅定的表述自己的論點,并且時刻保持風度,拒絕從個人角度攻擊麥凱恩。然而,奧巴馬在2008年的民主黨初選辯論中,就有點把這份溫柔做過頭了。希拉里·克林頓說奧巴馬“很討人喜歡”,奧巴馬回應說:“其實你更討人喜歡”。全場觀眾哄堂大笑,事后很多人認為奧巴馬的回應有些太過于刻意。格雷姆說,盡管奧巴馬是個杰出的演說家,但他在辯論中的表現常常答非所問,繞來繞去,遠不及他演講時那么優秀。
羅姆尼在共和黨初選開始的近20場辯論中,對奧巴馬構成極大的威脅。格雷姆說羅姆尼的辯論有固定模式,回答問題時總是有個宏大的開場白,并且能夠牢牢抓住問題的關鍵。但在其他專家眼里,羅姆尼最大的弱點是他總會讓人覺得他很虛偽。格雷姆說羅姆尼的標準微笑和即興回答之后連串的“謝謝”,讓人感覺“他是在練習演講”,而不是在跟對手辯論。
一場辯論,還是一場被制造的演出?
辯論中涉及政策的部分總是非常冗長枯燥的,但這個部分又恰恰是最為關鍵的,辯論雙方的靈光一現抑或無腦之舉,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里根在1984年競選連任的時候,已是美國歷史上最年長的總統。當被問及年齡是否會成為辯論場上的障礙時,73歲的里根微微一笑,吐出一句妙語:“我不會讓年齡成為這場競選的話題,正如,我也不會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我對手的年幼與無知。”當時他的對手,56歲的民主黨競選人沃爾特·蒙代爾都不禁為里根老爺子的反應而拍案叫絕。
有時,身體語言要比口頭語言更重要。在1992年,在觀眾提問環節,美國總統喬治·布什不停地低頭望向自己的手表——這讓選民們覺得他是一個“冷漠且不耐煩的政客”,最終老布什尋求連任以失敗告終。
2008年電視辯論中,麥凱恩在第一次辯論的九十分鐘內沒有一次和奧巴馬有直接目光接觸,并一直蔑稱奧巴馬為“那家伙”。這種對對手缺乏尊重的表現引發很多民眾的不滿,并且奧巴馬很快就抓住了對手這個軟肋予以還擊。據紐約時報披露,幾天后,在雙方參議員都出席的晚宴上,奧巴馬開玩笑說,“那家伙”的斯瓦西里語發音正是他名字:奧巴馬。
副總統競選人的公開辯論也和總統競選人的辯論一樣,會留下許多值得讓人回味的片段。1988年,勞埃德·本特森質問共和黨候選人丹·奎爾的那一刻,無疑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本特森說:“參議員先生,你可不是杰克·肯尼迪。”當然,還有1992年珀羅的競選搭檔詹姆斯·斯托克代爾在首場副總統候選人辯論時的開場白:“我是誰?我怎么會在這里?”這句幽默的開場讓現場觀眾的笑聲響徹禮堂。
然而,一個漫不經心的糟糕失誤也會毀掉你精心策劃的競選——2011年,共和黨候選人里克·佩里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佩里在密歇根州的一次辯論中,由于忘記他要削減的第三個政府機構名稱,脫口而出的“誒喲喂”讓所有人驚愕不已。他的原話是這么說的:“我要削減的第三個政府機構,是教育……呃……商業……等等,讓我想想。嗯……我記不起了,噢,第三個政府機構是……我真記不起了,抱歉。誒喲喂。”辯論結束后,佩里承認了自己作為州長不該犯下如此低級愚蠢的錯誤,然后很快宣布退出了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