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貧窮還是富有?這個曾誕生了偉大的君主,哲學家,詩人的國度,也不缺少科學天才和精明的商人。商業化浪潮大約從荷蘭首建東印度公司時代便已入侵這片金色的土地,獨立之后的印度奉行自由市場原則,社會制度則與西方保持一致,當然,印度人保留了自己的價值觀,但這并不妨礙他們開拓自己的商業空間,當你在鄉村中看到他們仍在使用一千年前的耕作工具時,他們的城市卻已經擠滿了跨國公司,軟件天才和大學精英。這種跨度帶給印度奇異的色彩,也成為二十一世紀最后一個傳統與現代相安無事的特例。
在班加羅爾和海德拉巴,至少有數千人每天要穿過第三世界的現實才能進入第一世界的辦公環境。緩慢的牛車,路邊的塵土和污水,赤裸的兒童,公共汽車連踏板上都擠滿了人,手持細木棍的警察,寺廟尖頂閃耀的金光,在吐出黑煙的大小車輛間靈活自如的人力三輪,當然,少不了還有大象經過,直到他們離開喧囂擁擠的市區,來到一塵不染的辦公室,面對通用電氣、諾基亞和美國Home Depot公司的傳真信件,才能暫時忘掉外面的那個印度。
寶萊塢的確值得夸耀,不過大城市里受過教育的人更喜歡談論他們的證券交易所,印度有23家交易所,超過6000家企業在這里和來歷不明的外國投資機構博奕。印度人的愛國熱情通常會隨著國際時事的重心轉移而自我調整,一流的大學教育造就了無數這樣的愛國者,他們希望印度有朝一日成為亞洲的金融中心,與世界上最先進的商業思潮并駕齊驅,偉大的理想往往令人眩暈,印度人正在努力制造一種氛圍:他們想要擁抱世界。如果不是外面觸目所及的貧窮景象多到令人無動于衷,你幾乎會以為他們已經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僅僅從這些商業精英、銀行家、經紀人和工程師的談吐、儀態、辦公環境來判斷,他們已經與紐約或倫敦的同行沒什么分別,世界就像一個聯通了各部分神經的巨獸,而印度則成為關鍵的樞紐之一,事實是當下的印度人正是這么認為的。
媒體上也彌漫著這種愛國熱情,渴望做一個事實上的大國的夢想,使更多的年輕人投入到最時髦的行業中去。最為西方人贊賞的是他們的軟件業,比如在孟買,在被BBC稱為“寶萊塢”的那個電影城,在這里制作后期效果對好萊塢片商誘惑良多,不只因為這里價格便宜,只有美國的五分之一,更讓迪斯尼、福克斯娛樂集團和時代華納感興趣的是印度人的數字天賦,這個曾經發明了阿拉伯數字的民族在數學方面似乎一直有著敏銳的直覺,包括他們思維方式,有時竟讓已經形成定式模板的好萊塢顯得落伍。
印度是一個善于走捷徑同時也很固守傳統的民族。1947年獨立后,英國留下的民主政治制度并沒有遇到反對勢力,印度人像對待小提琴一樣,用自己的方式操縱它。盡管一直未能消除種種弊端,貪污腐敗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一樣尾大不掉,但畢竟好過獨裁,人們手中的選票讓政治家越來越清醒,這種制度的好處是,它不是某些人或團體可以操控的,而隨著世界的整體趨勢,隨著商業文明帶給每個人的權利范圍增大,最終它會展露它的優勢。當然,那也是帶有印度特色的。
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的教育模式使印度很快擁有了大批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本土公司。智力和金融資源成為印度最高端的產業,他們沒有依靠外國投資營造短期的繁榮景象,而是依靠制度完備、數學稟賦、語言優勢、勞動力便宜、誠信和企業家精神,成就著“穿行于第三世界的思維模式和第一世界的期望標準之間”的事業。
西方人也許沒有想到,互聯網出現不過20多年,在亞洲普及也不過十余年,而制造業從不發達的印度,它的北部山區還由大大小小傳統的土邦主統治著,童工們還在巷道中開采礦石,城市里擠滿了從各地前來找工作的人,街市上飄蕩著曬了一天的瀝青和咖喱混雜的氣味兒,乞丐們躺在破舊的工廠門口,直到警察走過來用棍子把他們戳醒。就是這樣一個印度,沒有人知道它為什么還保留著這些一百年前的景象,也同樣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它的IT業卻已經達到了國際水平,這里有3000家軟件公司,他們為西方公司的軟件需要提供問題解決方案,通過網絡技術把國內外的軟件服務業務連成一個整體,英特爾、甲骨文、惠普、微軟及IBM等跨國巨頭所期望的,他們都能做到,并且價格便宜。當然,這僅僅是第一步。印度有1.5億中產階層消費者,這個階層還在擴大,并最終促使印度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之一。但他們雪白的襯衫并不妨礙衣不遮體的民間哲學家思考人生的重大問題,在印度,什么都有可能并存,進取與隱退對于個人來說,只是面對這片充滿神秘感的大地時自然而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