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黨校是那些決定中國未來的決策者們接受培訓的地方。它位于北京西北角,是一片寧靜而開闊的花園式學院。這座學校看起來像是一所具有中國特色的常春藤聯盟學校。挺拔的竹子,低垂的楊柳,寶塔以及成群結對的鴨子點綴著校園。一般情況下,中央黨校是不對外開放的。在過去,人們甚至無法在地圖上找到它。不過現在,該校正向外界敞開大門。比如學校里的路標,它們是由標致雪鐵龍集團贊助的。
中央黨校有1500名學生,教授的人數幾乎與學生人數相當,而且很多教授都比他們的學生年輕許多。該校開設了經濟學、公共財政學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的課程,也講授共產主義理論,比如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鄧小平理論使得中國經濟改革合法化,并且一直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行動指南,不過該校只用三到四個課時來講授這一理論。如果三到四個課時還是太多,那么學習下面這三句話也許就夠了:“我們的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

這幾句話是鄧小平在20年前說的。當時,他不是在北京出席黨代會,而是在“南巡”途中,參觀珠江三角洲的工廠。這些話源于實踐的啟發,而非理論。當時,鄧小平正在參觀珠江的一家冰箱廠,當聽說該廠在7年內,產量增加了16倍,他非常高興,于是發表了上述講話。甚至他用來表述真理的詞語——道理,也比真理這個崇高的詞匯更加通俗,后者一般被用來表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樣的理論。
迎頭趕上的巨人
從那時起,中國的經濟總量增長了近20倍,由此,中國受人欺負的時代終于過去了。根據經濟學家,比如清華大學的胡鞍鋼和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阿文德·薩博拉曼尼亞的觀點,以購買力平價來衡量,中國的GDP如果換算成美元,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是,按照市場匯率來換算,中國的GDP仍比美國少得多。不過,即使以這種方式來衡量,中國還是會趕上美國,而其追趕的速度比許多人預期的還要快。要在2020年與美國的GDP持平,中國GDP的增長只需達到過去十年平均增長率的四分之三即可。
現在中國已經變得十分強大,不可能再受人欺負,似乎發展也開始變得不那么迫切起來。事實上,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人們越來越厭惡中國經濟增長模式所帶來的副作用。在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自然資源卻枯竭了,房地產業得到發展,產權卻往往被忽略。
社會精英可能還在沾沾自喜,他們更關心如何劃分經濟利益,而非如何擴大經濟利益。不過,至少從他們的豪言壯語可以看出,他們似乎并沒有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當被問及中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體的前景時,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中國沒有理由去慶祝。中國的人均收入仍然排在世界第90位左右。有人估計,即使中國的GDP在2020年超過了美國,中國還是和現在的巴西或者波蘭一樣貧窮。
經濟上缺乏自信可能比狂妄自大更加危險。如果在決策者的心目中,中國仍然很貧窮,那么他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經濟還沒有做好改革的準備,而實際上,改革早就應該進行了。決策者可能認為,一個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并不需要復雜的金融體系,因為這樣的國家既無法應對更加靈活的匯率,也無法承擔讓農村群眾及其家人在城市里安家落戶的重任。

只要投資需求依然強勁,儲蓄供應不間斷,中國的決策者就可以自信地認為,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快速且穩定的發展勢頭。然而,中國發展得越快,就會越早脫離一直以來運行良好的發展模式。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開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從某些指標來看,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與那一時期的日本很相似,不過中國的改革依舊行動遲緩,畏縮不前。
三種未來
關于中國未來幾年經濟前景的思考,目前至少有三種學術派別。第一種學派認為,未來幾乎沒有任何危險。中國發展得十分迅速,總是超出人們的預期,并且還將繼續這樣發展下去。作為一個龐大的、快速發展中的國家,中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國進行了大量投資——事實上也應該如此。也許,這些投資并不總是能為提供貸款的銀行家帶來良好回報。但這些投資對于經濟的貢獻要比對銀行家的回報更多。
第二種學派認為,經濟失衡可能會壓垮中國。雖然中國無法維持目前的高投資率,但是沒有什么可以取代投資成為需求來源。為了保持經濟增長,銀行與影子銀行擴大了信貸,而這些信貸將來的狀況會很糟糕。如果一個政府完全出于經濟增長的考慮,認為這樣做是合理的,那么他們早晚會發現自己將承受經濟衰退所帶來的失望。
本期的封面故事支持第三種學派。該學派認為,雖然中國的確面臨著一些重大問題,但是它能夠從容應對。雖然沒有明顯的過度投資行為,但是中國經常進行不明智的投資。這樣一來,就把實際損失強加在了中國的開發商、儲戶以及納稅人的身上。然而,與其他許多國家相比,中國的金融體系更加完善,可以經受住這些損失。中國的資本配置效率也許不高,但是卻相當穩定。事實上,導致資產配置效率不高的部分原因正是由于中國的資產配置充滿彈性。
直到最近,大多數經濟學家還認為,中國嚴重依賴出口。但是,即使經常賬戶盈余出現縮水,而且除去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經濟還在繼續增長。毫無疑問,中國是投資依賴型國家,不過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良投資,而非過度投資。大多數人認為,中國過去的不良投資會阻礙未來的經濟增長,但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很明顯,如果中國沒有浪費那么多資本,中國的經濟狀況會更好。然而,如果資本存量不足,沒有達到應有的數額,中國則要付出更多努力來改善其經濟形勢。
如果投資率下降,中國就需要尋找另一個需求來源。一個明顯的需求來源便是居民消費,不過消費者可能無法完成這一挑戰。因此大幅度提高政府消費也是可取的對策,或許這也是唯一可行的對策。
隨著中國資本的積累、人口老齡化以及城市化,中國的儲蓄量會逐漸萎縮,良好的投資機會也會越來越少。因此,中國需要更加明智地利用自己的資本。這就要求中國開放金融體系,即使以犧牲金融穩定為代價,也要引進更高效的金融機制。
與20年前相比,如今的中國,經濟更加繁榮,前景更加開闊。中國擁有更加廣闊的視野,能夠關注更加廣泛的事務。發展或許不再是中國唯一的真理,但發展仍然是硬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