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一改往日美國政府的曖昧論調,態度十分明確,她發表聲明稱,幫助調解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在島嶼和海洋權益方面的爭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
很顯然,正如希拉里曾作出的承諾,美國真的“重返亞洲”了。但是,另一場由華盛頓方面所策劃的微妙行動,使得北京方面感到更加沮喪,那就是:美國介入了湄公河流域的事務。希拉里會見了柬埔寨、老撾、泰國以及越南的外長,并承諾將提供1.87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來支持“湄公河下游行動計劃(Lower Mekong Initiative)”,該計劃旨在改善這一地區的教育、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環境問題。雖然該計劃沒有軍事訓練演習那樣的威力,但是中國國防部的幾位官員卻私下告訴筆者,他們認為,美國在湄公河流域采取這種新型的溫和策略將取得一定的成果,而這樣的成果是任何海上軍事合作都無法獲得的。
湄公河全長2700英里,發源于青藏高原,從中國的云南省開始,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以及越南。目前,中國已經在湄公河上游(即中國境內的瀾滄江)修建了5座水電大壩,在建大壩1座,擬建大壩2座。現在,湄公河下游的水位正處于歷史最低點,這使得中國以南的國家近7000萬人的生計受到了威脅,那里的人們大多依靠自給自足的農業來維持生計。這些國家指責中國,認為中國修建大壩,攔水截流,使中國人民受益,而湄公河下游的民眾卻為此挨餓。

雖然還沒有確鑿的證據能夠證明,中國的大壩以及水利政策導致了湄公河下游的低水位,但是北京方面卻拒絕接受針對其在瀾滄江上開展水利活動的全面調查——面對一些小國的抱怨,還采取了蔑視的態度——這使得這些小國感到不安,他們覺得自己沒有受到公平的對待,擔心未來自己的水資源會被中國所控制。
正如湄公河流域的政治觀察員所證實的,當涉及到本國利益時,北京方面會蔑視那些小國,采取強硬的態度。不過,中國在亞洲大部分地區的政策基本都是以誠相待。中國向其他亞洲國家政府提供了無附加條件的低息貸款,尤其是菲律賓以及泰國這樣的國家,他們偶爾會離開美國,轉投中國的懷抱。在整個亞洲地區,中國外交官的數量最多,工作也最勤奮,他們所傳播的是一種地區主義的“亞洲價值觀”,旨在消除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北京方面的政治官員與戰略家正討論采用一種自下而上的策略,以獲取地區霸權,該策略將利用中國的經濟與文化影響,說服亞洲的精英階層,使他們相信只有中國才能領導亞洲地區走向未來繁榮的正確道路——而不是美國。
正因為如此,針對中國對數千萬以湄公河為生的民眾所采取的戰略,華盛頓方面希望參與湄公河爭端,以形成一種近乎完美的制衡。幾乎每個亞洲國家的政治家(除了朝鮮和緬甸)都傾向于讓美國介入爭端壓制中國。然而,該地區的民眾越來越感到疑惑,他們不知道中美之間的抗衡究竟能為他們帶來什么。目前,亞洲國家之間簽訂了40多項雙邊以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其中就包括已經生效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而美國在亞洲地區只與新加坡簽訂了類似協議。這就是在湄公河問題上美國能夠牽制北京方面的原因,美國的介入可以提醒數百萬普通的亞洲民眾,提醒他們美國在該地區的主導地位依然很關鍵,也告訴他們幾十年來美國的外交勢力與軍事影響力維持了亞洲的和平,保證了重要航道的安全與開放。

美國前副國務卿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時常告誡說:“正確把握中國,就可以正確把握亞洲。”在這一戰略中,加強美國與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的同盟關系仍然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與印度、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建立新的安全伙伴關系也很關鍵,不過,經濟的發展與未來的繁榮仍是該地區的首要問題。在這一地區,數千萬的亞洲民眾以湄公河為生,對于他們來說,獲得水資源權利的政策比什么都重要。
奧巴馬政府是否會竭力尋求其在湄公河流域的新增利益,現在斷言還為時過早。不過,加大對當地“生計”問題的影響,華盛頓方面可以獲得該地區數百萬的新朋友,這一招很聰明——同時,還可以牽制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