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西部一個偏遠村莊內,塵土飛揚、綿延至祁連山腳下的草地上,當地共產黨支部新的辦公樓正在竣工。這個辦公樓明顯與當地夯土建成的房屋不同。這個建筑的門口有一個混凝土制的、古典羅馬式門廊。當地黨支部書記和副書記都認為他們是羅馬人的后代。
者來寨這個村子距離往日的羅馬帝國有6500公里(4000多英里)的艱險路程。要到達甘肅省的這個小地方,羅馬人得跨越整個中亞和中東,路上還會遇到許多兇悍的部落。然而,有些人相信,2000年前,一支羅馬軍隊完成了這一旅程,后來還定居于此。
在古代中國有一個羅馬城的想法或許有些異想天開,卻又是如此讓人著迷的一個設想,以至于50年來鼓舞了各種各樣的支持者。其中,有一個牛津大學的教授、一個澳大利亞探險者和一個者來寨附近佛堂里的男住持。這個住持為羅馬將士的靈魂誦經祈禱,他說這些將士曾來到寺院,請求他拯救他們。該住持從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婦女那打聽到,尤利烏斯·凱撒(Julius Caesar)也在永昌縣度過了余生,死前已成為佛教徒。顯然,凱撒的暗殺者殺錯了對象。

當地黨委書記張建新和宋國榮的奇特外貌特征,更堅定了他們擁有羅馬血統的信念。這兩人都有長而直的鼻子,中國人都認為這是外國人的典型特征。宋國榮留著長長的棕色卷發,這與大多數中國人直而黑的頭發十分不同。張建新說起了,當20世紀90年代一隊外國人來到村莊,告訴他羅馬定居的學說時,自己高興的心情。他說:“能和羅馬人有聯系是好事。我們覺得找到了祖先?!比绻梢宰C實甘肅省內有羅馬城,那這的確是件激動人心的事。中國歷史上最為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如此發達的東方文明竟然能與西方文明相隔絕如此之久。不僅僅是外族定居,而是西方人定居,比馬可·波羅到中國還早13個世紀,比葡萄牙人在澳門建立殖民地要早16個世紀。如果這些屬實,歷史就需要重新改寫了。
166年和諸如此類的笑談
中國和羅馬官方交流的最早記錄是在公元166年。據中國記載,一個可能由馬可·奧里利烏斯(Marcus Aurelius)大帝派遣的羅馬大使到達中國。顯然,這是有記載的兩個大國之間的唯一交流。羅馬人稱這些遙遠的東方人為賽里斯—絲綢人。但是,賽里斯也可能指的是中亞的部落。因為中亞人和中國人的貿易中肯定也有絲綢。長久以來,羅馬人都認為絲綢長在樹上。直到6世紀,絲綢制造的秘密才從拜占庭流傳到了西方。
1993年,有雄心又較為思想開放的官員賈曉天,接任當地黨委書記。他是首先看到和羅馬建立聯系,所帶來發展潛力的人之一,即旅游業的發展。以前,很少有游客來永昌。來的游客通常也是短暫停留,探尋古老的絲綢之路。公元1世紀,中國的絲綢就是沿著這條商路通往羅馬的。永昌離最近的旅游景點,也有幾個小時的車程,距離繁榮的海濱地區更是遙遠。
賈曉天做了件一些其他官員肯定會認為離經叛道的事:在永昌縣的主要街道的盡頭,樹立了3個高大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靜靜的站在那里:中間是一個漢族人。這個漢族人的右邊是一個少數民族回族的婦女,回族是該地區第二大民族。漢族人左邊是一個羅馬人。一塊匾上記錄著羅馬人對永昌“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所做的貢獻。
1998年,賈曉天升職為省旅游局的局長。不久,他出版了一個描述羅馬人到來的電影劇本。有官員說,賈曉天正在和一家美國公司商談電影版權問題。同時,官方還稱,一段長達30米的破舊土墻將被認定為羅馬定居時期的城墻。當地人說,以前該墻約有200米長,直到20世紀70年代,為了將土撒在越來越貧瘠的田地里,農民們將大部分城墻都搗毀了。
依照貧窮的甘肅省的標準,永昌縣算是較為富裕。但是,永昌縣城的博物館沒有足夠的錢,從當地農民手中收購他們在自家地里挖出的古盆罐和古錢幣。即便如此,為了讓游客感受到羅馬氣息,永昌縣花錢在一個古廟的地基上,建了一個羅馬式的小亭子。
該博物館很快將展出一項激動人心的新發現:羅馬居民的骨架(一些人這樣認為)。該骨架是2004年,在一個有2000年歷史的墳墓中發現的。這個古墓是鋪設中國龐大的天然氣西氣東輸管道時挖掘出來的。管道貫穿了整個縣。這個骨架是一個高1.8米(5英尺11英寸)的男性骨架。當時,中國人的平均身高要比這更矮。在一個骯臟、空空的房間中,博物館官員們自豪的指著這些骨頭,讓人們注意筆直的牙齒和長長的下肢——這些特征在古代中國人中很不尋常。
現在任何問題都是敏感問題
但這是在中國,即便是考古遺跡,也可能成為政治上頗有爭議的事情。甘肅省政府拒絕記者采訪永昌,稱永昌與羅馬的關系是個涉及少數民族的“敏感”問題。如果沒有許可在永昌停留兩天,記者就會被指控“非法采訪”,并被要求離開。由外國人首次提出羅馬定居理論這件事,很可能會讓一些中國文化遺產驕傲的管理者們不高興。1995年,牛津大學中文教授霍默·杜布斯(Homer Dubs)在倫敦對中國協會發表的一場演講中提出了這一理論。根據杜布斯的理論,前往甘肅的旅程始于公元前53年。那時,同尤利烏斯·凱撒和龐培(Pompey)一起建立起羅馬三人執政團的克拉蘇(Crassus)為了彌補自己缺乏戰功的劣勢,決定與令人生畏的帕提亞人開戰。
克拉蘇的羅馬軍團不是帕提亞弓箭手的對手。這些敏捷的騎兵,甚至可以在轉身的瞬間射箭。在位于現代土耳其位置展開的卡雷戰役中,出征的42000名羅馬士兵,有20000人陣亡,另有10000人被俘。這是羅馬軍事史上最慘烈的敗仗之一。據老普林尼的說法,羅馬的俘虜被派去守衛帕提亞的東部邊境,位于今天的土庫曼斯坦。杜布斯推測,部分俘虜從那逃離并加入了匈奴成為雇傭兵。公元前36年,位于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中國軍隊在一場討伐匈奴的戰役中,擊敗了匈奴統治者郅支單于(Zhizhi)。在俘虜中,發現有145名羅馬人。杜布斯說,中國人讓這些羅馬士兵戍守邊防,并把它們安置在特設的驪靬縣內。驪靬縣位于今天甘肅省內。

如果能查到證據,那再好不過了。杜布斯的理論,大部分建立在中國史學中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線索上。但是,這些線索并未明確指明是羅馬人。杜布斯說,有文獻提到郅支單于的軍隊中,有士兵用過“魚鱗陣”。杜布斯說,“魚鱗陣”是將盾牌重疊,組成大盾的行軍陣勢。這種陣勢只有羅馬士兵會用。而且,郅支單于城鎮的城墻外,有一個雙層的木質柵欄。杜布斯說,羅馬人經常會用這種防御工事,而匈奴人則不常用。此外,這個城鎮的名字驪靬,當時可能用來指羅馬帝國。在公元9年,驪靬改名為羯虜,并沿用了幾年,意為“攻占一座城市后捕獲的俘虜”。在六世紀,驪靬不再被用作地名。
杜布斯并不是唯一一個相信羅馬關系學說的人。在甘肅省省會蘭州市的一名中國學者關意權,也相信驪靬與羅馬有關。從1978年到他去世的20年間,關意權努力研讀了一本有關驪靬的45萬字的大部頭。據他兒子關亨說,直到1988年他才看到一份杜布斯的演講稿副本,碰巧與他的觀點相吻合??上У氖牵P亨也承認,這本大部頭書中也沒有關鍵線索。
如果不是澳大利亞作家兼探險家大衛·哈里斯(David Harris),中國官員或許還想不到羅馬故事所潛藏的旅游業潛力。實際上,哈里斯身無分文,因破裂的婚姻很煩惱,于是決定啟程前往中國,尋找杜布斯所說的古城。在關意權的幫助下,哈里斯將研究鎖定在者來寨。哈里斯的經歷都記錄在其游記《黑馬奧德賽》中。
哈里斯的努力引起了媒體以及官方的注意。甚至《人民日報》,也刊登了一篇表示贊同的文章。但是,也有很多持懷疑態度的人。蘭州大學的退休教授劉光華說,驪靬這個名字源自亞歷山大港的第2和第3個音節。中國人有時用亞歷山大港這個埃及城市名,總稱羅馬帝國。然而,直到公元前30年,亞歷山大港才被羅馬人征服。在這之后,中國人才開始像劉光華教授說的那樣使用亞歷山大港這個名字。一些學者也認為,羅馬人定居之前,驪靬早已建好。
至于那些和外國人有幾分相像的永昌人 ,在永昌縣發現一些民族混合特征也并不值得驚訝。因為永昌處于曾經的主要商路,且在中國和中亞的邊境上。中亞人和中國漢族人相貌十分不同。對于居住在這個中國最貧困省份的一些人來說,想到和凱撒有血緣關系,或許可以得到些浪漫的內心慰藉。但是,被遺棄的、未竣的工豪華酒店和主要旅館黑暗、空曠的走廊,告訴人們這一浪漫情懷想讓更多人接受,還有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