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一座老工廠區里“埋伏著”三只恐龍,它們全身通紅,腹部雕有“中國制造”幾個字,看起來就像是中國出口到世界各地的塑料玩具。但是,這三只恐龍的模型是按實物大小制作的,比路邊的行人還高,而且它們看起來非常饑餓。
這三只給人印象深刻的恐龍坐落在北京798藝術街區,它們的作者是中國當代藝術家隋建國。三只恐龍分別被裝在三只堆起來的籠子中,如同裝載著中國產品運往世界各地的20英寸集裝箱。這三只恐龍由樹脂、青銅以及鋼鐵制成,它們象征著外國人對中國出口商占領外國市場、吞并外國工廠的恐懼。當這一作品在1999年完工時,中國的出口還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但十年之后,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在運往美國和歐盟的玩具中,85%到90%都是中國制造。
中國不斷上升的出口額促進了經常賬戶盈余的擴大,在2007年盈余已經超過了中國GDP的10%。中國不能將貿易順差帶來的資本轉化為投資,這成為了經濟領域一件令人震驚的大事,引起了諸多的評論與解讀。美聯儲現任主席本·伯南克認為,中國的貿易順差加劇了“全球儲蓄過剩”的問題。在二十國集團峰會上,中國的貿易順差是各國討論與外交活動的重點,而在美國國會中,中國的貿易順差招致了許多責難,而且成為了諸多議案的靶子。去年10月美國參議院通過的議案就要求堅決抵制任何利用估值偏低的貨幣策劃貿易順差的國家。美國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米特·羅姆尼表示,若競選成功他會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將中國定為貨幣操縱國。

雖然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仍然很大,引起廣泛爭議,但是中國對世界其它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已經在慢慢消失。去年,這一數據縮減到了2010億美元,還不到中國GDP的2.8%,達到了2002年以來的最小值。按貨幣量計算,這一數額比德國的貿易順差額要小很多。
這個數額足夠小了嗎?根據IMF的計算方法,美國參議院的法案計算出了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的經常賬戶盈余標準值(經常賬戶盈余與GDP 之比的均衡值)。相比科學,這個計算方法更像是一門“藝術”:歐洲中央銀行曾運用IMF的這種計算方法估計出了16384種不同的中國經常賬戶盈余標準值。不過,非官方的研究用IMF方法計算出來的標準值卻和官方的結果不同:從中期來看中國經常賬戶盈余的標準值大約占GDP的2.9%。這意味著中國的貿易順差是正常的。一定程度上來講,這一比例是否保持不變部分取決于中國起初縮減經常賬戶盈余的原因。在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中,IMF確定了四個原因:中國的匯率,進出口產品價格的比率,全球消費支出以及中國自己的投資開支。
盡管中國的匯率還沒有達到很多美國人的期望,但它一直都在提升。人民幣的升值可以用多種方式進行測算。大多數經濟學家都會選擇實際有效匯率(REER),它是根據消費物價通脹進行調整且經過貿易加權后的數據。自2005年7月之后,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提升了27%。另外一個指標是內部實際匯率(IRER),測算的是中國不可貿易品與可貿易品的價格比率。香港金融研究學會研究發現,中國的內部實際匯率在2005年7月到2011年12月間提升了35%還多。匯率的提升鼓勵中國生產更多不可交易的產品,購買更多可交易的產品。這兩者都幫助中國縮減了貿易順差。
中國貿易順差的規模還取決于一些商品劇烈波動的價格,比如原油以及中國進口的其他大宗商品的價格。最近幾年內,相對于出口價格來說,中國的進口價格有了提升。根據IMF的分析,中國2007年至2011年間貿易順差能縮小一半要歸因于其進出口產品價格比率的降低。而這一比率也不大可能有所改變。只要中國仍然是進出口市場中的主導力量,就會繼續對進出口產品的價格施加影響。

這種“鉗形攻勢”(一種軍事戰術,主要是將已方軍隊分成兩路,像巨蟹的利鉗一樣,于兩個方向對敵方進攻)以令人驚訝的方式表現了出來。比如一位英國學者認為,中國廉價的出口產品遏制了英國的盜竊行為,因為一臺19.99英鎊的DVD播放器幾乎就不值得冒險去偷竊。但另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對于合金的進口導致了英
國發生了很多金屬盜竊案,因為中國對于這些產品的需求使得它們成為了誘人的盜竊目標。
經濟危機發生以來,一方面,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國內需求一直在緩慢地恢復,另一方面,中國國內消費也超出了預期。2007年至2010年間,由于銀行大量放貸刺激了經濟發展,中國投資占GDP的比重上漲了6%。IMF認為,投資比重的提高導致中國貿易順差縮減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是,中國貿易順差的縮減或許還有其它的原因,比如初級商品價格、中國人民工資和國內物價的提升。
巨大的貿易順差將要重現?
中國的貿易順差可能會再次擴大,原因如下:第一,中國高額的投資會為出口的再次興盛創造條件。第二,如果沒有國內消費的支持,中國的投資率可能會下滑,從而迫使中國不得不依賴國外需求來保持經濟的增長。
不斷升值的人民幣
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以2005年2月的匯率為100計算)

如果你想了解第一種情況,你只需調查一下近期發生的事情的情況就能明白了。美國經濟諮商會的皮爾特爾·伯特利爾認為,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巨大貿易順差是其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投資熱潮導致的。這樣的投資熱潮造成了汽車、建筑材料尤其是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最初,這些新的工廠取代了進口;然后,事實證明國內市場太小,因此它們把剩余的商品出口到了國外市場。美聯儲的布雷特·伯杰以及羅伯特·馬丁注意到,2004年,中國還是一個鋼鐵凈進口國,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凈出口國。但昨日是不可能重現的,因為這會要求中國已經很低的消費率繼續下降,從而為投資和出口騰出空間。同時,這也要求中國更加迅速地提高其在全球市場中的份額。
中國在經濟危機之后的投資熱潮與中國加入WTO之后的投資熱潮有所不同。前者偏向中國內地的省份,而非將中國的產品運輸到世界各地。2009年,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中國內地省份首次與沿海省份持平,到2010年,內地省份甚至超越了沿海省份。2009年至2010年的投資熱潮集中在基礎設施以及房地產上,這兩者都不可能在國外市場上進行交易。
但是,有些經濟學家相信,中國最近的投資熱潮并不會持續下去。如果建筑業崩潰了,那么一些相關行業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外去,就像2006年所發生的一樣。

因此,中國未來出口額的大小取決于其高投資率是否能夠延續下去。很多人認為不會。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同時也是《紐約時報》的評論員。他已經從抨擊人民幣匯率過低轉向擔心中國房地產價格過高。中國壯觀的建筑熱潮激起了國內消費的活力,進口開始替代出口成為了主導。因此,這會減弱整個世界對于中國的恐懼,但增加了世界對于中國的擔心。
中國經常賬戶盈余占GDP百分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