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是現代大學管理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高校傳統管理體制完全不同的新體制。在這種新型管理體制下,高校資源如何配置與管理是各高校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文章就如何在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實現高校資源配置與管理從配置原則、具體措施和考核評價等方面提出幾點看法。
【關鍵詞】 校院兩級管理; 高校資源; 配置與管理
一、現階段高校資源配置與管理模式
高校目前資源配置與管理結構主要是“統一管理、條塊結合”模式,即校領導分工為條,校級職能部門為塊的管理模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下,資源的配置與管理權責落在學校行政,二級學院沒有相關的管理權責和績效意識。
這種管理結構目前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各職能部門只重視資源的配置,對資源后續管理缺少動力;管理不到位。同類資源分塊管理,造成資源的多頭管理,存在管理不到位,相互推諉;資源難以共享,資產閑置與重復購置并存,資源使用效率不高。
2.學校二級單位將學校資源視為免費午餐,爭資源、爭項目的積極性很高,而節約意識、成本意識缺乏,造成過度占用資源、各種維護支出快速增長等現象。
3.資源分配缺乏合理有效的制度,存在較大的隨意性;資源管理的規范性和嚴肅性不夠,造成資產流失和浪費;資產管理與財務管理未能有機結合;二級單位資源管理人員缺乏,專業水平不高,管理薄弱。
4.資源對外使用隨意性大,基本沒有監管。各二級單位視學校已配置資源為已有財產,加之管理部門管理不到位,在資源對外出租、報廢資產處置等方面隨意性很大。
二、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資源配置與管理的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和“科學發展觀”的原則
資源配置與管理中要緊緊抓住以人為本這個核心。以學生為本,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形成積極向上的學風;以教師為中心,為教師創造一流的教學、科研條件,創造濃厚的學術氛圍。依靠全體師生員工,服務全體師生員工,充分發揚民主,吸收集體智慧,做好資源配置工作。
資源配置與管理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為指導,堅持學校長期發展戰略與學校可支配資源的辯證統一。在制定學校發展戰略時,要充分考慮各類資源限制,特別是將來可獲取的資源,根據實際能力制定科學的發展戰略。在資源保障上,要面向社會多渠道、全方位地獲取辦學資源,并按照學校的發展戰略進行科學配置和管理。
(二)堅持校院兩級管理體制的原則
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是現代大學的內在制度要求,也是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分離的必然要求。校院兩級管理體制要求學校與二級學院應合理界定各自權責,根據實際需求適度下放人事權、財務權和物力配置權。學校主要做好資源統籌和考核工作,做好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的轉變。二級學院既要充分利用相關資源配置和管理權限,建立起切實可行的內部運行機制,發揮教授在學術咨詢與決策方面的職能,調動起廣大教職工的積極性,真正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也要積極調整學科建設,提升辦學水平,降低辦學成本和提高辦學效益,早日實現學校制定的辦學目標。
(三)堅持資源配置與管理目標導向的原則
資源配置與管理目標導向有兩層含義:一是所有的資源配置與管理績效方案應以學校長期發展規劃為主體導向,突出學校辦學定位,落實學校內涵建設,反映學校當前優先發展的方向等。二級學院的子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學校總體發展規劃,依靠本學院優勢資源制定適合本學院實際情況的績效管理指標。二是所有的績效考核指標都要圍繞業已制定的中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制定,若偏離了學校和二級學院的目標,即使工作再出色也是無效的,必須進行調整,以符合目標的要求。
(四)堅持資源配置與管理全面績效考核的原則
全面績效考核就是要使績效管理涵蓋所有的辦學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綜合評價二級學院使用學校資源的能力和效益,并將考核結果作為以后年度資源投入的依據;督促二級學院在辦學實踐中,堅持以培養高素質人才、培育學科優勢、提升辦學層次為根本目的,不斷強化憂患意識和質量意識,自覺加強內涵建設;通過不斷優化資源配置,充分利用辦學資源,努力提高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平臺科技攻關和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質量。
三、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資源配置與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學校章程,明確校院兩級管理機制
學校通過制定學校章程,改革內部管理層次和權力分配結構,調整校機關部門的管理職能、管理內容和權限,做到權力下放、管理重心下移,改變原有的管理方式(由具體管理轉為監控管理)和管理手段(由直接管理轉為間接管理),實現從過程管理向目標管理的轉變。
根據學校章程,學校從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兩方面賦予學院相對獨立的自主辦學權力。行政權力主要是學院在教學科研、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配置、學生管理等方面的決策權、人事權和財務權。學術權力主要是通過組建學院各類委員會(如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充分發揮以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為主體形成的學術群體在學院學科(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學術活動等學術事務中的咨詢、決策和協調的作用,真正形成“教授治學”的模式。
(二)強化和細化辦學目標管理,市場化模式優化資源配置
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后,學校的辦學資源配置從“學校化”向“學院化”轉變,配置的方式從“計劃性”向“市場性”轉變,最終使資源配置與辦學目標充分接近。同時學校對各學院的資源配置要起到導向作用,應以市場機制、扶助優勢特色為主,以宏觀調控、平衡協調為輔。
學校依據二級學院圍繞學校中心規劃制定符合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的辦學目標,按市場化模式配置二級學院所需辦學資源。辦學資源的下達應依據二級學院相關指標(如師生數、師生比數,重點學科,優勢專業等)以及學院將來發展的目標合理、有限地配置資源。同時二級學院要主動成為支配辦學資源的主人,既要在學校配置有限的情況下積極面向社會開拓資源,也要合理再分配已有資源,充分高效利用資源。
(三)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建立績效管理體制
建立行之有效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機制是實現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辦學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手段,是實施目標管理的關鍵,也是衡量目標管理與放任自流的一個分水嶺。考核評價機制有兩個層面:一是學校對學院的考核評價機制,二是二級學院內部的考核評價機制。
學校要根據國家、學校的規定和學院特點,全面、分類、科學地建立考核評價指標。考核指標既要有對二級學院目標完成情況的考核,也要有對資源使用效益的考核;既要有定量的指標,也要有定性的指標。考核指標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要根據不同二級學院的特點詳細制定。要將考核的結果與二級學院全體員工的晉級、獎懲和收入掛鉤。
(四)建立配套的財務分配制度
實行校院兩級管理后,學校要在經費使用和分配制度上實行改革,以充分激活辦學細胞,提高內部發展動力和辦學活力。主要有:
1.在經費使用上,要實行經濟包干制。建立財務“一級核算、二級管理”的管理體制
學校對學院實施經費總包干制,即學校基本日常經費用于公共事業、職能部門及部分教輔單位的支出,以及用于學校事業發展的必要專項資金和根據二級學院目標完成情況用于獎懲的宏觀調控外,將大部分經費(包括教育撥款、學雜費教育事業等收入)按照以各學院學生人數為主,學科(專業)數、科研等情況為輔的指標體系,下撥給二級學院。二級學院承擔人員工資、教學、學生事務以及各學院相互之間的上課、實驗的收支。這種經濟總包干制,再加上學院小額度有償使用學校資產的機制,有助于學院開源節流,促進學校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2.在分配制度上,要貫徹“強化目標、總體包干,強化崗位、淡化身份”的原則
強化目標、總體包干是績效分配以二級學院為單位,二級學院目標完成情況為準繩,不再與教師自身的職稱、職務掛鉤。二級學院的全體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酬勞與學院目標完成情況掛鉤,改變過去只關心自身發展,不關心學院發展的心態;要充分認識到只有在學院目標實現的情況下,自身的目標才能實現。
強化崗位、淡化身份要求實行全員聘任制、崗位責任制,實施對崗不對人的分配制度。推行“基礎工資+崗位工資”,改變過去津貼待遇與身份(職務、職稱)呆板掛鉤的方式。學校機關工作人員和學院的行政人員應實行職員制,教師系列實行專業技術崗位。這種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二級學院管理權限的落實,是二級管理得到實施的保證。
四、校院兩級管理體制下資源配置與管理考核評價
建立科學全面的校院兩級管理資源配置與管理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完善校院兩級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學校整體管理水平和實現總體發展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是做好資源配置績效管理工作的基礎,也是績效管理的關鍵。
(一)考核評價體系遵循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考核評價指標既要考慮二級學院完成目標的情況,也要考慮二級學院各自的特點和資源的歷史情況。
2.全面性原則。考核的內容要包括所有資源投入產出績效評價,既包括教學資源投入產出,也包括科研資源、財力資源等。
3.可比性和連貫性原則。可比性是指在同一時期內對二級學院進行的績效管理的指標在各二級學院之間要有可比性;連貫性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某個二級學院進行的績效管理的指標要有連貫性,用來反映這個二級學院在一定時期內的績效變化情況。
4.可操作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要求考核指標要具有可行性,即要使指標體系中的數據均能從現有的資料中獲得,以可驗證的數據為基礎,才能使考核評價不偏不倚。
(二)考核評價體系的基本方法
1.目標考核法,即按一定的指標或評價標準來衡量二級學院完成既定目標和執行工作標準的情況,根據衡量結果給予相應的獎懲。作為目標考核主要內容的工作成果由工作目標被實現的程度來體現。學校首先根據目標管理原理和工作責任制確定二級學院的工作目標,然后將二級學院的績效同這個預先設定的工作目標相比較,得出“績效超過目標要求”、“達到”、“有距離”、“差距很大”等結論。
2.投入產出比較法,是依照投入的資源與產出的效績貢獻進行評價的。在相同績效的前提下,投入愈少效率愈高,在相同投入的前提下,產出愈高效益愈高,但這種投入必須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學校根據對二級學院的資源投入情況,主要從學生就業率、學生考研率、科研成果數、教師獲獎情況等方面評價其資源產出效益。
3.強制比例法,是為有效地避免考評誤差,根據正態分布原理,在績效考評前,強制對不同等級的比例進行限制。如何確定二級學院“優秀”比例呢?學校應從宏觀上綜合各種評價指標進行考慮,同時對一些具有重要影響的指標(如事故數等)實行“一票否決制”;對各等級比例的確定既要起到激勵作用,又要有一定的懲戒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巧玲,謝安邦.對高校內部資源配置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1(9):36-40.
[2] 陸曉云.高校二級管理績效評估法初探[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54-56.
[3] 伍超.普通高校實行校院二級管理的認識與思考[J].杭州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4(4):27-30.
[4] 何淳寬.基于學術屬性的現代大學組織結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0(2):7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