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是企業成長的兩股源動力,若兩類成長不和諧,將成為企業成長的阻力。用營業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分別描述企業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分析發現創業板企業可持續成長性不高、成長協調性不強。因此,文章認為我國暫時不能過分依靠企業內涵式成長保障創業板市場高成長,必須適度借助退市制度。
【關鍵詞】 創業板企業; 規模成長; 效益成長; 可持續; 協調性
我國創業板市場匯聚著大量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從近幾年公司業績頻繁變臉看,許多企業的成長性值得質疑。創業板上市企業是否具備可持續高成長的潛質,能否推動創業板市場健康成長,創業板市場依靠企業內涵式發展需不需要外部保障機制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文獻回顧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已逐步得到學者與專家的重視。朱和平(2004)從財務潛力、人力資本力量、市場與公共關系、技術與創新能力四個層面設計成長性指標體系,運用AHP方法組成設計模型,以香港創業板市場20家軟件開發與經營企業為樣本進行檢驗、評價,認為其設計的模型能比較客觀地評價企業的成長性和潛力。胡經生(2009)認為我國創業板只有能選撥出大量高成長型企業上市,又能為上市后提供機制保障其高成長性,才能達到創業板政策設計的目標,才能取得成功的創業板市場。張玉明(2011)設計創新型中小企業評價指標體系,對企業成長性進行檢驗與評價,在此基礎上利用神經網絡方法構建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預測模型。劉金林(2011)、穆林娟(2011)采取因子分析法評價上市企業的成長性。喻凱(2011)側重分析RD投入這一要素對公司成長性的影響,認為RD投入對公司成長性有一定影響。徐維爽(2012)采用綜合指標評價體系分析技術創新能力對企業成長性的貢獻,認為創業板公司成長性不高,技術創新能力對公司成長性的貢獻有限。從現有文獻看,關于創業板上市企業成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一是影響企業成長性的因素;二是采用指標評價企業的成長性。雖然研究過程中考慮到大部分影響因素,指標設計也比較全面,但是過分關注成長結果,忽視影響企業成長因素之間的協調性。企業成長取決于企業成長的促進力和抑制力的合力所可能產生的推動企業發展的能力、能量和發生的作用,而不僅僅是企業成長的促進力(李柏洲,2006)。因此,本文以影響企業成長因素之間的協調性為切入點,主要分析創業板企業成長質與量的和諧性,以探索創業板企業內涵式發展是否可以保障我國創業板市場的高成長。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模型
企業成長取決于企業未來一段時間內實現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的能力和潛力,它決定了企業發展的可能性和發展程度(李柏洲,2006)。企業成長是質與量的統一,同時也是質與量的互動。量的增長會促進質的提升,任何質的提高需要量的積累,企業質的提高也會促進企業量的增長。只有量的成長與質的成長協調,量的成長動力與質的成長動力的方向一致,企業才可能可持續成長。企業量的成長主要表現為規模成長,質的成長主要表現為效益成長。王丹(2008)認為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可以反映企業規模成長,利潤平均增長率能反映企業效益成長,因此,本文選擇營業收入增長率、利潤增長率分別描述企業規模成長性與效益成長性,創新型中小企業的成長性至少應具備兩個基本特征:1.企業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可持續;2.企業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協調程度高。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的可持續性給企業成長提供不同性質的動力,規模成長使動力發生量變,效益性成長使動力發生質變,但是由于規模性成長與效益性成長不協調,可能會形成企業成長的阻力,因此企業成長更應注重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協調性,只有同時滿足兩個特征的企業才可能持續成長。因此,設計創新型企業的成長函數為:
GROW=F(GRA,MBRG,GRAMBRG)
在成長函數中,GROW代表企業成長性、GRA代表利潤增長率、MBRG代表營業收入增長率、GRAMBRG代表利潤增長率與營業收入增長率的協調程度,其中GRAMBRG對企業成長影響最大,同時影響GRA、MBRG的作用效果。
(二)研究樣本說明
本文選擇創業板2010年6月30號以前上市的90家企業2008—2011年相關數據作為研究對象,主要出于兩方面的原因考慮:1.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一般是創新型、成長性較高的中小企業,基本能反映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特質;2.考慮到我國創業板企業上市時間不長,為了能更好地反映我國創業板企業的成長性,因此選擇了已上市兩年的90家企業2008—2011年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樣本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國海證券公司,在此基礎上自行計算整理形成相關數據。
三、企業成長的可持續性分析
由于90家企業都是在2010年前后上市,因此,本文將企業劃分為上市前與上市后兩個時間段,將2008—2009年視為上市前(后文簡稱上市前),2010—2011年視為上市后(后文簡稱上市后),分別分析企業的成長性。2008—2009年企業的GRA的均值為55.58%,MBRG的均值為43.95%,其標準差分別是64.99與56.96;2010—2011年企業的GRA的均值為12.78%,MBRG的均值為27.16%,其標準差分別是28.13與23.67。說明上市前企業的GRA與MBRG差異較大,上市后企業的GRA與MBRG差異明顯變小。從90家上市企業2008—2011年的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與年利潤增長率整體變化趨勢看,2008與2009年上市企業的年利潤增長率大于年營業收入增長率,說明上市前公司強調效益成長性;2010與2011年上市公司利潤增長率小于營業收入增長率,說明自企業上市以后,企業已從效益成長逐步變遷為規模成長,企業成長的性質發生了變化。
為了深入了解企業上市前后的規模成長性與效益成長性,90家上市企業分別按上市前(2008—2009年)的利潤平均增長率(或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和上市后(2010—2011年)的利潤平均增長率(或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排序后,按順序依次每10家企業一組分為9組,在此基礎上分析。
(一)企業規模成長性
1.上市前企業的規模成長性
90家企業按上市前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值排序后分為9組,排在前10名即第一組企業的MBRG為147.74%,第二組企業的MBRG為61.53%,說明前1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值是10~20名企業均值的2倍以上。最后10家企業即第九組企業的MBRG為6.5%,其規模成長性遠低于第一組企業,第三、四、五、六、七組企業的規模成長性相差不大。
2.上市后企業的規模成長性
90家企業按上市后企業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值排序后分為9組,排在前10名即第一組的MBRG為71.10%,第二組企業的MBRG為47.60%,說明前10名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長率均值也是10~20名企業均值的2倍左右。最后10家企業即第九組企業的MBRG為-11.71%,其規模成長性遠低于第一組企業,甚至出現了負增長。90家企業中只有第九組企業的規模成長出現了負增長,第三、四、五、六組企業的規模成長性相差不大。
用MBRG1表示2008—2009年的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MBRG2表示2010—2011年的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MBRG1=MBRG2是指兩者相差沒有超過5個百分點。90家企業中MBRG1
(二)企業效益成長性
1.上市前企業的效益成長性
90家企業按上市前企業利潤增長率均值排序后分為9組,排在前10名即第一組企業的GRA為183.17%,第二組企業的GRA為86.17%,說明前10名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均值是10~20名企業均值的2倍以上。最后10家企業即第九組企業的GRA為13.13%,與第一組企業比較,其效益成長性明顯偏低,第三、四、五、六、七組企業的效益成長性相差不大。
2.上市后企業的效益成長性
90家企業按上市后企業利潤增長率均值排序后分為9組,排在前10名即第一組企業的GRA為60.83%,第二組企業的GRA為39.27%,說明前10名企業的利潤增長率均值也是10~20名企業均值的2倍左右。最后10家企業即第九組企業的GRA為-36.29%,與第一組企業比較,其效益成長性也明顯偏低。90家企業中最后三組企業的效益成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第三、四、五、六組企業的規模成長性相差不大。
GRA1是指2008—2009年的利潤平均增長率,GRA2是指2010—2011年的利潤平均增長率,GRA1=GRA2是指兩者相差沒有超過5個百分點。90家企業中GRA1
四、企業成長的協調性分析
(一)企業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的協調
一般企業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相差不大(這里定義為不超過5個百分點),筆者認為企業的規模成長性與效益成長性比較協調。為了詳細了解創業板企業成長的協調性,將90家企業按照上市前、后的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或利潤平均增長率)分別進行排序,然后按順序也劃分為9組并計算出各組企業對應的利潤平均增長率(或營業收入平均增長率),相關數據整理如表1。從表1可知:1.上市前,企業按GRA均值排序,GRA與MBRG增長率比較協調的企業是第五、六、七組的企業,按MBRG均值排序,GRA與MBRG增長率比較協調的是第二、三、四組的企業,說明成長性比較協調的企業一般GRA增長率不太高或規模性成長相對偏高。2.上市后,企業按GRA均值排序,GRA與MBRG增長率比較協調的是第二、三、四組的企業,按MBRG均值排序,GRA與MBRG增長率比較協調的是第四組的企業,說明成長性比較協調的企業一般是效益成長較高的企業或規模成長適中的企業。
上市前GRA=MBRG的企業有22家,主要分布在儀器、設備、器械制造業等行業,到上市后減少至17家,主要還是分布在制造業,而GRA
(二)企業成長的外部協調性:企業成長類型
綜合考慮企業規模成長性與效益成長性,企業一般可以分為四類(王丹,2008):第一類茁壯成長型,規模快速發展、企業效益提升較快;第二類蓄勢待發型,企業規模發展穩定、注重效益提升;第三類危機重重型,企業規模增長速度與效益提升都比較慢;第四類前途叵測型,規模發展快速、效益增長速度較低。考慮到我國近幾年GDP增長速度為10%左右,企業不管是規模增長速度還是效益增長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同步,說明企業成長是比較協調的。根據上述企業成長性分類標準,90家企業成長性所屬類型整理見表2。從表2可知:1.上市前90家企業中有84家屬于茁壯成長型企業,可以說絕大部分是茁壯成長型的,前途叵測型企業為0,但是上市后茁壯成長型企業減少了近一半,前途叵測型企業劇增了26家,危機重重型企業也增加了13家,說明上市前高成長企業上市之后成長性立即“變了臉”。2.蓄勢待發型的5家企業中,北陸藥業、鋼研高納通過協調規模成長與效益成長,演變為茁壯成長型企業,而寶德股份、恒信移動卻分別惡化為危機重重型、前途叵測型企業,鼎龍股份、朗科科技一直沒有轉型成功。3.深入分析2008—2011年一直茁壯成長型企業,2008—2011四年每年的GRA與MBRG都大于10%的企業只有19家,占總企業的21.11%,且四年中各年的GRA與MBRG相差沒有超過5個百分點的只有樂普醫療一家企業,占總企業的1.11%,說明茁壯成長型企業中成長的質與量都比較和諧的企業微乎其微。
五、結語
企業成長是企業規模性成長與效益性成長作用合力的結果,規模性成長與效益性成長可持續性強、協調程度高,企業成長的合力將最大,企業才能實現可持續高成長。從現行我國創業板上市企業的成長性看,可持續高成長的企業占總企業的比率明顯偏低。因此,筆者認為只依靠企業內涵式發展來維持我國創業板高成長的條件暫時不具備,證監部門須盡快出臺退市制度,為創業板市場高成長提供外部保障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柏洲,馬永紅,孫立梅.中小企業成長理論述評及其創新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2):189-192.
[2] 楊林巖,趙馳.企業成長理論綜述[J].軟科學,2010(7):106-110.
[3] 宋鵬,黃倩.我國創業板公司成長性測算[J].財經科學,2012(1):66-72.
[4] 朱和平,王韜.創業板上市公司成長性的實證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0):82-85.
[5] 孫紅梅,鄧瑤.我國創業板信息技術類公司成長性研究[J].財會月刊,2011(3):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