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會計工作己發生了很大變化,會計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業務處理也日趨復雜,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時效、范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加快推進會計監督,促進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經營管理制度化、規范化,顯得非常緊迫和重要。
【關鍵詞】 現代企業 會計監督 內部監督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進一步深化,會計監督卻沒有得到同步有效的強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會計監督弱化的問題,表現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以及各種會計造假等違法違紀現象不斷發生。有些單位為了一時的局部利益及個人利益,篡改賬目、粉飾報表、包裝業績,使有效的內部會計監督制度如形同虛設。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投資人、債權人及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同時也妨礙了國家經濟的迅速發展。加強內部會計監督與控制已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和熱點。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人,企業的經營機制、經營方式也在不斷更新。在整個經濟工作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以前沒有的新情況、新問題,而與之配套的機制還未能建立和健全。針對所出現的經濟活動,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辦法。就國有企業來說,在企業的所有權尚未分離之前,會計人員兼有雙重身份、他既代表國家利益監督企業的財務收支和經濟業務,同時又是企業管理者,隨著國有企業的兩權分離,會計隸屬于企業,現實中往往把會計人員擺在一個進退維谷的尷尬位置。有些單位即使發生違法違紀事件時,特別是牽扯到領導同意的事,執行內部控制的人員和內審人員往往不敢向領導提出反對的意見,而是一味地按照領導的意圖辦事,甚至幫忙弄虛作假,導致單位會計監督失效。另外,有的企業在新的財務制度運行之后,仍用傳統的做法來看待新制度,沒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現“新制度、老觀念、老辦法”,會計管理出現混亂。在這種情況下,會計監督弱化就不足為怪了。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助長了監督的弱化。
據有關審計資料表明,近十幾年來,我國國有資產平均每天大約流失1億元。部分經營管理者為謀取局部和個人利益,沒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真實核算國家資本金,低估或不估國有資產價值;在經營過程中,大搞虛盈實虧或虛虧實盈,財經紀律松弛,利用手中權力轉移、侵占國有資產,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鑒于此類嚴重問題的發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對財經法規、條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無疑助長了社會上這種不正之風的滋生漫延,嚴重影響了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會計管理體制的局限性導致會計監督相互脫節。會計監督既包括內部監督,又包括社會監督和國家監督。原本內部監督、社會監督和國家監督三者相互聯系,又各有特定的職能范圍,構成了一個三位一體、全方位的會管理體系。但在實際工作中,對于一個單位經濟活動可能存在的問題,本單位會計人員往往看得見而管不著,或從自己利益考慮不想去管;財政和審計部門則管得著而看不到。再從監督管理環節上看,我國的會計監督往往一般注重事后監督,忽視事前、事中監督,因而對日常工作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違法違紀行為不能得到及時糾正。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職業道德觀念不強。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會計從業人員日益增多,會計隊伍逐漸壯大,但其中相當部分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并不高,法制觀念淡薄,不遵守現行會計法規制度。
強化會計監督的對策嚴厲制裁,建立對會計違法行為的約束機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十六條規定:各單位的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督。這是法律賦予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的神圣職責。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是會計工作的兩大職能。所以,要用法律、行政、市場、經濟等手段,規范約束會計主體的行為,推進財務會計誠信體系建設。建議盡快完善會計法規,明確執法依據,以利于執法機關對違法造假行為的制裁;引人民事賠償制度,明確造假者經濟上的賠償責任,通過訴訟程序迫使造假者退出非法所得,增加違法人員的造假成本。財政部門要在《會計法》賦予的職權范圍內,加大對單位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及直接責任人的查處力度。要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企業、負責人、會計人員、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會計信用評價系統,通過制定會計信用評價規則,協調稅務、審計等部門搜集整理會計信用信息,建立會計信用檔案,加強信用軌跡跟蹤,并開設會計信用網站。
隨著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信用信息的搜集、評價、發布可交由信用中介機構承擔,財政部門著重做好監督工作。可通過報刊、電視、公共網站等媒體進行定期公示,并實行紅、黑榜制度,增加對會計造假者的輿論壓力,促進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建設。加強單位內部會計監督是強化會計監督的基礎。
建立完善的內部監督制度,要在有效的治理結構環境下,解決好以下問題:(1)必須在鞏固和完善日常管理的基礎上,確定內部控制的對象、范圍、內容和方法。同時要根據新任務、新情況,制定出相應的細則,使其更具可行性、可操作性;(2)完善內部會計制度及嚴格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財產物資領用、財務收支審批等內部管理機制。建立內部制約制度,制定明確的崗位責任制。要確保不相容崗位的相互分離、相互牽制。特別是對資金管理的關鍵崗位和薄弱環節實施稽核制度,組織定期、不定期或突擊式的抽查、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強化會計控制的監督力度,增強制度執行的有效性。(3)建立獨立的內部審計監督制度,強化內部審計職能。現代高校不僅要求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還要有強有力的獨立的經濟監督內部審計機構進行監督或再控制。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其對經濟活動的全面、經常、及時的監督促使高校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還可以達到內部控制規范化和自我約束的要求。推行會計委派制,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使之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已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中紀委領導曾提出“要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深化制約機制、預防和制止違法、違紀和赤字的發生,在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進行會計委派制度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和部門,也可以試行會計委派制度”,這為會計人員管理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完善經濟監督體系,實現監督機構和人員的獨立性及過錯責任追究制,是扭轉會計監督不力的根本出路。當前會計監督不力的問題是現行熬個經濟監督體系不能有效適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和市場經濟需要的側面反映。會計監督作為現行經濟監督體系的一個子系統,必然受到整體系統的影響。事實上,不止會計監督,審計、財務及其他監督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著不力的問題。因為會計人員基本上都受聘于企業經營者或從屬于行政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他們的提拔晉升聽命于部門領導,他們的工資福利待遇也依賴于本部門。在這種情況下,監督者受制于被監督者,因此,其根本原因是監督者沒有獨立的監督地位,而且監督者即使沒有履行監督職責往往也是不了了之。所以,只有從全局著手,進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經濟監督體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為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會計監督機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作者單位:華鶴集團有限公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