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是一個只有不到300年歷史的年輕國家。1776年7月4日獨立宣言的發表標志著美利堅合眾國的誕生,從此,這個原屬于英國的殖民地開始以一個嶄新的身份從事政治經濟和外交活動。早在17世紀歐洲移民就來到了這片原本只有印第安人居住的土地上,經過200年的被殖民,到美國建國時,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也只是一個負債累累的種植業共和國,完全找不到一丁點強國的影子。那么,這個擁有大片農場和大批農民的國家究竟是如何成長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的呢?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國際貿易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關鍵詞】 殖民經濟 對外貿易 工業經濟 貿易政策 自由主義 保護主義 逆差
15世紀,歐洲人偶然之間發現了北美洲這片廣袤土地的存在,此后,歐洲發展起步較早的國家紛紛來到這里開辟殖民地。自此掀開了這片土地踏上近代化之路的序幕。
1.殖民地時代的美洲對外貿易發展概述
15世紀到16世紀,商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有效刺激了歐洲加快向外擴張的步伐。西班牙,法國,荷蘭與英國,都力圖統治美洲大陸。他們中的每個國家都曾經在今天美國的土地上有過殖民區。自1503年到1717年,西班牙政府曾經規定:絕大多數與殖民地往來的商業,都必須經過塞維利亞城。此后很長一個時期,進入美洲大陸貨物的入口僅限于墨西哥海岸的維拉克魯斯和巴拿馬海峽的貝洛港,這一規定嚴重阻礙了西屬殖民地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美國的建立和美國憲法的頒布,在美國貿易發展中已經形成規模的商船運輸開始受到影響。雖然美國貿易經歷了戰亂的打擊,也通過貿易政策調整獲得了復蘇,之后又經過了衰退以及經濟蕭條等打擊,最后由于美國南方大種植園奴隸制經濟嚴重阻礙了美國對外貿易的正常開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實現,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2.工業時代的美國對外貿易
早在18世紀60年代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的產業革命就已經在英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美國卻遲遲未能啟動其工業化進程。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已經基本完成工業革命時,美國工廠制度逐漸確立起來,基本奠定了工業革命的基礎。
美國工業技術的進步不僅局限于紡織工業方面,蒸汽機的運用不僅提高了提高了紡織業生產效率,還促進了海洋運輸業的發展。1860年美國棉紡織業的生產總值達到了115,682,000美元,這一數字比1840年整整提高了150%。同年美國各制造業的產值達1,885,861,676美元,是20年前的300%①。此外,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重工業和農產品加工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上述有利條件的創造為美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這一時期,美國成為歐洲的工廠。麥迪遜總統后期認識到工業發展與貿易刺激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之后,美國關稅有所下降,這也為美國工業的對外貿易提供了發展壯大的契機。
3.進入20世紀以來的美國經濟發展及對外貿易概況
進入20世紀以來,美國的出口貿易直接受其貿易政策的影響。20世紀初,美國民主黨對關稅稅則也做出了改革,1913年,美國出臺《安德伍德稅則》,將進口稅率下調到26.67%②。 這一改革成為美國關稅史上的重大轉折點。
好景不長,1929年經濟大蕭條,美國于次年出臺《霍利斯穆特關稅法》,將進口關稅調高到平均達55%以上,旨在保護本國工農業。結果這一政策使美國遭到其貿易伙伴的聯合報復,到1932年,美國進出口總額下降了70%。同時,世界貿易也額也降到蕭條前的1/3③。
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的對外經濟目標開始占主導地位。193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互惠貿易協定法案》,行政當局根據該法案須削減關稅,以達到促進貿易的目標。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確立以互惠和非歧視原則作為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基礎,也標志著美國貿易政策從保護主義正式轉為自由主義。美國與21個國家簽訂了雙邊貿易協定,共同降低關稅,從而增進貿易往來,與成員國通過雙邊貿易做到互惠互利。
二戰結束后,世界兩極化趨勢明顯,美國與前蘇聯冷戰期間,重新對貿易政策加以調整。在美國的努力推動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世界銀行)成立,為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建立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美國還積極建議成立國際貿易組織,但由于《國際貿易組織憲章》未達到美國預期的利益目標,最終成立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1947年10月,關貿總協定成立最初擁有23個成員國,共同遵守削減關稅,共享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
1960年代國際環境相對穩定,美國為改善國際收支惡化的狀態,貿易政策開始向國內利益傾斜,國內保護主義再度抬頭。兩年后國會通過了《1962年貿易擴大法案》,授權政府進行被稱為“肯尼迪回合”的貿易談判,這一法案的通過被視為美國貿易政策轉向保護國內利益的一個標志。
20世紀70年代美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國際壓力日益增加。尼克松政府實行的“新經濟政策”對于美元的自由兌換加以干涉,美國國會通過的“1974年貿易法案”,要求總統采取措施救濟遭受進口產品損害的國內生產者。
20世紀80、90年代開始,美國的貿易政策轉向“互惠”。美國《1984的貿易和關稅法案》授權總統商談雙邊貿易事宜。隨后,美國相繼與以色列、加拿大等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FTA)④。應該說,美國從這一時期開始,現代貿易政策的指導方針已經基本形成。其間美國奉行多邊主義,對外貿易空間大大拓展;美國還積極參與GATT和WTO的各回合談判,推動了國際貿易新秩序的形成;美國積極推動區域貿易自由化進程,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并與越來越多的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獲取更多對于美國經濟政策和政治安全目標的支持。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美國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出現了以下特點,其中貿易逆差問題顯得尤為嚴重:
3.1美國經濟全面增長,出口增長速度高于進口,但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
2010年,美國貨物和服務對外貿易總額41614.94億美元,同比上升18.34%;其中,出口18318.35億美元,上升16.62%;進口23296.59億美元,上升19.73%;逆差4978.24億美元,上升32.79%⑤。
3.2進口資源型產品比例進一步擴大。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美國對石油的巨大需求上。2010年美國進口貨物中,來自非洲和中東的增長速度最快。礦產品的進口在進口大類產品中增幅顯著,其中,原油同比增長原油進口增加1.7%。
除此之外,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也都是一個世界性的經濟問題,備受關注。一方面,美國貿易逆差的變化將反映美國經濟變化情況,另一方面它也成為美國貿易政策的指向標。有專家預測,美國貿易逆差的現狀會使現行的自由貿易政策實施過程遭遇更多的困難,美國貿易政策呈現趨緊的勢頭,具體到中美貿易中,會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這一問題也已成為研究中美貿易關系時需要關注的重點之一。
注釋:
①[美]沙伊貝 著,彭松建,熊必俊,周維 譯,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② 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4月,第836頁.
③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4月,第453-458頁.
④ [美]馬丁-菲爾德斯坦,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556頁.
⑤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mds.mofcom.gov.cn),原始數據來源:美國商務部公布數據.
參考文獻:
[1] 陳寶森.美國經濟與政府政策-從羅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4月,第836頁.
[2] [美]馬丁-菲爾德斯坦.20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政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年,第550-570頁.
[3] [美]沙伊貝 著.彭松建,熊必俊,周維 譯.近百年美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
(作者單位:北京市朝陽區商務委員會)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