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群眾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礎。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只有堅持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與時俱進,勇于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做好群眾文化工作。
【關鍵詞】 經濟 群眾文化 考驗
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群眾文化,隨著社會主義文化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更加豐富多彩,越來越深入人心。在社會保障機制不斷強化的同時,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更大程度上正在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當前,作為一種產業的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在創造了巨大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其商品屬性也日益地凸顯出來。這樣,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已經成為群眾文化工作者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1.參與的廣泛性和精神的調節性
群眾文化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參與的廣泛性和精神的調節性。群眾文化囊括了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少兒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等等。廣大市民是群眾文化的參與者又是接受者。這種群眾性的健康的文化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是全民族文化素質的大幅度提高。從這個意義上看,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是全方位效益,是所有文化消費者在介入各種文化活動后的精神、生活上的總體反應。廣大群眾可以在獲得藝術美感的同時,受到思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啟迪。
娛樂消遣是群眾文化的另一個屬性,也正是因為具有娛樂消遣功能才被人們廣泛接受。只不過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娛樂興趣,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欣賞需求,人們通過參與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既使自己得到休息和娛樂,達到調節精神,消除疲勞之目的,同時又程度不同地遏止了危害社會秩序、毒化社會風氣的現象的發生和蔓延。
2.正確處理兩個效益關系
由于群眾文化產生的文化產品具有商品屬性,因此也就毫不例外要受約于價值規律,并作為商品進入文化市場參與流通和交換,產生經濟效益。
群眾文化產品的商品性及其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在進入市場運行后伴隨社會效益而同時產生的。它與社會效益同屬于一個大的效益總體和意義范疇,它是社會效益在經濟中的體現。
毫無疑問,社會效益作用于經濟,推動經濟效益的產生和提高;反過來,經濟效益又制約社會效益的產生和提高。對于進入市場的文化產品來說,其社會效益應該是經濟效益的前提和保證,其經濟效益又是社會效益的重要內容。脫離了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是單純意義的效益;而缺乏經濟效益的社會效益,當然也非廣泛而又完整的效益,因而兩者都不可能實現最高的效益價值。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統一關系。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特征。群眾文化要求生存、求發展其產品必須投入市場,參與競爭。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使群眾文化少受某些負效應的影響,使兩個效益在流通和交換的過程中都能得到最好實現,關鍵一條必須擺正兩者的位置,正確處理好兩者的關系。
而正確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提高認識,明確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文化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職能和作用,同時亦要注重市場意識、效益意識的培養和提高,社會主義的群眾文化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的思想軌道,廣大文化工作者應該始終如一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努力消除錯誤思想的影響。群眾文化畢竟是整個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仍然應該堅定不移地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又要看清和承認它的商品性,尊重它的價值規律,力求在兩者之間找到最佳的結合點,使之達到完美的統一。
3.避免兩個效益“雙虧損”
群眾文化是一項公益型事業,具有投入大、盈利小的特點。長期以來,黨和國家對群眾文化工作投入大量人財物力,廣大群眾文化工作者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開展了一系列非盈利的文化娛樂活動,這些文化服務對于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全民族文化素質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社會效益可謂是巨大的。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全社會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不少文化服務項目經過努力是可以變無償為有償,變低盈利為高盈利。但由于群眾文化產品多數具有雙重屬性,因此絕大多數非盈利型文化活動的存在意義和服務功能并未削弱或消亡,如各種培訓、展覽、比賽以及群眾性文藝演出活動等等。如果我們一味追求盈利而排斥必要的無償活動的開展,或無視市場需求和自身特點強行改變某些活動項目的服務手段,其結果只能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虧損”。
4.主動接受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引導
群眾文化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在滿足人民群眾求知、求富、求美、求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獲取經濟效益,這是不容置疑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不可能在文化藝術方面給予更多的投入,更不可能包攬文化活動的一切開支,因此,大力開發高效益文化經營新項目,不僅是群眾文化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也是整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群眾文化工作者應拓寬視野,廣開思路,抓住機遇,用好政策,大力開發高利潤有償活動新項目。
當然,這些活動的開展應該是社會化、全方位的。只有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共同參與文化市場競爭,才能形成生動蓬勃的局面。此外,所有文化生產和經營活動還必須主動接受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引導,既享受各種文化政策的優惠,也接受各種文化法規的制約。任何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相悖的文化經營活動,哪怕盈利再多,都應該,毫不猶豫地及時加以摒棄。
結語
群眾文化活動是由政府保障的人民群眾享受的基本文化權益,是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而提供的服務。我們要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努力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在時代的高處迎接八面來風,堅持面向大眾作好社會文化工作,我們每一個群眾文化的工作者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團結一心,盡職盡責為我們的群眾文化工作持久開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金蓉,關于我國文化消費領域主要問題的分析及宏觀引導的思路[J].消費經濟,2001(3):39-42.
[2] 雷五明,九十年代城市文化消費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的調查[J].消費經濟,1993(3):24-25.
(作者單位:虎林市文化館)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