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部地區工業的發展問題更是“中部崛起”中至關重要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了中部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并對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的選取及其發展路徑進行選擇。最后根據中部地區的自身特點,給出了中部地區弱勢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 中部 弱勢 產業發展
1.中部地區產業發展現狀
1.1中部地區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部地區產業的發展成為全國發展的短板,中部工業化發展進程緩慢。長期以來,中部的工業化水平較低,重工業比重較大,中部地區產業呈現的是以原料工業和燃料動力為重心、以重化工業為主導型產業的結構特征。同時,中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固定資產投入欠缺,投資環境較差,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遠落后于東部地區。但是,對于重工業而言,中部6省有很好的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但中部存在產業發展不平衡,增長速度不協調的問題,這也構成了中部的整個產業結構長期處于低級化的原因。如何采取有效的產業發展路徑來促進中部各產業協調發展,提高產業發展的增長率,進而改善中部產業發展現狀,已經成為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任務。
1.2中部地區產業承接的優勢
我國東部亟須通過產業轉移來實現自身產業的優化。與此同時,中部地區自身存在的互補性因素對于承接東部轉移有著明顯的優勢。中部緊靠東部沿海,交通便利,有著直接的地緣優勢。同時,中部具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勞動力成本低,擁有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儲量,還有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能為產業發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因此,中部的一部分弱勢產業可以通過承接東部的產業轉移來實現自身的發展。
1.3中部地區產業的自主發展
對于依賴中部特有優勢且發展良好的中部地區產業,可以繼續進行有效地自主發展。例如,中部地區是我國老工業集中地,重工業和裝備制造工業有良好的基礎,工業產值中重工業比重很高。豐富的原材料和能源為重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比較優勢。重工業作為中部的優勢產業,所占比重遠高于東部地區。因此,與東部相比,中部發展較好的產業可以繼續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主發展,使原有的、傳統的、占優的工業更大更強。
2.優勢產業的選取及其發展路徑選擇的實證分析
2.1數據來源及處理
本文選取東部地區七個省市(北京、天津、山東、上海、江蘇、浙江、河北)和中部地區五個省份(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河南)的工業各行業增加值;各行業的固定資產、職工人數、能源消耗、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各行業的科學技術開發經費、企業科技活動經費、企業內部支出 ,數據來源分別為2000—2009年《中國經濟年鑒》、1998—2009年的《中國統計年鑒》、1998—2009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本文使用的工業增加值均經過PPI(工業品出產價格指數)處理。
2.2優勢產業的選取
區位商是反映一個地區產業比較優勢的較好的指標。它是指一個地區特定產業的產值在該地區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與全區域該產業產值在全區域總產值中所占比重方面的比率。
當某地區的某產業區位商大于1時,表示該產業在該地區具有比較優勢,該產業為優勢產業;反之,某地區某產業區位商小于1時,表示該產業處于劣勢,為弱勢產業。
本文根據東部、中部地區的各個產業的增加值來計算中部地區各個產業的區位商。中部地區區位商大于1(LQ>1)的產業分別為煙草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等18個產業,可以認為這18個產業是中部地區的優勢產業。
2.3對中部地區發展路徑分析
我們選取的18個優勢產業發展的路徑分為兩種,即產業梯度轉移和自主發展。“產業梯度轉移”即產業區域轉移,是以企業為主導的經濟活動,是由于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后,某些產業從某一地區轉移到另一地區的經濟行為和過程。對于中部的飲料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及印刷業及記錄媒介的復制等這些優勢產業屬于資本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一方面,東部由于要素等因素的制約,需要通過轉移這些行業來改善自身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中部的投入成本低,勞動力資源豐富,有很好承接東部轉移的基礎。
3.研究結論及對策建議
3.1研究結論
對本文選取的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3.1.1選取的36個產業中有18個產業的區位商值是大于1的,具有比較優勢,可視為優勢產業。區位商最高的為煙草制造業達到2.5813,其次為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剩余的優勢產業為非金屬礦采選業等。除此以外的18個產業的區位商均小于1,說明這些產業為弱勢產業。如,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的區位商最低,為0.2417,說明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的競爭力很弱,為弱勢產業。
3.1.2通過對比東部、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的增長率趨勢圖,可以看出:利用產業梯度轉移進行發展的產業有非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等,說明這些產業承接了東部產業的梯度轉移并獲得了較好的發展;而煙草制造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則是主要通過自主創新、自我建設等方式得到發展。
3.2對策建議
通過本文的分析,借鑒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的發展路徑,對中部地區弱勢產業的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3.2.1對于需要依靠產業梯度轉移的中部弱勢產業而言,中部有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潛在的市場優勢,在中部地區發展紡織業,優勢比東部明顯,所以對于中部弱勢產業實行梯度轉移要建立良好的產業轉移環境和競爭條件,要把改善投資環境作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工作。物流運輸成本對東部向中部梯度轉移的產業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所以應加快連接東中部的交通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運輸成本;改善政府職能,改進服務水平;建立與東部的合作機制,使得中部能夠獲得更多關于東部產業快速發展的有利信息。
3.2.2對于一部分中部弱勢產業而言,由于存在承接條件不足、技術轉移壁壘、東部自身發展亦不完善等問題,或者具有自身特有優勢,利用自身的發展優勢,引進先進設備,實現持續發展。中部地區的部分弱勢產業要繼續依靠自身具有的優勢,實行自我發展,自我建設,利用核心技術形成自身的產業競爭力。
只有為中部地區弱勢產業選擇正確的發展路徑,才能促進中部地區各產業協調發展,推進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改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
參考文獻:
[1]戴宏偉,王云平.產業轉移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分析[J].當代財經,2008,(02):93-98.
[2]林衡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的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9.
[3]鄺蕾.試析我國支持汽車產業自主發展的政策手段變化[J]. 制度建設,2010年,(09):35-36.
[4]王德祿,劉美燕.中國納米科技與產業發展路徑[J].中國粉體工 業,2004,(04):52-53.
[5]張占倉.中部崛起的產業走向研究 [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5,(23):1-6.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黑山縣支行)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