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建立合理的體育課程課程設置制度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積極進行交叉學科與各個學科,培養社會需求的實用性綜合人才。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將打造全新的優秀的合格畢業生。
【關鍵詞】 民辦高校 體育課程設置 社會需要 接軌
1.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
通過系統檢索中國期刊網、查閱體育科技文獻通報、報刊索引,收集相關的文章和書籍,獲得了理論依據,獲取了大量與本課題相關的文件、書籍、法規和研究報告,
數理統計法
本研究采用了數理統計方法,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設置和就業狀況及其影響研究對研究中需要解釋分析的數據,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并將處理結果制作成表格或各種圖形。
比較分析法。本文通過對我省內不同民辦高校的體育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從而取優去粗,取長補短,提高體育課程設置的結構及提高體育課程適應社會。
專家訪談法:本人為了調查黑龍江省高校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狀況及存在的問題,走訪調查了黑龍江省部分高校的相關授課老師共10人,同時就課程教學方面的問題走訪了體育專業課程教學方面的專家,得到許多寶貴經驗。
數理統計法
實驗法:通過東北農業大學成棟學院體育教研室全體同事的教學摸索,和各種教學模式的探索,借鑒成功院校的經驗得到的提高和改善。
利用spss、 Excel表格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處理,獲得相關的研究數據。
邏輯分析法以規律、范疇為指導,根據觀點和方法對客觀事物進行客觀全面、深入的分析,把握它們的內在聯系,內部矛盾、本質、規律,并組成概念、判斷、推理來反映、揭示它們,形成有內在聯系的科學理論。
2.結果與分析
2.1國內現狀分析
體育課程在我國時間里較早的課程之一,我國第一所體育類院校是中央體育學院,在八十年代沿用前蘇聯的教育模式,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尤其是十七大與北京奧運會之后全國的體育工作者工作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培養體育師資的體育課程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也發生了積極地的飛躍,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與需求。
國家教育部《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的通知,明確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體育事業公益性,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保障公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合法權益,促進全民健身與競技體育協調發展,擴大競技體育群眾基礎,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和文明進步,努力奠定建設體育強國的堅實基礎。工作措施中(五)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堅持健康第一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和重要評價內容。健全學校體育工作機制和督導制度,提高體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深入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的體育鍛煉活動。積極開展課余體育訓練,倡導科學、健康的體育健身和生活理念。辦好各級各類體育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加強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中心和營地建設。建立和完善學校、社區、家庭相結合的青少年體育網絡和聯動機制。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基本要求,其中在校學生達到優秀標準的人數比例超過20%,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要求以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思想貫穿改革的始終,是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指導思想由漸進性向根本性轉變的一個標志。其中的原因很多如:地域文化的差別、制度與體制因素、改革指導思想、領導的重視程度等各個方面的原因,如果不發現問題并提出對策加以改正,勢必會影響整個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2.2體育課程的課程設置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2.2.1體育教育類課程設置比重較小
2.2.2理論教學不完善,博而不專,課程結構設置不合理。
2.2.3培養目標不明確,與社會需要的匹配性差。
2.2.4之間沒有明確的非界限,導致課程設置發生重疊。
2.2.5全面培養終身體育觀,主導方向模糊,體育課特色不夠突出。
2.2.6體育課程設置與就業崗位需求之間相脫節,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個人主義突出。
2.2.7知識覆蓋面不夠廣,跨學科、跨的選修課相對缺乏。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2003年以后,全國各院校擴大招生,布點增長速度快,導師各高校之間的學業交流,在人才培養目標從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發展成為全方面的人才模式。我們體育工作者應當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開發從而使體育課程的建設更加合理完善、更加具有規模化。
2.3體育課程改革的意義與價值
體育課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的調整;提高學生的實踐教學能力的培養,在有限的四年內,利用有限的體育課程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基本素質,提升畢業生的文化素養和運動能力打造全新的健康的大學生。優化體育課程設置(核心課程)的內容,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通過體育課程來加強社會活動能力、人際協調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社會活動能力,令其獲得的有用的素質技能。從理論到實踐,再從實踐到理論在實踐進行學習積累,是今后體育課程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的重點。
3.結論與建議
3.1結論
3.1.1體育課程改革開發模式的多樣化。
現代體育教育已不再拘泥于一種模式,應朝多樣性、自主性、靈活性方向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多樣性要求的具有不同能力結構的專門人才。
3.1.2體育課程多元化。
按照統一的課程理念編制課程的作法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課程多元化的趨勢是在不同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編寫的不同的體系,以適應不同教育實施者和教育對象的需求。同時,課程多元化也是集思廣益、擇優舍劣的過程。
通過本研究提高我校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其社會活動能力,作到全面發展新時代的大學生。
3.2對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的建議
3.2.1體育運動終身深化。在體育課程改革過程中,培養學生從“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轉化時,應使其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這也是“可持續發展”對我們社會和社會人的要求。
3.2.2 與世界、社會接軌。體育課程設置決定了人才的培養方向,必須與社會接軌,應該順應體育機構、用人單位這些微觀主體的實際需要來傳授相關知識,培養符合實際需要的體育人才,應該去掉脫離實際的過時或無用的知識,補充現實體育實踐需要的新知識,并使這些知識更具有可操作性,
3.2.3增強學生自我實現、創新及創業意識。培養的學生以后將走向社會崗位,若他們在學習期間就缺乏自我實現意識、創新意識,在創新的同時,學生的培養還應該從重守業向重創業轉變,作為一種面向未來的教育思想,昭示了高等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和發展的方向。
(作者單位:張玉良;魯守平,黑龍江科技學院利民校區 王婷婷;王文濤,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