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正教自傳入俄羅斯已逾千年。東正教在俄羅斯的歷史上的發展歷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過高潮,也進入過低谷。東正教并不是一個獨立發展的個體,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是與俄羅斯的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緊密相連的。如今的東正教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俄羅斯是在東正教土壤中孕育、產生和發展的。
【關鍵詞】 俄羅斯的東正教 發展 復興
東正教是基督教主要派系之一,源于拜占庭。俄羅斯東正教的起源要追溯到1448年,因為這一年俄羅斯等一些斯拉夫語系國家成立了自己的教會,才促進了俄羅斯東正教的逐步發展。后來由于執政者想要鞏固國家政權等原因,想要得到東正教的支持,所以逐漸地壯大俄羅斯東正教在俄羅斯社會上的影響和勢力。東正教的總會在莫斯科設立,最高權力是東正教高僧會議、管轄機構是東正教大牧首領導的事務管理。東正教信奉“圣父”、“圣子”、“圣靈”、“三位一體”的上帝,宣揚獨一無二的上帝一神論。
1.蘇聯的各個時期與東正教的關系
1.1(1917—1941)東正教受到蘇維埃政府的迫害時期
1917年對于俄羅斯來講,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俄羅斯的歷史上上演了兩次血腥的戰爭,即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也就是在這一年東正教的思想正式在蘇聯的領土上開始蔓延。二月革命的序幕被揭開后,參與革命的東正教大致可分為兩個組織,他們分別以不同的形式加入革命,宗教下層人士是以個人為單位參加革命;宗教上層人士則以政治組織為單位登上了俄國政治的舞臺。臨時政府成立以后,東正教教會的態度有原來的樂觀轉變為沮喪。二月革命以后,政府雖然保留了東正教國教的地位,但撤銷了教會學校并使之國有化。十月革命爆發以后,蘇維埃國家的建立,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與蘇維埃政權的關系變得十分緊張。為了盡快的徹底消滅宗教,1918年蘇維埃政府成立了特別肅清委員會來貫徹《關于國家和學校與教會相脫離》的法令,使教會徹底的失去了法律地位和財產所有權。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的俄國東正教是處境最為艱難與荒涼的時期,但當時的代理大牧首謝爾蓋帶領俄羅斯東正教教會憑靠著堅韌的意志和豐富的經驗最終渡過了這一困難時期。
1.2(1914—1945)蘇聯政府與教會關系正?;瘯r期
1939年8月,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秘密地簽定一份合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中涉及到有關占領俄羅斯西部領土的協議,因此,蘇聯想要盡可能快地同化并征服西部地區的居民。然而,用武力不可能從根本上征服當地居民。蘇聯政府想采用對西部地區的大部分居民所信仰的東正教表示尊重并且利用莫斯科東正教教會去統一當地的東正教這一方法,從而使西部地區徹底地被征服。蘇聯政府通過實踐證明了這一措施所達到的成效遠遠勝過其他措施。在蘇聯軍隊完全占領西部領土后,在停止迫害東正教的基礎上,政府對新占領地區的東正教教會采取寬容大度的政策,對蘇聯東正教的迫害也隨之停止了。衛國戰爭爆發之前,斯大林想要借助東正教目前的力量和影響力,來為即將爆發的戰爭鋪設一條寬闊并且平坦的道路,因此,他意識到,要使東正教在戰爭中服從政府的安排,必須改變自己以往一貫堅持的不友好的宗教政策。蘇聯政府與宗教關系正常化發展的標志是:在1943年9月4日晚間,東正教的三位最高領袖:尼古拉、謝爾蓋、和阿列克謝,與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宮進行了對于東正教來講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會晤,而且對在衛國戰爭期間,東正教為國家所做的貢獻給予了肯定和贊揚。
1.3(1953—1966)赫魯曉夫新一輪鎮壓宗教時期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赫魯曉夫執政時期開始,黨內支持赫魯曉夫的極左勢力在政治上擊潰了“斯大林分子”集團在黨內所占的主導地位,同時他們也取得了宗教問題的決定權,并且馬上開始進行了新一輪的“反宗教運動”。發動“反宗教運動”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蘇聯黨內存在“左傾”的盲目集團,他們錯誤并且堅信地認為“共產主義將很快實現”。表面上這種振奮人心的理論能提高人們斗志與信心,但從本質上來說他犯下了否定社會主義長期性并且脫離了蘇聯社會主義基礎的錯誤。但有人卻相信了“共產主義將會很快實現”這種幻想,這些人偏激的認為東正教的思想是無用的,并且是反動的,所以,在這些人看來,“反宗教運動”能夠促使蘇聯更快的邁入社會主義國家的行列。(2)以赫魯曉夫為首的黨內上層“左傾”集團力量在當內擁有主要領導權。赫魯曉夫是個激進的反宗教者,并且新組成的黨的領導層擔心他們的領導地位和蘇聯人民向社會主義前進的信心被一些政權上層人士和東正教思想所動搖。再加上在“解凍”時期的蘇聯,東正教迅猛發展。當時的美國歷史學家Y弗列特切爾公正地寫到“當時在戰爭時期及50年代“解凍”時期的條件下,對宗教非常有利,東正教發展得很快。[1]”因此,在這種形式的逼迫下赫魯曉夫一方面在政治上實行“解凍”,同時,另一方面又一次次地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機會,對東正教進行打壓。東正教再一次受到迫害。
1.4(1967—1991)東正教復興時期
蘇聯政府與教會關系的再次復蘇是在蘇聯解體之前,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他的上臺,標志著蘇聯社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即全面的社會主義階段。他所提出的新思維,這就代表他向全蘇聯人民表明了他將對宗教實行“寬容的,民主的,公開的”方針政策。蘇聯政府與俄羅斯東正教會也隨之進入了嶄新的階段。
戈爾巴喬夫為了使宗教的活動能夠自由化,在1988年4月,他制定了宗教法。宗教思想在俄羅斯社會上被廣泛傳播,也使俄羅斯的政府和教會的關系跨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1988年,對與東正教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是東正教傳入蘇聯的第一千年,不僅舉行了慶?;顒?,而且最重要的是,這次活動將宗教熱推向了高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羅斯政治經濟體、社會意識形態都發生的根本的變化,許多人的精神信仰也發生了驟然變化,這種突然的轉變,使人們迷失了自己心的方向,讓人們不知該何去何從。就在這時,宗教思想走進了人們的心中,成為了俄羅斯人們的新的一種精神寄托?!白诮虩帷钡臅r期也由此產生了。俄羅斯東正教也將迎來自己的一個嶄新的春天。
2.1991年以后的東正教的發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改名為俄羅斯聯邦,解體后的俄羅斯東正教的發展也對當今的俄羅斯的政治起了重要作用,1991年6月葉利欽當選為俄羅斯的第一任聯邦總統,他表示,政府愿意與宗教在各個領域合作,希望教會能動員全體俄羅斯人民共同努力,使轉型時期的俄羅斯獲得新生[2]。俄羅斯逐漸恢復的同時,東正教本身在政府的幫助下也開始壯大起來,無論是在政治還是經濟文化上,東正教在國家的地位都大大的提升了。借此機會,東正教在俄羅斯廣泛的宣傳宗教精神,用這種有道德觀念的宗教精神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國家的團結。復興后的東正教會不僅一次出面協調國家最高級的政治爭端。以車臣問題為例,東正教認為,東正教教會必當全力以赴地支持國家對抗車臣分子,但一定要以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觀點為前提。
解體后的東正教也對俄國的文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早在戈爾巴喬夫時期,不僅宗教從新返回學校,而且對于宗教組織的出國學習和接受外國留學生也得到了政府的允許。在1991年葉利欽當選了俄羅斯第一任總理后,原蘇聯共產黨就被新政府解散了,借助這一有利因素,東正教原有的教育地位會被更加迅速地恢復和發展。1999年在《俄羅斯聯邦政府和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莫斯科宗主教管轄的地區合作》的條約框架內成立了“教堂和學校協調委員會”,該委員將會以專業的角度來評價和總結教學科研工作和教學經驗[3]。
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前,宗教在俄國的國家電臺、電視臺、雜志、報紙上都沒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國家電臺、電視臺卻成為了東正教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在《獨立報》、《今日報》上都在為東正教傳播他們的思想,在尤其九十年代初,這種現象更為凸顯。與此同時,也帶動起了人們出版宗教書籍的狂潮。文學與宗教的關系吸引了廣大文學界人士的關注與研究,并且探討了基督教對俄羅斯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在他們討論后而得出的結論中普遍的認為,俄羅斯的語言、文化、文學、文明都是基督教所賦予的。
自從蘇聯解體之后,東正教在俄羅斯是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的。自然,東正教在軍事方面也擁有了一定的發言權。葉利欽總統特許東正教教會在軍營中進行宗教精神的灌輸,使道德觀和愛國主義精神在軍營中彌漫,大大提升了戰士們斗爭氣勢。在俄羅斯的外交方面,東正教盡自己所能,配合國家在外交方面的各種需求,幫助國家維護主權和尊嚴,使自己的教會和國家的利益不受外國的侵害。
結語
東正教在俄羅斯傳播了一千多年之久,它見證了俄羅斯發展的跌宕起伏。進入20世紀后,東正教受過執政者的鎮壓,也被扶植過,但無論對東正教采取何種方針政策,執政者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政權的鞏固,國家和社會的統一和穩定能夠得到維護。宗教把人們的希望、對理想的向往與實實在在的行動結合在一起。國家依據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時期的發展需求,對宗教各個發展階段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宗教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相適應,這樣,宗教的種種活動就能夠為國家的各方面的發展增磚加瓦。由此可見,如果宗教和國家任何一方想要脫離對方而獨自發展,都將是一條走不通的路。今天,東正教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宗教派別,俄羅斯人口約1.5億,其中有東正教徒7000萬左右。教徒主要為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格魯吉亞人等[4]。
參考文獻:
[1]Фдетчеру.Советские веруюпие ,第34頁.
[2]樂峰:《東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頁.
[3]王利亞:《宗教在俄羅斯軍隊中復興的原因初探》,《空軍政治學院學報》1995第2期.
[4]樂峰:《東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頁.
作者簡介:楊姍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俄語專業。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