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低碳經濟”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分析,“低碳經濟”這一理念給我國的政治發展、對外貿易形勢、就業形勢等多方面帶來了深刻影響。
【關鍵詞】 低碳經濟 經濟發展引擎 理論創新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03年英國發布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書中首次提到把一國家(英國)建成一個低碳經濟體。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將現行的以化石燃料為基礎的傳統發展模式定義為“A模式”,與之相對,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定義為“B模式”。在他看來,低碳經濟是一類包含了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因素的經濟形態總稱,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內學者諸如莊貴陽、鮑健強、金樂琴等在定義“低碳經濟”上雖然各不相同,但均認為這是一場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上的變革,強調科技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點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從認知,制度及人類行為等層次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實踐“低碳經濟”。
1.“低碳經濟”發展歷程
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發達國家領先一步,相關政策規章逐步完善;國內“低碳經濟”推進工作已經提上日程,借鑒國外經驗,依據中國國情,發展前景看好。
1.1國際方面
英國2003年首先明確提出“低碳經濟”,2007年6月出臺的《氣候變化法案》成為全球首部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而對二氧化碳排放所立法案。英國政府制定了一個連貫的中長期減排目標:2020年,碳釋放量減少2300萬~3300萬噸;2050年,總排放量削減至少60%。英國“低碳經濟”的政策思路是政府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一個長期穩定并明確的政策,運用市場機制,鼓勵資本投入,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分工明確,形成合力,最終實現“低碳經濟體”的建立。
美國參議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出臺《清潔能源安全法》;2009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做出承諾,到202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會較2005年下降17%,到2025年減排30%,2030年減排42%,2050年減排83%。
1.2國內方面
2003年以后,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要實施科學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2007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APCE會議上提出了“發展低碳經濟,研發低碳能源技術,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的戰略主張。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低碳經濟”對于我國的影響
“低碳經濟”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這場革命將對全人類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國已不能置身其外。
2.1政治層面
“低碳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無不對之持贊同觀點,我國作為具有全球性影響的負責任大國,必將扛起發展“低碳經濟”的大旗,順應國際潮流,然而,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的中國,在資金、技術落后條件下,這無疑給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增添了障礙和困難。一方面,是國際上的“道義”,另一方面是國內發展問題,“兩難權衡”考驗著中國的政治智慧
2.2外貿、就業和發展差距方面
2.2.1對外貿易方面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國際貿易日益活躍,有資料顯示,到2009年,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已經超過了60%,長期的外貿順差,招致越來越多國家強烈不滿,從某種程度上說。“低碳經濟”給予了發達經濟體尤其是美國解決貿易逆差的機會,短期內,中國的產品不能達到發達經濟體的能耗水平,這樣通過依據商品能耗標準(這些標準根據發達經濟體的水平制定的)對中國出口的產品征收特別關稅就是合乎“道義”的,中國商品的成本優勢喪失,就會丟掉在發達經濟體中的市場份額。
2.2.2就業
短期內,在節能減排壓力下,國內企業將通過資本、技術投入形成行業內一段時期的機器更新、改造、升級浪潮,由此帶來部分工人的失業;在長期“低碳經濟”必然是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知識、資本密集型發展方向在優化了產業結構同時必然會排斥掉更多的就業者;土地規模化經營,又將一部分農民從農業中排擠出來加入到尋求就業群體中來。綜合以上三類,我們發現發展低碳經濟與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的加速發展的重疊,對于國內就業問題將是嚴峻而又長期的考驗。
2.2.3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從某種角度上說,是美國在經歷了新經濟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經濟增長極,發達經濟體,試圖通過能源新戰略的實施而主導全球低碳經濟發展。低碳經濟是對傳統理念的一種顛覆,其中蘊含了巨大的商機,僅以碳交易市場為例,據預測,到2020年這一市場規模將達3.5萬億美元之巨,發達經濟體(尤以美國為最)早在經濟危機之前就已經開始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在技術、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標準制訂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據了先發優勢,拉大了與新興經濟體之間的距離。
3.危機之下,有所作為
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迫切需要找到新的發展引擎,推動發展持續下去,借“低碳經濟”這種外在的強力,加強市場機制建設,理順經濟內部結構,破解改革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規范政府行為方式,提高效能,擺正國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經濟”帶給中國經濟的必將是一種系統性的升華,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著力:一是大膽探索市場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觀引導能力,完善系統性的法律、規范、政策建設,借助于“低碳經濟”這一全新載體,樹立政府參與經濟活動新形象。二是明確企業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主體性地位。以效率為指標,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創新管理形式,創新技術發展形式,使各生產要素合理參與分工,形成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合力。三是大力開展金融工具創新。通過金融創新,實現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同步發展,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結構,產生強大的發展動力,成為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引擎。
結論與思考
“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給現實的中國以巨大的影響,我們要看到,這一理念帶給我們的積極影響:轉變發展方式刻不容緩,依靠科技,管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未來世界,國與國的較量不但要比“誰比誰強”還要比“誰比誰活得長”,通過走低碳經濟之路,我們大有可為;我們也要看到,“低碳經濟”的背后是發達經濟體憑借也已取得的政治經濟優勢打壓發展中經濟體,進而保持自己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用心。我們還要思考:“低碳經濟”的理念為什么沒有發源于中國,為什么發達國家總是在理論創新方面走在前列,而我們一直處于被動,借助“低碳經濟”理順發展思路,完善發展理論,不但要在技術上趕超,更要在理念上引領,把握世界發展脈絡,從更高意義上去思考人類的發展問題,這是中國政府和理論研究者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吳昌華.城市引領中國低碳經濟轉型[J].中國投資,2009(2).
[2]黃海.發達國家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的導向及啟示[J].環境經濟,2009(11).
[3]王克群.發展低碳經濟的問題與對策[J].廣東經濟,2009(11).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華美家居廣場有限公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