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陶瓷是人類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璀燦明珠。古代先民創造了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保存至今完好無損者數量很少。無論是出土器還是傳世品,由于受自然界或人為等因素的作用,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所以為了保護文化遺產,下面給大家幾點建議。
陶瓷器理想的儲存方法是把瓷器放在定做的盒子里,盒子里有海綿或泡沫墊,不要把兩件瓷器放在一起,如果非得放在一起一定要用泡沫隔開。要陳列的話最好是放在固定的木架子上比如實木做的博古架,玻璃做的陳列架最好不用,因為本人親自目睹過玻璃架倒塌事件價值幾百萬的古玩瞬間成為遺憾。瓷器易磕碰,在展示珍貴瓷器時可用透明尼龍線固定其上部。
在把玩瓷器的時候雙手應該保持潔凈和干燥,取下戒指因為戒指會劃傷瓷器的釉面。拿瓷器時不要戴手套,因為這樣瓷器很容易從手中滑落,器體大的瓶、尊移動時因形體大,一般都是兩段拼接而成的,所以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應該一手托住底,一手拿住脖子,以免使原來拼接起來的兩節分離。有的瓶、尊裝飾有雙耳,我們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要抓住器物的主體,而不要抓把手或瓷器佩飾部件等,因為這些地方都很容易斷裂,或者把手是粘的你抓把手就很容易再次扒斷,在拿起一件帶座、帶蓋的瓷器時,應將座、蓋和主體分別單拿單放,不能連蓋帶座一起端,要把能分開的部分先取下,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
瓷器的人物塑像在取放時,須注意當心塑像的須發和手指部分,因該部分最纖細突出,易損壞。同時在提放塑像時,忌單手拿塑像的頭部,因塑像的頭部、手大多是直接插進脖子或身子中去的,要防止頭與身分離,所以應一手托住塑像的后背,一手拿住塑像的底座。手拿瓷器的大盤、大碗時一定要雙手捧握,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遇到多人鑒別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待一個人欣賞完畢,把瓷器放到木桌上,下一個人再來欣賞,不要兩人將瓷器手遞手的傳著,以防萬一失手。
平時保養可以用一塊濕布擦拭瓷器。用柔軟的畫筆清掃瓷器灰塵,用柔軟的刷子刷瓷器的縫隙。不要用水直接清洗未上釉的陶器,因為陶器有吸水性,而且出土的陶器外表很松垮,有的器身的化妝土已經像粉末狀不能清洗。
1.瓷器的清洗
在開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不要用瓷盆和金屬盆,避免瓷器碰傷。清洗瓷器時不要把帶彩繪的出土器物直接浸在帶有化學性質的水中,一般的污漬、土銹可以用堿性的溶液如“84消毒液”浸泡,視污漬的情況確定濃度和時間。當然酸堿性質不同的污漬應取不同的液體浸泡,如堿性污漬可用白醋和草酸浸泡,中性污漬用二甲苯浸泡等。浸泡以后再以溫水沖洗,直到污漬退盡。如清洗的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之類,污漬嵌入很深,浸之不去,可用棉紙蘸淡硝酸或者84消毒液,貼在裂紋處,稍時污漬即除,但有的嬌嫩的釉彩上不宜用此法,以免硝酸損傷釉彩。有的瓷器的表里,因水浸太久,水銹黏附其上不能除去,可用上述酸性液體浸數日,刷之即去,粉彩瓷器,有的因彩色中鉛的成分多,出現泛鉛現象嚴重,可用藥棉蘸淡硝酸擦之自去,再用清水沖洗。注意:洗刷時瓷器表皮遇到堿性物質會更滑溜,一定要慎重拿放。
早期的原始瓷器由于胎質差,釉質不勻,或某些瓷器釉質內所合成分之一種或幾種發生了結晶作用或沉積作用,硅土沉積到一定程度,釉會變成乳白色,或者會以一種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蓋了陶體上的色彩與飾紋,遇到這種情況,可用1%的氫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幾分鐘,涂后蒸餾水沖洗掉酸痕,再用細金相砂紙細磨,盡可能恢復它的透明性,顯露出釉下紋飾。釉面硬結石灰物質可用5%鹽酸或硝酸清除。
2.修補瓷器
修復過程包含以下幾個步驟:
2.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著雜物、鈣鹽、霉斑,使文物的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體現出來。清理方法:采用機械清理),法。針對器物的具體部位,選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體做法是先清理出試驗塊,經評估比較后,確定標準面,確定上述方法對文物沒有造成新的傷害,再進行全面清理。
2.2加固。利用魚鰾膠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濃度為3%,在配好的魚鰾膠內加入霉敵,目的是防止魚鰾膠霉變。在噴魚鰾膠加固劑前,先在器物表面噴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劑的滲透深度,提高加固劑的加固效果。
2.3黏結。黏結前首先要去除黏結面上的塵土及污垢,盡可能將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凈,以保證黏結效果。我們使用環氧樹脂黏結劑進行黏結,在黏結過程中,要使膠黏劑均勻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膠料完全溶入斷面,膠黏劑必須呈液態,這樣可使縫隙處完全黏合,達到理想的強度。
2.4補配、作舊。對于殘缺并影響器物穩定性的部位進行補配,為了與文物整體色彩協調一致,對新補配處進行作舊處理,采用附著力、遮蓋效果好、不易褪色變色的顏料作舊。對于殘缺比較嚴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處,則使用環氧樹脂加填料制成補塊后進行黏補。作舊方面,除了需對文物本體的顏色細心觀察及調色準確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尋求對文物質感的體現,竭力模仿真銹那種自內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覺,這一點很關鍵,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體效果及歷史風貌。
瓷器比陶器質地致密、堅硬、光滑、不吸水,鹽類很難浸入內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質差,釉質不勻,或某些瓷器釉質內所合成分之一種或幾種發生了結晶作用或沉積作用,硅土沉積到一定程度,釉會變成乳白色,或者會以一種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蓋了陶體上的色彩與飾紋;遇到這種情況,可用1%的氫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幾分鐘,涂后蒸餾水沖洗掉酸痕,再用細金相砂紙細磨,盡可能恢復它的透明性,顯露出釉下紋飾。釉面硬結石灰物質可用5%鹽酸或硝酸清除。瓷器的粘接劑,要選擇無色透明,粘接強度高,耐老化力強,凝結速度快的,粘結合縫后,難辨茬口縫隙。粘接時要按事前設計的方案,照顧到相鄰的關系,一般可先從底部開始粘,有的可從口沿開始粘,但要做到粘一塊不能有絲毫的差錯,一塊 錯位,會影響全器。粘合后一定要擠壓,用寸帶捆綁固定。釉面缺損補殘,用樹脂與石英粉調為膏狀,油泥或石膏做局部模,以樹脂膏填補后,水砂紙打磨光潔。難度最大的是做釉色。瓷器的釉色很豐富,主要以丙稀酸快干色徐料運用噴筆、手繪相結合的工藝,各種色澤,繪紋分別對待。釉面光澤可選擇“玻璃白”涂料或無色透明的雙組份聚胺酯清漆、丙烯酸清漆,噴罩上后用布蹭或瑪瑙碾子壓光。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民族博物館)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