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必須要重視對評價目標的明確,重視對審計評價體系的建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完成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審計結合的控制。本文分析了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 企業 經濟責任 審計 問題 策略
我國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能夠對企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并保證國有資產的合理應用,但是目前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很多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1.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審計項目的臨時性強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在審計的過程中要對企業經濟問題做出全方面的審計,審計過程需要對不同年度的審計工作實行單獨管理,而這樣的審計工作自然缺乏綜合考慮和前后協調,容易導致審計資源在每個不同年度進行分配時可能出現審計盲區,導致一些行業和單位長期得不到審計,造成審計監督不到位。而且這種針對具體內容而進行的經濟責任審計具有較強的臨時性,長期的控制功效不能顯現,使得審計工作沒有長期的作用,單項審計工作過于片面,不能保證對企業經濟問題的全面了解和早期監督。①
1.2內部審計職權有局限性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除了要進行外部審計之外,還必須要開展內部審計來控制審計的全面性。但是,內部審計人員在工作時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企業內部復雜的人際關系影響,有時會因內部關系而影響工作進程,從而降低了審計質量。內部審計和其他職能部門一樣,不可避免地會被領導意志所左右,加之內部政策的壓力,內部審計在組織中的地位不明確等,使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受到了許多限制。這些局限性使得內部審計工作缺乏必要的合理控制,而且控制作用的降低也使得企業內部審計職能減低,使得內部審計工作形同虛設,缺乏必要的經濟監督作用。
1.3經濟責任難以界定
對于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而言必然要對責任做出主體的界定,而界定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內容是十分多的。首先,企業在一定時期經濟效益的好壞與社會經濟的大環境尤其是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密切相關,片面地以事評人也是不公正的,因此在實施企業經濟責任審計時,不能拋開企業歷史上所處的宏觀經濟環境來單純地審查和判斷其運營情況,也不能避開社會效益只談經濟效益。其次,對于經濟責任審計而言,有著多年審計的必要性,在長期內的審計過程中會涉及到不同的企業領導人,因此對于經濟責任的責任人也是很難界定的。
1.4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標準缺失
對于現有的審計法律制度來講,必須要重視經濟責任的評價標準,但是目前的法律評價標準過于籠統,缺乏具體的評價標準。另外,在責任評價的過程中,審計工作往往將經濟責任審計目標與財務收支審計目標相混淆,沒有體現“人格化”目標;有的在“經濟責任”內涵理解上存在誤區,將其理解為“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或是“應當承擔的經濟上的后果”,從而造成了工作目標不明確;同時,也造成審計評價范圍過寬或過窄。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往往會出現評價的模糊性,使得審計工作不能獲得全面的控制效率。
2.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實施策略
2.1明確審計目標并提高效率
企業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應當是使得黨和國家、各級政府不僅要知道他們所委托的領導人員經營管理國家資源效果的好壞,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領導人員在其中應承擔責任的大小。要完成好上述審計任務,明確責任人和所負責任的大小,充分發揮審計監督遏制腐敗的作用,提高審計工作的針對性和工作效果。而提升審計效率則要增強審計組工作的計劃性,進一步增加審計人員提高效率的動力。強化審計工作方案執行情況的檢查考核,進一步增強審計人員提高效率的壓力。及時處理化解審計工作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減少審計人員提高審計效率的阻力。②
2.2加強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
企業內部審計貼近管理,熟悉情況,容易發現管理上的漏洞。審計人員對本企業的目標、各部門的職責分工、生產經營情況等較為熟悉,而審計對象的相對固定性又使其能動態地掌握被審單位的各種情況,及時、準確地判斷出高風險領域和重要事項,有針對性地進行審計。因此企業內部必須要加強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首先要給予內部審計部門較高的審計職能,保證其審計工作對除最高領導人之外均有審計權限,而且擁有對外進行審計匯報的權限,使得企業的企業重大的經濟活動都是內部審計監督的重點。如:重大的基建工程,重大的資金使用,公司董事會的重大決策和政策等等。一旦出現經濟問題,內部審計也要象政府審計那樣,全部納入監督視野,必要的話還要進行全程跟蹤審計。
2.3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審計相結合
經濟責任審計雖然有著“人本”化的審計目標,但是在審計過程中還是避免不了的要進行相應的財務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審計相結合要保證審計過程能夠從財政財務收支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的統籌安排、財政財務收支審計過程中對與經濟責任審計相關資料的收集、經濟責任審計對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結果的利用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做到經濟責任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有機結合。而在進行結合審計的進程中,要結合企業的發展戰略,運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被審計負責人任職期間的業績與責任進行綜合客觀的評價,并明確其應當承擔的經濟責任。而在財務審計的過程中要明確經濟責任在財務內容的干預,使得財務控制能夠對經濟責任的劃分起到明確的數據說明。
2.4正確界定企業經濟責任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是加強經濟責任審計法規制度建設、規范經濟責任審計行為、促進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依據《審計規定》,根據企業的具體情況要正確界定企業的經濟責任,首先要明確領導人所承擔的責任。要通過審計及分析,界定企業領導人在決策中的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在報告中寫明領導人應承擔的直接責任或主管責任。其次,要保證經濟責任能夠對企業的長遠發展做出明確的界定,保有經濟責任審計對企業發展的促進。
2.5建立和完善審計評價體系
建立和完善審計評價體系要樹立經濟責任審計公正評價模式,在開展審計評價時,對與領導干部有相關責任關系的問題,在審計結果報告中予以反映,作出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評價,客觀公正地評價被審計領導干部。突出對重點資金、重大決策和領導干部的廉政情況的審計,全面反映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把握評價環節,注重把績效審計理念融入經濟責任審計實踐中,推進建立科學、合理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的建立。
綜上所述,對于企業的經濟責任審計必須要重視對評價目標的明確,重視對審計評價體系的建立,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內部審計制度的建立,完成經濟責任審計與財務審計結合的控制。
注釋:
①余天京.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審計, 2010,(13):79-81.
②楊云帆. 內審機構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探討[J]. 理財, 2011,(10):36-37.
參考文獻:
[1]余天京. 國有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中國審計, 2010,(13):79-81.
[2]楊云帆. 內審機構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探討[J]. 理財, 2011,(10):36-37.
(作者單位:北京市審計局)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