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規范化管理是現代企業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之一,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深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搞好對企業的服務,按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關鍵詞】 現代企業 發展 規范化管理
黨中央明確指出,國有企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制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大力推進企業的體制、技術和管理創新。……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國有大中型企業繼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這就為今后國有企業的規范化管理指明了方向。
1.人們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事先必須確定出明確的奮斗目標,即按照客觀經濟規律確立企業規范化管理目標。然而,所確定的奮斗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取決于這種目標是否符合經濟活動的客觀規律。在我國的計劃經濟時期,人們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沒有剝削,分配制度具有重大優越性,一定能調動起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但結果卻事與愿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并沒有被調動起來,反而形成勞動生產率低下,消耗高,經濟效益差,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很好發揮。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然而我們的分配機制卻是主要的原因。當時的分配制度是承認勞動差距,但不能懸殊太大,結果在工資分配上差別很小,基本上是平均主義的,在福利勞保待遇上完全是平均分配,多勞者不多得,少勞者不少得,不能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在勞動人事制度上是統一計劃分配,一次分配定終身,無失業的后顧之憂,除組織上調動之外,一般是一個人的一生隸屬于某一單位。勞動者沒有擇業的自主權,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勞動,更沒有對自己勞動報酬的討價還價的權利。大家端的是鐵飯碗,吃的是大鍋飯,沒有失業壓力,不學習,不求迸取,勞動紀律松弛,并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這種就業、工資、勞保三位一體的分配制度形成了一種機制,大家靠國家養著,都吃社會主義,不積極勞動,懶惰現象普遍存在,因而人們確定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目標就難以達到。
這種機制的形成是由體制決定的。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要求一切生產要素都實行計劃分配,計劃包羅萬象,連人們需要的消費品也是計劃配給。而這種統一計劃的前提條件是公有制,勞動生產資料,勞動者生產的產品,一律屬于“公”家所有,勞動者是一無所有的,勞動者的基本生活資料由國家供應。這種體制所產生的機制,只能是懶惰,這是客觀規律,人們對它是無能為力的。由此可以看出,是體制決定機制,機制決定目標。有什么樣的體制,就會有什么樣的機制,有什么樣的機制,就會有什么樣的目標。只有實現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徹底轉變,企業的規范化管理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2.規范化管理包括許多內容和指標,是一個龐大的管理體系,各行各業、各企業都不會一樣,要深化體制改革,為企業的規范化管理奠定基礎。同時一個企業在不同時期,規范化管理的內容也會有所不同。但在企業管理的一些最基本原則上是相同的,如企業的行為和規章制度,以及處理企業內部關系,都必須遵循市場經濟原則。
規范化管理第一個基本原則是堅持等價交換原則,這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等價交換實質上是等量勞動交換,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當人們還有物質要求時,對生產者來講,等價交換首先,保證勞動者的生存需要,使其付出的勞動得到補償。其次,是保證再生產能正常進行,使已消耗的生產資料得到補償。再次,是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提供了理論依據。最后,等價交換還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新技術的采用。因為只要生產出低于社會價值或低于市場價格的商品,按照社會價值或市場價格轉讓,就能獲取最多的利潤,這只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做到。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就不尊重等價交換原則,國家和企業間進行無償劃撥,企業之間的交換也不遵守價值交換原則,企業和勞動者的關系不是按照市場原則進行,而是領導說了算。一切經濟活動完全由長官意志決定,根本就無市場可言,完全按照上級制定的規章制度辦事。沒有市場的等價交換環境,沒有市場秩序,企業也就沒有自己的規范化管理。
規范化管理的第二個基本原則是誠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每個企業,還有政府,都應實踐等價交換原則,就是誠信,所以市場經濟也稱為信用經濟。只有各當事人都實踐等價交換原則履行合約的規定,市場才能有序地運轉,規范化管理才能實現。因此誠信是實踐等價交換的根本例證,否則等價交換就是一句空話,規范化管理也就無從談起。等價交換是規范化管理的一個客觀標準,而這一標準的實現是要有人來執行,因而確立法人治理結構就非常重要,它是市場經濟的基礎主體,只有各企業成為完全獨立的法入主體,體制改革才算到位,市場經濟體制才能建立起來,市場機制才能很好發揮作用。如果各個企業都能堅持等價交換原則,講究誠信,市場機制正常運轉,全社會的規范化管理才能形成。在規范化管理中要求企業內部建立相互利益的制衡機制。股東代表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代表股東的利益,對公司的大政方針具有決策權。董事會是股東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代表機構,執行代表大會的決定。董事長是企業的法人代表,監督決定的貫徹執行,維護股東的利益。企業的經理層是由董事會聘任的,對董事會負責,代表企業的利益,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負責,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監事會是由股東代表大會選出的,監督董事會和經理對股東代表大會決議的執行。這樣在公司就形成了兩種利益的制衡機制,就為規范化管理提供了有利條件。
3.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在于轉變政府職能,因為政府是國有企業的所有者,它不放權讓利,企業就沒有權和利;政府是改革的領導者,企業是被領導者,政府是改革的主動者,企業是改革的被虧者。政府的計劃、審批制度和分配批準權決定著企業的經營活動,制約著企業規范化的經營和管理政府行為不規范,國有企業就很難實現規范化管理。所以,政府職能轉變是實現企業規范化管理的關鍵所在。
關于政府如何轉變職能,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管理、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同時又指出,各級政府要嚴格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法律法規,堅持政企分開,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使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這就是說,政府的根本職能是為企業服務,正是這一點構成了新型政企關系的基礎。因此,政府必須確立自己的職能,即為企業服務,政府制定一切政策措施的出發點是保障和扶持企業的健康成長。然而,過去政府把大小企業都收歸國有,直接來進行經營,這樣政府既管不了,也管不好,并做出了許多錯位、越位的事影響了企業積極性的發揮。
政府對企業服務的職能應當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如打擊制假售假、偷騙稅、走私販私、逃避債務等違反公平競爭的行為;二是通過宏觀經濟政策維護經濟穩定與增長,這是政府經濟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貿組織體系所認可的;三是協調和保護本國企業和行業的發展。政府應熟悉和把握國內外相關產業和產品的生產、銷售和競爭狀況,在世貿組織允許的框架內積極尋求對本國企業的有效支持和保護方式。在出現貿易爭端時,政府起到協調和支持本國企業的作用。
(作者單位:包頭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