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大量例證討論了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指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并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西方文化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最后,文章從教學實際出發,提出了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語言 西方文化教育 重要性 方法
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各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深深地蘊藏在語言中,制約著語言行為的發生。文化差異是影響用目的語言進行有效交流的重要因素。語言教學不僅包括語言知識的教學,而且包括文化知識的教學。只掌握語言符號系統而不學習其底蘊文化,就會造成說著一口流利英語,犯下嚴重語用錯誤的現象。因此要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必須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進行目的語的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
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成為英語教學熱門的話題,也成為許多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許多教師已經認識到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但總的來說,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方面的問題。其表現是:多數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仍然沒有把文化作為語言教學的一部分,沒有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文化教育。就絕大多數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共同的弱點是對英美文化中的一些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社會準則了解不夠,進而他們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也就是重視了語言形式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忽視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結果,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常常出現障礙,甚至產生誤會。在做題時,一些涉及文化問題的題目差錯率也很高。例如:
問題:
W: John, do you want to go swimm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can’t leave now.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 at three o’clock.
Q: Why can’t John go swimming now?
A) He must meet his teacher.
B) He must attend a class.
C) He must go out with his girlfriend.
D) He must stay at school to finish his
homework.
此題有近半數的學生答錯,障礙之一是沒有理解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professor的確切意思,多數學生不知道,選項A)所表示的與自己的導師約定時間進行討論或要求解答問題在西方大學里是種慣常的做法。還有極少數的學生會以為約會的對象只能是女友,因此選了C)。由此可見,語言文化和背景知識對于正確理解是多么重要。
3.與時俱進加強文化教育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涉外交流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非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參加涉外工作的幾率也會隨之增加。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應具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和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成為時代的要求。將近幾年來的四級考試試題進行統計與分析后,發現其中涉及某種社會文化內容的篇幅已占到考卷內容的37.5%(王英鵬,1999)。1998年12月通過的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將“以英語為工具獲取本專業的信息”,提高為“用英語交流信息”增加了提高文化素養的任務。這些都充分說明,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4.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育
4.1中西文化對比
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現學生母語和目的語語言結構與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產生一種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一冊第五單元“A Miserable, Merry Christmas”,在講解課文之前,可以先簡要介紹一下西方國家歡度圣誕節的一些習俗:圣誕老人,圣誕禮物,圣誕歌曲,圣誕晚宴等,然后可以讓學生把西方的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進行對比,從而對西方的重大節日―—圣誕節有個較深的理解。
4.2融合
現行的各種大學英語的教材中課文大多選自原文材料,其中許多語言與文化相互融合,構成一個有機體,所以課文既可用來學習英語語言,又可作為介紹英美文化的素材使用。例如,通過課文“Big Bucks the Easy Way”可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觀,他們的家庭關系及父母對子女自立性格的培養等文化觀念,這些對我國大學生也有現實的教育意義。
4.3典故引入
大多數人在說話和寫作時都引用歷史、傳說、文學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英語典故大多來自莎士比亞的作品和基督教的《圣經》。在《大學英語》中,就有許多課文引用了文學和《圣經》中的典故。這些典故許多學生并不熟悉,這就需要教師對此仔細講解。如《大學英語·精讀》第三冊第三單元“Why I Teach”一文中出現了這樣一句: “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in breathe.” 根據《圣經》記載,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并將生命之氣吹在他的鼻子里,使之成了有靈氣的人。很明顯,作者在這里恰到好處的運用了《圣經》典故,把教師比喻為創造生命的上帝,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們才真正明白文章的涵義。
4.4課后補充
英語課堂教學畢竟有限,尤其是大學英語,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輔助進行文化教學,組織學生觀看英文原版錄像、電影。錄像和電影提供的語境多,可觀察姿態、表情、動作等輔助語言手段;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與文化現象有關的書籍、報紙和雜志,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還可主動與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接觸交談;舉辦專題講座;開設“英語角”;收聽VOA和BBC英語廣播等。這樣就可逐漸深入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學、教育、藝術、哲學、政治、科技、風俗習慣等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識。
把文化引入大學英語教學中以提高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一個度。因為大學英語畢竟是一門語言課,而并非文化課。仍需要使用語言課的教學方法,即首要問題是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此基礎上滲透一些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敏感,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而不是我們要移植別國文化,更不能喧賓奪主。另外要根據教學實際,因為這畢竟是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基于這一實際情況,在講授內容的深度上進行取舍。恰當地把握語言與文化兩大因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關系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田德新. 外語教學中的交際文化背景知識. 外語教學. [J]. 1999,1.
[3]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4]王偉華. 社會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 外語學刊. [J], 1987,2.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