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較詳細的闡述了形象性詞語的翻譯技巧。
【關鍵詞】 形象性詞語 上下文 翻譯
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是生活在當今人類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的符號體系。由于人類生活在同一個世界里,人類的語言反映著人類普遍的共同性。各民族語言雖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稱謂事物,解釋詞義,并通過其詞系統反映人類的思想和理解,共同的人類感情世界以及共同的人類經驗于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正是這種共性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證據,為不同語言的翻譯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然而,任何語言又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歷史條件和社會現實中形成、并隨著時代的轉變而不斷豐富起來的。因此,不同語言在各自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民族文化特點、民族色彩、民族的象征。
不同的詞語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有的概括、抽象,有的具體、形象,這兩類詞語都要掌握。如果我們多下工夫掌握并使用那些具體、形象的詞,就能使文章顯得生動,形象。作品語言鮮明而感人的形象性,往往與作者運用借代、比喻、夸張、成語、俗語和諺語等各種語言的形象而分不開,使文章有詩意,有特點,有可讀性。這些形象性的詞、詞組或句子,在文藝作品中廣泛使用,日常生活語言中也屢見不鮮。它們不僅賦予語言各種感情色彩,產生特殊的表現力,而且還能把抽象、復雜的事物或道理表達得淺顯、透徹、明了。翻譯這類形象性詞語時,不僅要確切地表達其含義,而且還要恰當地表達其形象。為此,首先應根據原文上下文仔細體會這些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和修辭色彩,然后聯系譯文上下文,選擇具有同等作用的表達手段。借代、比喻、夸張、成語、俗語和諺語等雖有各自的特點,但從翻譯角度來看,其處理方法有些相同。
1.保存形象
任何語言都有“異化可容性”,以此調動讀者的主觀主動性。雖原語文化色彩不同,譯語中也沒有相同或相應的形象說法,但讀者可以“望文生義”,在不會產生誤解的情況下,也可采用直譯法,保留原語的形象,這樣既傳達了原語民族文化特色,又可豐富譯文語言寶庫。
1.1如果漢語中的形象性詞語與原文中的形象性詞語在內容、形式、修辭色彩上完全相同,則用漢語中已有的形象性詞語來表達。
1.2如果在漢語中找不到相同的形象性詞語,則在符合語法,修辭的特點,并容易為人們所接受的條件下做些處理,盡量保存原文詞語的含義,以使譯文讀者體會到原作語言的民族特點,以此吸收外語的表達方式來豐富本民族的語言。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早已直譯過來,通過長期使用,已為人們所接受,并融于漢語之中,淺顯易懂,照字面翻譯過來,不難理解。
1.3在照樣復制原文的形象性詞語時,要力求精煉易懂,并考慮其結構形式和音韻特點。如果原文的前后是對稱和押韻的,譯文也要盡量做到對稱和押韻,讀起來瑯瑯上口,合乎相應的漢語形象性詞語的形式,使其區別不明顯,易懂。
1.4為了使譯文的意思更完整,比喻更明白,有時還可以在不背原意的情況下,譯成歇后語,即引伸原文的意思,以便溝通,這樣在譯文后加上一個適當的短語或短句,以揭示前面這個比喻的內在意義。
1.5有些形象性詞語與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語言和地區特點有密切的聯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色彩或俄語本身的特點,保存形象,不容易看出喻義,但為了把這種特色保留下來,以使人們產生一定的聯想,必要時可用直譯加注釋的方法來表達原文形象。
當然,在盡量保存原作形象時,要防止片面性,不要為保存形象而保存形象,以免造出生硬的詞語,不易為人們所接受;也不要為了保存形象而濫加注釋,一些不必要保存的形象,可以按其含義變通處理,無須注釋,以使譯文讀者少費周折,直接了解它的漢語意思。
2.更換形象
若原文語言色彩較濃,其形象上的差異的存在又不利于理解,而澤語中恰有相對應的、能引起讀者同樣聯想與情感的形象說法,可變換原語形象,用譯語讀者易接受的相應的詞語或表達法來運用。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歷史不同,俄漢語中運用形象性詞語的習慣也不同,在漢語中往往找不到與俄語完全相同的形象性詞語,如果完全復制原作形象,有時不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甚至產生誤解,這樣就不如換成漢語已有的、在意義和修辭作用上完全一樣而比喻形象或結構形式有所不同的形象性詞語。在更換形象時,必須了解原文形象在上下文中的真正含義,在傳達其原來含義的基礎上,用相近的、現成的漢語形象性詞語來代替。
在換用形象時,必須正確理解俄漢語中相應的形象性詞語的喻義,切忌形式相同,但含義大有區別。換成有典故的形象性詞語時,更要了解其使用喻義和使用場合,以變所換用的漢語形象能使人們產生與原文形象相同的聯想。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雖然在漢語中可以找到形式和內容與之相近的詞語,但由于涉及漢語中的人物、地名和特有的風俗習慣,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解,還是譯成普通漢語形象性詞語。
3.舍棄形象
若原文具有民族文化特點的形象化詞語,譯語中沒有合適的詞語,那就只好撇開原文的詞語,從譯語中選取與原文意義相同的表達方式,力求意義上的相等。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在漢語中沒有相同或相近的形象性等,直譯過來,既不能確切表達原意,喚起讀者相應的感受,又不符合漢語規范,令人費解,就是說,原文中的語言形象,在翻譯時既難留有原意,又難替換,這時只好舍棄形象,把形象性詞語譯為一般的、非形象性的詞語,用通順而精煉的詞語來解說原文的含義,以使人們直接了解其意思。當俄語形象性詞語涉及到民族特點,或是用俄語語音、語調、語法、的獨特形式表達時,往往對整個形象性詞組采取這種意譯的方法,而不能根據其詞語中每個詞所表示的意思來翻譯。原文的詞語形象雖然舍棄了,但其基本含義并未失去,當然,這是在經過多方設法仍找不到適當的形象表達手段傳譯時才不得不采取的一種譯法。
翻譯形象性詞語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既不能機械地復制原文形象,也不能草率地舍棄原文形象。在符合漢語規范的基礎上,盡量保存原文形象,或恰當的保留漢語形象,甚至運用某種形象表達手段創造性地再現原文形象。翻譯形象性詞語時,還要考慮以下幾點:
3.1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由于句子結構或含義的差異,翻譯時應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靈活處理,有時保存原來的形象,有時換成相近的形象,有時舍棄形象。
3.2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在漢語中可以找到幾個同義的形象表達手段,這時要根據它所表現的具體內容和所起的作用來選擇。
3.3有些俄語形象性詞語本身具有褒貶意味,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翻譯時要選用相應的詞語來表達。
3.4為了表達俄語中某些非形象性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所起的形象作用,有時可用漢語中的形象性詞語來表達俄語中某些非形象性詞語。
當然,把俄語非形象性詞語譯為漢語形象性詞語時,必須考慮原文的含義、文章的題材和總的語體特點,以免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俄語名詞轉義具有明顯的形象性。俄語名詞轉義時形象鮮明,承載力強,在反映生活和表情達意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名詞轉義的形象性是與詞相伴而生的,它的轉變有的從屬于詞義的變化,有的則從屬于詞的使用范圍的變化。名詞轉義或名詞用作轉義都帶有某種程度的形象性,失去形象性的轉義已不在為轉義,而成為詞的另一直義。人們借助于某種形象,產生聯想,這是名詞轉義的必經過程。可以說,形象性是轉義名詞的命脈,有了它,名詞才產生活力,成為語言研究中一塊豐富的“礦藏”。總之,在將形象性詞語由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必須考慮到語言的民族特點,一定要根據原文上下文仔細體會這些詞語所表示的意義和修辭色彩,然后結合譯文,選擇具有同等作用的表達手段,將其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蔡毅.俄漢翻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蔡毅等.俄譯漢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3]非琴.關于翻譯中使用漢語成語的問題[J].中國俄語教學,1986,(4):36-38.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