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由于農村軟環境對經濟發展作用的滯后性、非直觀性及產生變革的復雜性,容易導致人們思想的忽視,而軟環境對經濟發展又具有某種程度的決定作用,本文分析了農村軟環境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
【關鍵詞】 軟環境 新農村 制約 硬因素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億萬農民依靠辛勤的汗水換來了農副產品短缺時代的結束,農民生活也逐步從溫飽走向小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新農村硬環境建設就是要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提高群眾的生活質量,展示規劃科學、建設有序、文明清潔的良好態勢;硬環境表現為物質形態,它與經濟活動結合后會明顯提高經濟效益,具有直觀性。新農村軟環境建設就是要注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鄉村治理結構,加強農村法制建設,農民自制組織的建設,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民主意識、法律觀念和自治能力,保持農村社會穩定,促進協調發展軟環境本身是無形的,作用于經濟活動產生的效益具有滯后性、非直觀性,產生的變革具有復雜性,致使有的基層政府和群眾注重硬環境的建設,忽視了軟環境的改善。而好的軟環境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它也是改善硬環境的必要條件,硬環境為新農村構造框架,軟環境為新農村增添靈魂。改善軟環境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最終目標之一。
1.我國農村軟環境存在的問題
1.1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我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統治,小農意識在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再加上計劃經濟的枷鎖把人們的思想禁錮在有限的范圍內,缺乏創新觀念。農民自身的文化水平限制其開放思維和多種經營發展,思想觀念仍然束縛在農業上,思想不夠解放,盡管已進入市場的農民收入大大提高,但大多數農民仍不敢進入市場,認為有吃、有穿、有住就可以了,不考慮進一步的發展;有些農民則認為自己文化水平低,見識少,沒有闖市場的經驗,只能隔岸觀火;還有些農民“怕”字當頭,怕辛苦、怕吃虧、怕競爭、怕丟面子。總之,他們把自己關在市場大門之外。
1.2農村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
我國目前所進行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經營規模小,戶際之間的聯系少,經營組織化程度低,使土地產出率、農業勞動生產率、農產品商品率都很低。農村市場的不成熟,農戶的小規模經營是當代農民走向市場的主要障礙。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欺行霸市、強買強賣、壟斷經營,行政機構對市場的不規則干預,市場信息系統不完善,價格信號扭曲,基層政府信息服務的不到位,使農民很難進行科學的生產決策。而農民生產經營上的互相模仿,同一地區往往“同耕、同收、同售”,加劇了市場波動的程度,農產品供給彈性大,而需求彈性卻很小,農業的弱質性更加突出。
1.3政府職能理解偏差,法制化程度低。
政府職能應該是如何確保生產要素、經濟資源按等價交換的原則在工農業與城鄉之間對等流動,充分發揮農業、在工業化、現代化中的基礎地位。然而受“左”的思想和“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城鄉之間形成封閉、內部的自我循環,政府促進城鄉要素與資源的反常流動,造成農村資金、原材料、技術、人才的大量流失,農村剩余勞動力不能及時分化和轉移,各項事業得不到充分發展。目前,政府已經認識到走出“二元經濟”,發展市場的重要性,但具體行動時沒把農業和農村發展擺在突出位置。農村基層政府工作主要圍繞計劃生育、招商引資、項目管理等進行,沒有抓好農民走向市場的各種服務、培育農村和農產品市場以及對農村市場的宏觀調控工作,基層違法違規現象屢見不鮮。由于農村制度建設滯后,農民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識,權利受到侵害時,只能忍氣吞聲,不敢抗爭,農民發展經濟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2.改善農村軟環境的措施
2.1提高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塑造新型農民。
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包括觀察能力、應變能力、風險承擔能力、競爭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的總和,這是農民適應市場競爭,進行開拓創新的綜合素質的體現,是發揮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作用的保證。提高農民素質,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并通過政策引導、先進帶動、社會參與等措施,使農民主動學科學、學技能。一是扎扎實實地抓好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工作,嚴格控制適齡兒童的輟學率,擴大高中階段教育。二是重點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搞好農業科技的推廣工作,在農民中深入開展學文化、學科學活動,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分門別類地開設文化補習班、養殖班、種植班、經濟班等。
2.2改進農村各項政策,加強法制化建設。
首先,地方各級政府組織要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適合本地情況的各項制度法規,用來規范各級政府和農民的行為,對于那些不切實際、無法操作的條文堅決予以取締。其次,要建立一支由農民代表參加的行政執法隊伍,對侵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堅決予以打擊,確保法規的公正性,不求人人懂法,但求人人信法。再次,要加強宣傳力度,各項政策法規要及時向農民宣傳,重要的政策要以文件形式傳達到每家每戶,村里重大事情和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應向村民公開。加強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使農民自覺守法護法,建立起法制化的新農村。
2.3轉變政府職能,提高管理水平。
農村基層政府對農村經濟管得過多,統得過死,不利于市場環境的培育。從上層建筑看,促進基層組織建設、轉變政府職能、精簡機構、推進村民自治、加強民主建設、完善農村管理體制就是使上層建筑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鄉鎮政府一定要強化其服務職能,真正做到多扶持、少干預,多保護、少歧視,以優質的服務,促進農村經濟更快發展。一是加強鄉級執政能力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謀劃發展、對外開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等能力建設,推動農村經濟快速發展;二是培育農村經濟主體,鄉鎮政府要承擔起引導、扶持農戶的責任,有效進行市場調研、品種引進、試驗示范,主動承擔風險;扶持主導產業,組建農村民營經濟企業集團,引導農民走向市場三是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支持中介組織的發展,建立規范的信息引導機構,及時準確地為企業提供市場信息、資源信息、科技信息減少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充分發揮政府維護公平競爭、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確保農民的獨立自主的市場主體地位。
2.4深化體制改革,適應農村發展新要求。
一是深化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農村市場經濟體制。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是解決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的途徑,要讓產業化和農民利益有機結合起來,大力加強農村和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大流通、開放型的統一市場,充分發揮市場的服務功能和輻射功能,消除部門壟斷和地方保護主義,建立市場良性運行所需要的制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擴大規模經營,提高科技含量,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交易費用。二是推進農村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城鄉一體化。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徹底改變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的不合理現狀,促進農民階層的分化,提高城市化水平,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參考文獻:
[1]葉敬忠,《新農村建設中的多元化現實》,《中國農村觀察》,2007.6.
[2]劉俊杰,《析農民增收的新路徑》,《理論前沿》,2008.
(作者單位:中共臨江市委黨校)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