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為中心論題,對馬恩在19世紀中葉以發達資本主義后社會主義為背景,所形成的關于社會主義階段的理論成果。馬恩曾多次談讀到社會發展“階段”問題,并提出了對未來社會主義特征的預想。
【關鍵詞】 科學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階段論 殖民地半殖民后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的科學。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在社會主義運動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社會主義學說,始終處于歷史性的演進過程。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就是對社會主義再認識,是對馬克思主義“階段論”原理的創新。
1.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階段”的劃分
馬克思在他的巨著《資本論》中論述“資本積累歷史趨勢”時精辟地指出的那樣:“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枯。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他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剝奪者將要被剝奪。” [2]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上,深刻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社會被更高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替代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指出:“一切發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以一個階段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系著。”[3]從這種唯物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他預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劃分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它不是在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恰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 [4]的社會形態。
2.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階段特征的預想
馬克思說:“構成一個處于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的社會,具有獨特特征的社會”[5]馬恩對社會主義階段的概括,一是生產資料公有;二是按“勞”分配;三是計劃經濟等。依照他們的闡述,包括以下幾個具體特征:
2.1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要經歷一個“革命轉變時期”。社會主義社會并非是“在它們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社會形態,而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6]因而不可避免地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帶有它脫胎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痕跡。
2.2 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后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7]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與共產主義社會制度、思想體系,是根本對立的,資本主義不可能直接進到社會主義,要有一個“過渡時期”。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它有許多特征:
2.2.1單一的社會公有制
馬克思說: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集體的、以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為基礎的社會。”[8]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將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同時取得勝利,至少要首先在英、法、德、美等歐美國家同時發生。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通過剝奪資產階級、實現一切生產資料歸社會共同占有。恩格斯以美國為例,指出,美國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最終目的是“實現整個社會對一切生產資料——土地、鐵路、礦山、機器等等——的直接占有,供全體為了全體利益而共同利用。”[9]
2.2.2按“勞”分配
一切生產資料由社會共同占有和利用,必然決定消費品的按“勞動”分配。“個人勞動不再經過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為總勞動的構成部分存在著”,勞動者“以一種形式給予社會的勞動量,又以另一種形式全部領取回來。”[10]勞動力不是商品,勞動產品不再采取價值形式。全部社會產品作了必要扣除后,以勞動為尺度在勞動者之間進行分配,等量勞動取得等量報酬,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一原則排除了剝削關系。但是由于每個勞動者在體力、智力、技能、勞動熟練程度、家庭狀況等方面存在著差別,即使勞動成果相同、領到的消費品數量相等,人們之間的富裕程度,仍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這種平等的權利,對于不等的勞動來說是不平等的權利。”[11]也就是存在著“資產階級法權”。
2.2.3消除了商品生產、貨幣交換
“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 [12]產品生產取代商品生產,消滅了貨幣,價值規律便退出了歷史舞臺。
2.2.4計劃經濟
生產資料社會占有后,商品生產為產品生產所取代。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市場競爭、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也不再存在,“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13] “按照共同點的計劃調節全國生產,從而控制全國生產。”[14]整個社會生產按照社會需要,由計劃控制與調節。
2.2.5國家已經失去特有的政治統治的性質而只有管理社會公共利益的職能
“無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但是,這樣一來它就……消滅了作為國家的國家。” [15]因為消滅了一切階級差別和政治對立,所以國家就不需要專政的智能了。
2.2.6有新的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而產生的思想文化觀念,推動了教育、科技、藝術等的充分發展,社會造就的是“全面發展”的新人
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對社會主義社會上述特征的概括,是他們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工業經濟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成果,是寶貴的科學預想。言其寶貴而科學,是因為他們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通過透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大趨勢,而形成的政治體系,其中一些理論原則,對160余年后的社會主義實踐,仍具有現實指導價值。譬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反復強調,社會主義階段一個特征是要“通過社會生產,不僅可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裕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鄧小平同志在他的《文選》中,發揮這一思想,強調社會主義原則是,一要發展生產力,二要共同富裕。
參考文獻:
[1]許方球.略論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馬克思主義與現實[J].2009.4(193-196).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832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169頁.
[4][5][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363、21頁.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4卷第390頁.
[6][8][10][11][12][13][14][15]《馬克思恩格
斯選集》第2版第3卷第304、303、303-304、305、757、757、60、754-755頁.
作者介紹:許方球,女,1965--,吉林洮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經濟理論與實踐。
(作者單位:哈爾濱商業大學經濟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