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期階層分化現象呼吁社會階層理論的構建。從主體、資源和約束條件,對新階層和相應的社會現象提供觀察視角和有效的解釋力。政治文明與憲政價值目標的存關系,政治文明的目標取向與憲政價值的基本取向相一致,政治文明的實現蘊涵憲政價值的內容,憲政價值是實現政治文明的保障因素,憲政在發展上蘊涵著政治文明的終極價值。憲政價值與政治文明能在實踐中獲得有機融合。科學界定階層意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 政治文明 憲政 價值目標 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認為,政治文明是人們改造社會所獲得的政治成果的總和。1843--1847所寫的筆記《關于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中,馬克思首次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指出“集權制和政治文明”。把政治文明同封建主義集權制對立起來,即集權制的對立面--民主、法制、人權就是政治文明。[1]P6從政治文明產生的最初形態和基本功能看,就蘊涵了許多憲政價值的基本內容。
1.政治文明與憲政價值目標的關系
目標取向的一致性。政治文明從提出到發展,是對人的價值的不斷發現和尊重的過程,是對政治權力及其資源的合理分配、控制與整合的過程。近代以來的政治文明,構成了近代憲政的基本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突破了最初針對政治文明所作的靜態層面的描述,將政治文明看作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狀態。[2]P57靜態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程中取得的全部進步成果;動態看,它是人類社會政治進化發展的具體過程。動靜態結合的標準界定,政治文明的含義是以民主為核心,包括平等、正義、法治等的思想、制度和行為的形成及其進步狀態。[3]P78
學術界有關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研究,從明確其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開始,普遍認為政治文明建設是新世紀中國政治發展的優選之路。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使之不僅是理論概念問題,更成為緊迫的實踐問題,即將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戰略目標。在這一目標指引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為理論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根本上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因此,當前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實際就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兩個層面;[4]P77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實質就是高度的民主政治,民主必須依靠法制來保障,民主政治也蘊涵著法治政治的含義,因而,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關鍵是實現政治運行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5]P79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從宏觀上確定其基本內容和建設途徑外,還必須落實到具體的微觀操作層面上來,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看,微觀方面的建設往往較之宏觀方面的籠統提法更具針對性和社會價值,如何從個體的政治意識、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等不同層面來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尤其是針對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私營企業主等新興階層日顯強烈和明確的政治權利要求,怎樣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框架內做出合理有效的解釋和處理,都需要做出具體并符合實際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政治文明的實現蘊涵憲政價值的內容。政治文明的價值目標在于實現民主與自由的確立與和諧,而憲政在許多方面顯示了其作為較佳政治選擇的種種便利。首先,它將政治文明的兩個價值目標轉化為法律話語并將其建立在穩固的憲法文件之上,使政治革命的成果得以保障;其次,將政治問題轉化為法律問題,從而增強了政治爭議解決的可操作性;并且,憲法通過對公民基本權利的確認與宣告,使有限政府得以建立,憲法的內在價值得以彰顯;同時,憲政作為一種法治的理想形式,突出表現為程序至上,在利益多元的時代,這是解決政治力量之間、國家與公民之間矛盾與紛爭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場所,有助于將政治紛爭解決法制化,并將這些活動建立在一個穩固的憲法平臺上。[6]P17憲政與政治文明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在價值目標、制度選擇、建設途徑、規定內容、功能作用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都是一致甚至相同的。從發展階段和最終結果來說,憲政文明是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的動態組成部分,憲政制度運行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政治文明的發展,憲政通過法治化的規范途徑保證政治文明成果的實現。
憲政價值是實現政治文明的保障因素。憲政不僅有效推動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最為重要的是,它的實現為政治社會爭端的解決提供了一種制度化的手段、渠道與規則,從而有效避免了通過激烈的形式解決政治爭議的后果。沖突有積極和消極兩種功能,在一個沒有或不充分準備對沖突給予寬容并使之制度化的社會里,它總是表現為負功能,敵對情緒容易積累,一旦爆發將導致社會分裂。相反,如果事先提供一個解決沖突的程序、途徑和標準,讓沖突得以及時消解和合理宣泄,則能有效保持社會穩定發展。[7]P275以憲法為依托和載體的憲政體系為這種多元利益沖突提供了一套程序、途徑和標準,人類政治日益文明化的今天,在憲法框架下實現政治活動的常規化與法治化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產物。
憲政在發展上蘊涵著政治文明的終極價值。將政治生活的基礎建立在以憲法為特征的憲政意識之上,權力的行使才有合法和穩定的保障。合法性政治體制的設立,在功能上為國家政治提供了一個穩定的制度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各種政治價值目標。民主與自由的和諧是憲政歷史發展中永恒的主題,作為人類政治追求的基本價值,民主與自由以及兩者之間的和諧,在憲政觀念和制度之外是無法妥善解決的,政治文明的過程就是民主與自由得以確立并且兩者之間的平衡得以確立,在這個過程中,憲政觀念與憲法制度逐漸孕育、發展和成熟起來,并成為現代文明政治最終的制度選擇和價值回歸。憲法將“法律取代暴力”從私人領域轉移到了公共領域,將政治納入法治軌道,使政治成為一種以合憲性與合法性而不是通過暴力的和平政治,最大限度地減小了社會風險,盡可能地避免了政治發展過程中的脆弱性與動蕩性。[8]P45
憲政價值與政治文明能在實踐中獲得有機融合。以憲政為核心的法治建設客觀上面臨著兩個方面的任務,既需要進一步完善形式法治,也需要從價值導向上把形式法治轉化為實質法治。[9]P18需要在以獨立人格和自主權利為主的社會中才能有效實現,從內部條件看,企業家隊伍是實現法治理想的重要社會政治基礎。他們具有明確的創業務實精神,希望法律成為社會活動根本準則的心態和愿望也更加強烈。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和機理主要針對經濟資源,但也適用于思想資源和政治資源,在法律上就表現為對各類主體權利和義務的設定。受歷史和傳統因素的影響,私營企業主在經濟領域的活動以及成就逐步獲得重視,但思想領域和政治領域的合理待遇一直未予必要明確或仍處于爭議階段。確立社會大市場的觀念,并以它作為一種思維方式,重新審視私法和公法領域的原則和精神,能夠合理解釋轉型時期出現的一些社會問題和現象。在以憲政為主導的法治建設進程中,樹立市場觀念的基礎,建構切合時代精神的法律價值,實現法律體系尤其是權利義務關系的合理調整,能夠強化法治的利益調整和價值保障功能,使憲政的發展更具生命力和適應性。這些內容,不僅是政治文明的基本構成和實現方式,也是憲政價值的運行要求和發展方向。
2.科學界定階層意識,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
社會階層的劃分主要依據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占有關系,社會資源的分配和占有是構成階層結構形成的基礎。資源配置方式的變化導致利益分化,利益分化既是階層分化的前提和條件,也是階層分化的實質和表征。因此,主體間的資源配置在社會關系中占據了核心地位,要廓清階層分層的現狀,揭示新階層產生、發展和變化的趨勢,必須圍繞轉型時期的資源類型和資源配置及其變化狀況進行具體考察。當代社會中,權力、資本、知識和勞動力等社會重要資源的擁有狀況決定著各社會群體在階層結構中的位置以及個人的綜合社會經濟地位。社會階層位序取決于各個階層所擁有的資源的數量及其綜合實力,社會分層的實質,就是社會資源在社會中的不均等分配,即社會成員因為占有和分配社會資源的種類、多寡和質量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會群體。[10]P28社會成員間通過對有限社會資源的競爭,促進社會分工的發展,實現社會主體的分層和流動,從而不斷產生新興社會階層。
在社會轉型和階層分化的過程中,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經濟地位、社會地位和不同利益要求的多層次社會群體,從而形成了歷史新時期的新階層。資源配置方式發生變化,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強,體制外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流動資源增加,依據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進行資源配置和多種資源配置方式并存。私營企業主階層屬于新資本階層,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出現的、以擁有大額資本為標志的社會群體。階層特征是以資本的運作為主,通過資本運作獲得利益,其主要資本是作為一個社會基礎因素的生產資料,對社會的經濟有一定的影響能力,并進而影響政治和文化。掌握新階層產生規律,通過對新階層的考察了解社會階層流動的動力、形式和路徑,把握社會階層結構的發展規律,力求社會資源能合理公平地分配,社會主體間能達成和諧的共生狀態。同時,也有利于消除和化解參與危機,公民政治參與的要求會隨著利益的分化而增長,如果政治體系無法給個人或團體的政治參與提供渠道,個人和社會群體的政治行為就有可能沖破社會秩序,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從而引起參與危機。制度化程度低或缺乏制度化政治參與通道的政治系統,必須有維持自身結構穩定性的強烈要求。引發包括私營企業主在內的政治參與的活躍,使私營企業主愈來愈相信自己能夠在與自己利益密切相關的政治系統內有所作為,紛紛要求在現有政治系統內維護自己的利益訴求和生存空間,動員新生的私營企業主階層在承認并維護現存政治體系的條件下參與政治,為他們的政治參與提供有效的、正常的渠道,有效地化解私營企業主因參與意識的覺醒和參與實踐的萌動而產生的“參與危機”,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平穩發展確立良好的內外部環境。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對其政治文化的要求是參與型政治文化,主要體現在公開性原則、開放性原則,注重政治道德建設,樹立正義與科學的社會政治價值觀,強調政治行為的自我約束等方面。長遠來說,有助于政治文化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朱學勤.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J].政治與法律2003(1):6-9.
[2] 編寫組.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1992年.P57.
[3] [4] [5]虞崇勝.政治文明概念辨析[J].新華文摘2003(1): P77-79.
[6] 鄭賢君.論我國憲政模式的走向[J].中國法學2003(1):17.
[7] [法]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M].葛智強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P275.
[8] 鄒學平.中國憲政建設論要[J].法學2003(11):45-48.
[9] 夏勇.中國當代憲政與人權熱點[M].北京:昆侖出版社2001年.P18.
[10] 王春光.透視當代中國社會階級階層關系的新框架(上)[J].河北學刊2010(3):28-32.
作者簡介:馬雁(1974-),女,云南昆明人,副教授,法學博士,研究領域:民族法學,地方法制史。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思政部)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