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了世界植提產業的競爭狀況和中國植提產業的宏觀、中觀、微觀環境,指出了企業經營戰略和技術戰略的實施方向,提出了明確的產業發展戰略。
【關鍵詞】 植提產業 發展戰略 經營戰略 技術戰略
1.世界植提產業格局和中國植提產業現狀
植物提取是定向獲取或濃集某一種或多種植物有效活性成分的技術,所得產品稱為植物提取物。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對中草藥里的天然活性成分進行了研究,并將之大量用于植物藥制劑或膳食補充劑,使得植提產業出現并迅速發展。中國是較早介入植提產業的國家,植物提取物當時作為草藥在各國應用的通行語言,是中國中藥進入國際市場的一種較現實表達方式[1],中國的植物提取物產品也在中國醫藥商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進入21世紀后,植物提取物應用更加廣泛,其概念和內容都已不限于只使用傳統中草藥材為原料了,植提產業已成為包容源自世界各地植物提取物的現代產業。北美、歐盟、日韓等地區的發達國家,因居民消費水平偏高、市場需求旺盛,處于供應鏈體系的下游;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因制造產能、植物資源豐富,處于供應鏈中、上游。在供應鏈上的地位和市場消費的導向決定了產業格局和產品定價權。當前,中國植提產業正面臨質量標準不足、價格競爭激烈、外向依賴太大、產品附加值小等發展瓶頸,“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問題又長期沒得到解決;而在植提產業領域,印度、巴西等國家也日益對中國形成挑戰。為此,研究中國植提產業新時期發展戰略,對積極轉變產業經濟增長方式、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2.中國植提產業的宏、中、微觀環境
2.1政府管理與協會作用
中國植提行業是從精細化工行業脫離出來的邊緣行業。除了在《中國藥典》上的原料藥產品外,大部分植物提取物還游離于政府歸口部門監管之外;中國醫保商會之下設立了植提分會,由于管理體制、職能定位、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問題,協會在促進企業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中國植提產業發展至今,雖然已有不少企業技術質量標準,部分企業還有能力對自己所開發的檢測技術進行方法學研究,但大部分植物提取物產品仍沒有統一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為規范中國植提產業的發展,政府歸口管理部門應進一步圈定產品管轄范圍,出臺國家級技術質量標準;行業協會也應加強內部協調,持續制定、推行相關行業性技術質量標準。
2.2產品質量和企業品牌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也是企業信譽的基礎;品牌是優良的資產,也是企業發展的依托。當前,一些中國植提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質量技術水平,不但能保證提供符合衛生學檢查或微生物指標合格的產品,而且對相關限量物質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還開始向客戶提供越來越多具有指紋特征的產品;同時,由于市場的復雜性以及企業經營理念、成本費用、技術質量、營銷對象的差異,中國植提企業提供的產品質量良莠不齊,既有按照國際標準生產的高品質產品,也有一些品質上有所缺陷的產品,甚至還有添加外源性物質以達到某些含量要求的摻假現象。為此,中國植提企業一方面要繼續深化技術研究,降低成本費用,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牌價值;另一方面,還要進行管理創新、嚴格自律、正當競爭,延展和放大 “天然、健康”的產業形象。
3.中國植提企業經營戰略的實施方向
3.1對目標市場和產品結構調整
長期以來,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植物提取物的需求并不穩定,而質量技術要求又較為苛刻,有限需求還常常引發中國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加上匯兌損失因素和貿易保護政策,中國植提企業在國外市場所取得的經濟效益已比較有限;若金融危機、地質災害出現,發達國家市場波動還會造成中國植提產品價格下滑、出口萎縮。與此相反,中國國內功能飲料與保健品消費需求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以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大幅增加,而且相關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在與國際水平縮小差距的同時又有一個明顯的分層現象,與當前中國植提產業發展的不均衡狀態恰好可以相互適應。為了改變中國植提產業外向型經濟依賴的局面,企業營銷重心應逐步從國外向國內市場調整,實現“兩條腿”走路;同時,產品結構除維持有剛性需求、定制標準、高附加值的原料藥和有批量需求、廣泛應用、常青藤類的營養保健活性成分等品種外,還應逐步向有規模需求、快速消費、較低成本的食品添加劑及相關成品領域進行調整。
3.2打造或加入綠色供應鏈體系
所謂綠色供應鏈就是由供應商、制造商、銷售商、零售商、消費者、環境、規制及文化等要素組成的系統,是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知識流等運動的集成[2]。綠色供應鏈管理與傳統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區別就在于是否利用全過程的環境管理技術,從產品鏈的角度實現資源的減量化、再利用與再循環。近年來,國際植物提取物市場流行 “CGMP”、“HACCP”、“有機”、“清真”、“猶太”、“ISO22000”、“SA8000”等資質認證,這些來自于區域市場或終端客戶的要求,表明了整個世界供應鏈體系的綠色化趨勢。有效打造或加入綠色供應鏈體系,形成綠色品牌優勢、提高產品附加值,將成為中國植提企業改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必由之路。通過綠色種植、綠色采購、綠色研發、綠色制造、綠色質控、綠色營銷、綠色物流等連續的綠色供應鏈管理,中國植提企業可以更好地符合國際質量技術標準、滿足市場營銷訴求、順應產業發展趨勢。
3.3選擇縱向和橫向的并購戰略
中國植提企業還需選擇恰當的并購戰略以獲得加速成長。當前,實施多元化戰略較難,不但缺乏切入其他產業的基礎,還容易失去主業優勢。中國植提企業既然是以植物資源作為投入產出前提,那么根基首先就在地上,必須深化培育、規模種植、標準認證甚至壟斷收購植物原料,才能無后顧之憂地對接市場;其次,必須“強干強枝”,集中整合、優化產能,才能有效避免產品市場低價競爭;另外,為豐富渠道、拓展市場、提高收益,不但需要對供應鏈上的國內外經銷商、代理商、成品制造企業進行適時參、控股,還要研究目標國家市場的法律和稅務環境,充分利用國際稅收籌劃和轉移支付的技巧[3]。從這些情況考慮,中國植提企業采取縱向并購戰略和橫向并購戰略較為妥當,因為縱向一體化戰略能有效節約市場交易費用并易于向成品領域延伸,橫向并購戰略可以淘汰落后的或過剩的產能、呈現規模效益[4]。
4.中國植提企業技術戰略的實施方向
4.1對產業技術戰略態勢的選擇
無論企業選擇什么樣的經營戰略,都必須以技術進步為依據,并在技術戰略的指導下,選擇優化的技術發展項目和項目群,才能建立市場競爭優勢,實現經營目標。而所謂的技術戰略是指為實現發展戰略而提出的確立技術發展目標、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發展途徑的指導方針、原則以及為提高技術水平、不斷促進自身技術發展的籌劃、設想、規劃及實施活動[5]。技術戰略決定著技術發展的方向、質態、規模和速度。根據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產業都存在產生、成長、成熟直至衰退的生命周期歷程,而且產業成熟期與衰退期的過渡時間并不明顯或非常短暫[6]。因此,當一個產業處于成熟期時,就應居安思危,盡早選擇技術戰略的態勢。中國植提產業如果選擇技術深化戰略,雖然有可能獨創出具有競爭優勢的技術,但畢竟不如選擇技術遷移戰略(比如向供應鏈下游的相關成品技術延伸)更能使產業技術出現質的變化以及帶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中國植提企業當前的技術開發能力、引進吸收能力,也決定了中國植提產業采取漸進式的技術遷移戰略更為適用。
4.2對企業產品技術戰略的選擇
中國植提企業對產品技術戰略的選擇是多種多樣的,但與經營戰略相聯系時,大致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技術領先戰略。經濟雄厚、有較強應用研發能力的企業,對一些新型、大宗、高純活性成分或具備特殊功效的單體品種可以采取此戰略,比如甜葉菊95%、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98%、5-羥基色氨酸99%、莽草酸99%等提取物。(2)跟隨領先戰略。有較強工程模仿能力的企業,對具有剛性、批量需求的品種可以采取此戰略,比如上了《歐洲藥典》的水飛薊、銀杏以及板藍根、何首烏、絞股藍等國內常用的中藥提取物。(3)成本最低戰略。有規模產能并在降低成本費用方面有較大能力的企業,可以對銷售量大、工藝成熟、已基本標準化的產品實施該戰略,比如人參、綠茶、葡萄籽等廣泛使用的提取物。(4)差異化戰略。有較強的工藝設計和質量檢測水平并對市場細分后的產品定制有較好適應能力的企業,可以對歐、美、日、韓等市場所需的一些特殊規格或中、小批量品種實施該戰略,比如越橘、藍莓、黑豆皮等提取物。
4.3 對技術、設備、材料的組合運用
單靠某一類技術、設備、材料解決問題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產業發展需要,必須對相關技術、設備、材料進行組合運用才能解決越來越復雜的問題。當前,中國植提產業既有提取、濃縮、蒸餾、萃取、分離、干燥等方面的通用技術和設備存在,也有大孔樹脂吸附、工業色譜層析、分子蒸餾、膜分離濃縮、CO2超臨界萃取、發酵酶解、限量物質處理等方面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出現;既有高效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紫外分光光度計等通用檢測設備以及麥芽糊精等填料可以使用,又有液質聯用儀、二極管陳列檢測器、蒸發光散射檢測器、固相萃取儀等新型質量檢測設備以及改善產品保水性、吸收性、溶解性或控制崩解時間、掩蓋異味方面的聚乙烯吡咯烷酮、β-環糊精、羥基-β-環糊精、微晶纖維素、微丸等新材料可供選擇。另外,還可以引進工業工程、電子商務等系統優化和信息技術,提升投入產出效果。
結束語
質量和誠信鑄就品牌,技術引領變革和進步,品牌和技術創造財富。面對激烈的全球競爭態勢,只有加強政府、協會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才能使中國植提產業發展得以真正升級;中國植提企業可以各自選擇、實施不同的經營戰略和技術戰略,但必須共同遵循 “以品牌為依托,以技術為導向”的中國植提產業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張成文,李林濤,廉江等.植物提取物是中藥走向國際市場的現實表達方式[J].世界科學技術.2001, 3(1):5-11.
[2]汪應洛,王能民,孫林巖 .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基本原理[J].中國工程學,2003,5(11):82-87.
[3] Myron S. Scholes, Mark A.Wolfson, Merle Erickson.etc.稅收與企業戰略[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4] Arthur A. Thompson, A.J.Strickland.戰略管理[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趙國杰.工程經濟學[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3.
[6] Philip Kotler, Gary Armstrong .市場營銷原理[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成都華高藥業有限公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