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爾基的著作《母親》繼承和發(fā)展了俄羅斯的傳統(tǒng)文學,他塑造的母親,鮮明的代表了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者形象。母親被革命斗爭所感染,她從一位委曲求全、膽小無知的社會底層婦女成長為一名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并堅強勇敢、敢于反抗。其實就是從覺醒到反抗的過程。
【關鍵詞】 母親 高爾基 革命
1.簡介高爾基《母親》的時代背景:
高爾基于1903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母親》,至1906年完成寫作,《母親》的寫作時期正直無產(chǎn)階級逐漸覺醒的敏感時候。這篇小說從這樣的歷史背景出發(fā),反映了這個革命運動最具有典型意義的特征。這部小說用藝術的形象說明了革命知識分子如何把革命的真理散播到工人革命群眾中去,它說明社會民主黨在工人運動中所起的領導作用和組織作用的同時,還說明了工農(nóng)聯(lián)盟的重要性。[1]
高爾基《母親》的題材是以真實人物為基礎,同時再現(xiàn)了俄國無產(chǎn)階級的覺悟,以及他們?yōu)橥品f社會、創(chuàng)建新社會那種頑強不屈的斗爭,預示了資產(chǎn)階級的滅亡和無產(chǎn)階級的勝利是必須的。在把潛意識中的完美女性形象投射到“母親”身上的同時,借霍霍爾之口高爾基還把母親樹立為他所認識的人類最偉大的精神象征:“所有的人都愛自己親近的,但是一個人有了廣闊的心胸,遠的也會變成近的。您能做很多事情!您有一顆偉大的慈母的心。……”[2]
2.母親形象的簡要分析:
高爾基的《母親》描述了一位母親思想性格上的轉變,它講述了母親從軟弱順從、怕事膽小的家庭婦女轉變成勇敢堅強的斗爭者。作者從主人公心里活動的改變,到最后母親為革命英勇獻身的精神,來突出文章的寫作特點。小說最初寫到,母親是一個舊社會婦女并受盡虐待,收到丈夫凌辱、暴虐。幾乎每天都在不安與恐懼中度過。她想悲哀的存留在這個世界上,哪怕遭遇迫害也只是祈求上帝,她是丈夫面前的一個發(fā)泄對象,毫無尊嚴的面對兒子。若要完完全全的改變并走向革命道路又要做出怎樣改變呢?一次,母親對兒子的同事和朋友說:“我活到現(xiàn)在究竟是為了什么?挨打 ?干活?除了丈夫之外,我什么都沒有見過, 除了恐怖之外,我什么都不知道。打我好像不是在打妻子,而是打一個他所痛恨的人,這樣的日子過了二十年……”
第一部通過寫了在母親眼里心里,她的兒子以及遇到的各種各樣的人的分析,凸顯了母親思想改變之前的心理活動。在兒子巴威爾·弗拉索夫始終伴隨著革命實踐真理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母親在觀察兒子成長的過程中,主要的內心對白是三問三答,這也寫出了母親機具矛盾和復雜茫然的內心,同時也把母親全部的內心斗爭過程刻畫出來了——恐懼擔心,膽小怕事,鑒定,自責,動搖。母親的內心活動被描寫的很清晰生動。安德烈出現(xiàn)時,通過母親對其觀察,不但寫出了安德烈和藹、健談、開朗的性格,同時也寫出尼洛夫娜被就意識所影響并客觀現(xiàn)實的扭轉了尼洛夫娜對社會主義的偏見。母親觀察著這兩個喜歡兒子的女孩,首先是娜塔莎,她性格安靜柔和,特別討母親喜歡;可另一位女青年,她留給母親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喜歡”,不喜歡她刁蠻,不喜歡她總是指使別人。對兩個女孩的描寫也側面反映出了母親善良溫柔的形象。母親的內心活動表現(xiàn)出了母親的性格。再寫母親接傳單,她在街上看見了士兵、男子、馬車夫三個不同的人,母親從他們的衣服、神態(tài)、動作這三個不同的方面觀察體會到了每個不同人不同的遭遇。接著作者又道,母親在車站候車時候看到車站里的人的想法,車夫,修路工人,還有穿著單薄的流浪者。這一切母親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這些人都有著和自己一樣的命運,都是活在社會最底層任人欺辱的。母親意思到也許可以到這些人當中宣傳革命。母親的心里在謀劃著,勸說大爭奪屬于自己的寧靜與幸福,勸說大家去斗爭,為了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為了人民的自由。
第二部分講述了母親改變了對社會和人生的人之以后,連同工人農(nóng)民共同反抗這個社會的經(jīng)歷。通過描寫母親對宗教的認識和個人感情反映出母親的形象。從前,每每兒子和他讀書小組的朋友相聚時,都會提起上帝教會這個話題,兒子們對此的態(tài)度是不友善的,此時母親都會出來反駁他們。母親將上帝看做是她苦痛時的精神寄托,若是強行被移除,那日子也沒發(fā)過了……母親是善良的。兒子被捕入獄,母親便向上帝祈禱,愿上帝保佑。上帝一心的庇佑著眾生,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勞碌,然而卻有人對上帝持懷疑態(tài)度,這讓母親很不解,更難以接受。她會為此而質問有錢家的小姐們“這樣幸福的生活,難道不是上帝帶來的嗎?你卻不感恩!”這么主觀就認定了,可見母親的善良,她認為所有人都會受到主的保佑,可同時這又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來家里做客的陌生人,在母親眼里他們的長相都是沒分別的:淡定、堅強、清瘦、嚴峻且幽深。于是母親將自己的見解傳達給大家,他希望人們可以看在基督的面子上,懷著慈悲的心,將她的話聽進心里,人們?yōu)榱俗陨淼奈磥恚x擇了一條愈走愈窄的道路,那道路的終點沒有燦爛的鮮花,有的只是無盡的黑暗……母親愿眾人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心中那份信念,去反抗壓迫,反對不公,勇敢的表達自己的不滿,否則就沒有生存的意義了。在文章后半部分,母親已經(jīng)不再懦弱了,她變的有見解有思想,并積極的傳播著革命思想。來到城里以后,母親結交有識青年,革命分子,和他們一起學習生活。母親學習時了解的基督節(jié)儉,樂善好施,有愛心,可是從前生活中的基督都是教堂里那座奢華鑲金的雕像,從未見他把那金子分了哪怕一點給窮苦人。母親不再向以前那么相信基督了,每天祈禱的次數(shù)也沒那么多了,對于不信基督的兒子和他朋友們也沒那么失望了:有人在生活中表面上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著,然而卻都是隨著基督的教誨在做著事情。但是在生與死的事情上,母親仍舊會介意。以此母親去參加一位革命者的葬禮,內心忐忑不安:“主啊,耶穌基督啊,難道將來也這樣給我送終……”。結尾之際,去車站前母親終于表露出了內心的想法,她想,在知道身邊有了那種關愛萬物的力量時……在她腦海中大家便是這樣的。母親在被抓捕的時候告訴大家,以靈魂的方式重生是不會再被毀滅的。這些母親思想的描寫,可以看出對于兒子們反抗邪惡舊勢力,一心維護人民利益的行為理念,母親都是以一個宗教信仰者的立場去觀察和了解的,同時也賦予了基督和上帝全新的意義,母親原本對神明的信奉只是精神層面的,也因此變?yōu)榱藢Ω锩聵I(yè)的支持,母親的信奉得到升華。
第二部分,有關母親對城里革命人士了解之處,果戈理特意的著重描寫一番,通過對母親在此處的描寫,側面反映了母親在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后,覺悟性開始逐漸提高,且具有了獨立分析的能力。
《母親》的最后有一句話,大意是:真理永存。巴維爾的母親即使遭受著毒打,也在掙扎著,在向群眾散發(fā)著傳單,在傳播著革命思想,農(nóng)奴制逮捕得了她的人,卻關不住她那顆愛國的心。她冒著生命危險鼓勵民眾都來投身革命,這是正確的選擇。母親從前的生活就是被掌權者地主貴族們壓迫著,是革命事業(yè)讓她得到翻身的機會,如今的母親是革命者,是革命戰(zhàn)士,高爾基曾經(jīng)寫過這樣的一段話:“尼洛芙娜是否真有其人?我認識一位老太太是一位工人革命家的母親,她曾裝扮成朝圣的人到各個工廠去傳播書籍。”我們還知道,有一位母親,她的兒子入獄了,每次看望兒子時,母親都不忘將外面同志寫給他的紙條遞進來……布爾什維克黨中央的一位委員,他的母親將自己的頭發(fā)利用了起來,把印章藏于其中……這樣的母親,還有好多……巴威爾·符拉索夫更加了不起,布爾什維克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人物,才得以建立。高爾基曾于1910年給伊阿爾丹斯基寫了一封信,他說,尼洛夫娜便是彼得·扎洛莫夫母親的再現(xiàn),1901年5月1日那一天,扎洛莫夫參與了游行,并因此而獲罪入獄。她的母親,在去獄中探監(jiān)時帶給他炸彈,越獄時候扎洛莫夫把監(jiān)獄墻炸壞,母親也因此在烏法被判罪。類似于這類母子一同獲罪的事件遠不止這些,其中后多都是高爾基所熟知的。
“母親”是多么莊嚴并且附有責任的一詞,他所表達的并不僅僅是一個稱呼,還有包含著一種無私的大愛,這種愛是所有的孩子們勇往無前的向前拼搏的無窮的力量。在這篇《母親》的文章中,也體現(xiàn)出這種情感,并且作者還得出了一個結論:兒子們?yōu)樽鎳臉s譽和正義之戰(zhàn)獻身精神得到了信仰宗教的母親的理解和支持,偉大的母親以自己兒子的英勇而自豪。這個結論被總結之后,基督教的信仰從之前的只限于思想上的轉為給予人們在政治運動上的無限的激情與斗志。這種表達也體現(xiàn)出,其實,母親是一位有宗教信仰并且向往投入到革命中愛國主義人士。她過著大多數(shù)平凡而普通的人過的生活,這樣她也就是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的一種典范,也代表了一類人的生活。也體現(xiàn)出了普通蘇聯(lián)的母親在當時各種無產(chǎn)階級斗爭中的熱情。在《母親》這篇文章其中之一的主題是出生在當時革命環(huán)境下新人要注定具有的社會主義的意識和革命斗爭的精神。
結尾:
愛,這個字在高爾基的《母親》這篇文章中,一次都未被提及,可是,在字里行間卻處處體現(xiàn)了兒子對母親那種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愛與感情。讓讀者們能夠真正的感受到母愛的偉大與無私。《母親》這一小說中,充分的展現(xiàn)了工人階級的英雄形象,體現(xiàn)了無論是工人還是革命工作者,他們的內心都有對親人和朋友的感情,這種情感是無可替代的。同時這篇文章也把工人階級是上層社會的犧牲品這種社會黑暗性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出來了。高爾基通過描寫母親與兒子之間無私的愛、巴威爾和沙馨卡之間真摯的愛情和革命工作則之間的純潔的友誼等情節(jié),來表達出這些民族英雄的志高無尚的情感世界。列寧評價高爾基的《母親》就是這樣一部革命的政治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的統(tǒng)一的典范。是一位跨越時代的母親,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母愛具有跨越歷史性的意義。[4]
參考文獻:
[1]譚得伶(譯)《高爾基及其創(chuàng)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2年.
[2]高爾基(著)南凱(譯)《母親》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3]高爾基(著)《回憶錄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4]列寧(著)《政論家的短評》, 載《列寧全集》第十六卷1955年.
作者簡介:王妙然,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