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與國際間文化、經濟貿易往來增多,高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迅速。大學英語教學在高職教育中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存在著教學目的模糊化、教學環境簡陋、英語教師素質有待提高和英語運用的環境缺乏的問題。本文認為高職教育中的大學英語教學應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改善教學環境、拓寬英語教師進修培訓途徑和營造英語運用環境。
【關鍵詞】 高職教育 大學英語教學 反思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國際間文化、經濟貿易往來增多,高職教育在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迅速,面向經濟領域的各種高職教育專業細化。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一門語言溝通工具,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高校擴招和高職教育大發展以來,各高職院校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整體素質水平降低,英語水平更是參差不齊。在高職教育中,大學英語教學所面臨的問題日漸積累,尤須反思。
1.大學英語教學目的模糊化,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單一化。
國家教委一九八四年頒布了新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理工科),一九八五年開始試行。《大綱》關于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這樣規定的:“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一定的聽和譯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寫和說的能力,使學生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專業所需要的信息,并為進一步提高英語水平打下較好的基礎。”從這一規定中,我們應該明確,在高職教育中的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使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應付考試。
在高職教育中,大學英語作為非英語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占據了各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定的比例而學生在校的時間相對較短,有些僅有兩年的時間,再加上英語的A、B 級考試和大學英語的四、六級考試,可以說英語成了非英語專業學生最頭疼和花費時間最多的一個科目。高職院校在高考錄取中處于第三批錄取,分數相對本科段的要低且非英語專業的學生英語基礎較差。根據筆者調查,非英語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課余時間50%—60%用于背單詞,做試題;另一部分被訪問的大三畢業生也表示,他們學習英語的時間,占總學習時間的一半以上甚至更多,而效果并不好,都表示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可見,英語成了他們的主修,專業成了副產品。這些普遍現象違背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
如果模糊化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改進就缺乏了動力,教學的內容以及教學的評價就容易走向單一化——應試。只有明確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高職教育中的大學英語教學在教學方法、教材使用和評價方式上才能取得突破。
2.教學環境簡陋,大班制教學且缺乏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高職教育的高速發展,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育中,普遍存在辦學資金緊缺,教學環境簡陋的情況。而此類高職院校辦學的硬件設施的學生宿舍問題急需改善,大量的辦學資金投入到了學生宿舍的基建工作中,原來的普通教室——黑板、講臺加桌椅大量存在,未能得到改善。而大學英語的教學僅能在普通教室的環境中進行,延續著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再加上學生規模的擴大,大班制教學也普遍存在,一名教師要面對七八十名學生,或者課程教學任務量大,每周二十多節課。
這些教學環境,對大學英語教學的開展,特別是教學方法的改進和課堂教學的效果有很大的制約作用。當然在整體教學環境的不斷改善中,特別是國家重視高職發展的大形勢下,教學環境的改善是必然的。教學環境的改善中可以采取普及多媒體教室建設,加大力度完善現有語音多功能教室的方式,可以避免重新規劃和建設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多功能室方面的資金緊缺問題。在教學環境改善前,作為一名一線的教師應該學會并掌握運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和注重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情感教育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3.大學英語教師素質有待提高,師資隊伍呈“老輕”狀分布。
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師資引進艱難的狀況,部分高職院校是由原來的中專和中師學校合并升格而成,其師資隊伍建設更是面臨挑戰。在這些高職院校中承擔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存在“老輕”狀兩端分布,也就是說,年齡接近退休和新引進的大學應屆畢業生居多。在這些教師中,年長的教師由于長期在教學環境簡陋的情況下開展教學工作,已經養成了傳統教學方法的習慣,改進教學方法的積極性缺乏;而剛畢業的年輕教師迫于現有的教學環境和大量的教學任務,在教學經驗和教學方法的探索上還需要時間和教學大環境的支持。
面對這樣的教學環境和師資情況,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職教育中的大學英語教學,必須充分調動年輕教師教學研究的積極性,努力完善教學環境,普及多媒體教室,拓寬年輕教師培訓和再進修的途徑。在調動年輕教師積極性方面,可以通過常期性的教學競賽和任務性的教研項目以及鼓勵性的培訓進修等方式上提高年輕教師鉆研教學的積極性。在學校現有的教學資源中,可以通過舉行教師交流會的方式或者建立專門的網絡教學溝通平臺,讓校內資源能夠有一個很好的整合,讓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多與各專業的教師交流,以提高大學英語教師對各專業學生在學習英語方面適用性的認識。
4.英語運用環境缺乏,相應的學生活動較少,且效果不好。
既然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語言的能力,那么英語運用的環境打造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經濟欠發達的高職院校中,英語運用的環境極其缺乏,除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外幾乎沒有英語運用的環境存在。既使有,也是少見的英語專業學生所開展的活動,而非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的人數少得可憐。在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活動中,為英語運用提供環境的幾乎不存在。根據筆者調查,在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中,認為英語在畢業后的工作中有很大作用的僅有5%,認為偶爾有作用的有15%,其他同學則表示學英語只是為了考試,除此外沒有其他用途。
面對英語運用現有的環境,作為大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做的是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豐富教學課堂,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提供英語運用環境。其次應該結合不同專業學生的情況建議學生所在系或學院開展與專業相對應的英語類活動,為學生運用英語提供活動載體。最后,可以在大學英語教研室或教學部門中主辦全院性的非英語專業學生參加的英語口語、英語演講和英語創作等內容的競賽。
反思是作為一名大學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核心能力。筆者認為:只有不斷地反思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中的行為和存在的問題,大學英語教學才能不斷地取得應有的成效。以上是筆者在大學英語教學工作中不斷總結的心得,也是反思工作中存在問題的不成熟想法,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高雅麗、孫志佳.試論大學英語教育中的文化教育[J].都市家教,2011,10: 2.
[2]崔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J].北京;中國大學教學,2009(3).
[3]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若干問題思考[J].外國語文,2005,3(2):83-91.
[4]胡明揚.外語學習和教學往事談[J].外國語,2002,5.
[5]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汕尾職業技術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