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外資金和技術不斷的涌入中國,同時中國企業也瞄準國際市場,對外投資也不斷的加大。但是在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因素存在,國際保護主義抬頭。使我國對外投資風險不斷增加。本文將從國際法視角分析我們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風險因素分析研究,并提出防范解決對策。
【關鍵詞】 國際貿易 對外投資 環境保護 投資風險
1.什么是國際貿易?
國際貿易是指不同國家(和/或地區)之間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活動。國際貿易是商品和勞務的國際轉移。國際貿易也叫世界貿易。 國際貿易由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兩部分組成,故有時也稱為進出口貿易。
2.當前國際貿易投資風險分析
當前,影響國際貿易投資的因素有很多,在金融危機形勢下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1有些國家會增加貿易壁壘和綠色壁壘等手段,以減少進口,同時增加出口退稅、貿易鼓勵等手段,以增加出口。。
2.2部分國家失業率下降,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一些地區甚至會發生政府跨臺、軍事暴動等極端社會問題。
2.3對國際法律法規了解不充分。
2.4金融危機的發生會使得一些國家發生信任危機,各國政府都會加大金融監管,這也不利于金融資本的流動。
2.5國際洗錢活動會日益猖獗,國際資本將更加趨利,不利于國家金融穩定。
2.6部分金融機構陷入危機,引發金融的無序性。
3.從國際法角度分析國際貿易風險的功能、特性及規避
國際法是調整各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法律依據。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的各個方面。其中對以經濟活動為中心的國際貿易活動也有重大的規范性作用。對國際貿易風險的影響可以從其功能、特性來分析。如何運用國際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
3.1國際貿易風險的功能
3.1.1誘惑功能
任何經濟活動的最終命脈就是追逐經濟利益,經濟利益是誘惑國際貿易投資的根本力量源泉。從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之初,資本的擴展和發展都是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斷前進和發展的。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的全球化,經濟利益也是現代企業在國際投資中的力量源泉。可以說是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才有今天的國際貿易投資。在國際投資的過程中利益誘惑越大,風險越高。但是任何一種經濟行為都必須在法律的允許的范圍內運作,做為調節國家之間關系的國際法,在企業運行過程中,始終堅持的是公平、互利互惠為基本原則,防止一切壟斷或者不公平競爭的國際貿易的現象存在。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制止了在不合法利益的驅動下的國際貿易投資。所以說國際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并降低國際貿易投資風險因素。
3.1.2約束功能
在國際貿易投資過程中的風險,都可以帶來一些費用、損失的不確定性,我們不可能在國際貿易投資之初就可以預測的到風險的大小和種類。雖然國際貿易投資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的行動,并且風險本身也是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這種不確定性無形之中也給國際貿易投資一定的約束。這種約束和國際法的約束有相同的作用,但不是根本性的約束作用。因為馬克思說過資本家在百分百利潤的驅動下他敢于踐踏一切法律,包括冒著殺頭的風險。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在根本上約束國際投資行為風險,不是依靠風險自身的約束力,而是依靠國際法的強力規定和執行力,并且給與一定的處罰威懾不法之徒。
3.2國際貿易風險的特性
在國際貿易投資過程中的風險因素中,既有自然界的各種風險因素包括:臺風、洪水、地震等,也有人類社會的各種客觀存在的能夠引起經濟活動發生變化的因素。我們可以根據國際法對國際貿易風險因素的特性進行分析。
3.2.1國際貿易風險的客觀存在性。國際貿易風險是各國經濟交往的產物,他不是以某個人的意志而發生改變,它是客觀必然的存在。產生國際貿易投資風險因素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這種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相關活動規律的復雜性和國際市場企業參與主體的不確定決定的。其中企業生產經營的復雜性就是企業本身的行為,如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企業是否依據國際法來經營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很多國家政府為維護本國企業的經濟利益不惜損害他國企業的合法利益。所以在這種風險因素影響下,需加強企業自身對國際法的了解程度,如果發生相關違法國際法律法律的行為,企業可以運用相關法律維護自身的利益。
3.2.2國際貿易風險的無意識性。國際經濟運行的大環境里面,國際貿易風險的產生在一定程度上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及自然情況有很大的關聯,但是與企業本身的正確運作也有一定的關系。很多風險都是企業在錯誤的決策下而產生的。包括對投資國的法律法規了解不清楚,對國際法律法規了解不夠等等。所以這種無意識性的風險是可以預防和降低的。這就要求我們的企業在國際貿易投資過程中,對國際法進行詳細的了解,遵守法律法規。共同維護公平合理的國際經濟運行環境。降低國際投資中由于企業自身的失誤而產生的風險。
4.如何運用國際法規避國際貿易中規避風險
4.1充分了解國際法律法規
在國際貿易過程中,有很多客觀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在這種因素的影響下國際貿易中的投資風險依然很大。但是絕大部的風險都是人類經濟主觀活動所造成的。比如說壟斷經濟、不正當競爭、經濟制裁等等。所有這些事件的發生后,很多企業都是忍氣吞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這種企業行為統分的說明企業本身對國際法律法規了解不夠,可以說是沒有了解。所以在企業對外投資的過程中,我們要熟讀國際法,了解什么行為是企業可以做的,什么行為是企業不能做的。
4.2運用國際法律法規轉移風險
所謂風險轉移,就是將企業應該承擔的風險轉移到其它主體承擔,比如在企業相關運行活動中購買保險。購買保險只是在經濟運行過程中一小部分降低風險,它是一種被動的風險轉移。正確的風險轉移方法是運用國際法律法規,提前分析、預測風險原因,做出應有的措施,轉移風險。企業在國企投資過程開始時,就應該客觀細致的分析企業跨國投資后所產生的風險因素,比如說某國的政局動蕩較大,就應該根據國際法律法規了解由于政治風險而引發的投資風險所造成的損失該如何處理。怎樣尋求相關政治庇護,盡可能的降低投資風險。
4.3運用相關法律法規維護自身權益
在國際貿易投資過程中,當風險發生以后,很多企業都是不了了之。他們覺得這是無法逆轉的。不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這種行為如果長期下去,風險因素不會因為你不去采取措施而消除、降低。反而會造成更大的損失。所以當風險產生以后,各企業投資者要仔細分析風險的原因。正確的運用國際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降低意外風險。
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在國際貿易投資過程中,風險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客觀存在的確定性因素,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在里面,所以企業在國際貿易投資中,一定要依據相關國際法律法規,海外企業在東道國的投資,除了獲取經濟回報外,勇于承擔企業在當地的社會責任,在企業國外投資方面,一方面是企業在東道國良好發展的現實保障,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國政府的國際形象。因此,國際投資行為不是一個單單企業自身的行為,在運用法律法規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遵守相關國際法,為我國國際行為創造良好的形象。
參考文獻:
[1]葛察忠等編著:《中國對外投資保護政策》,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2]申進忠:《WTO協調環境貿易關系的理論和實踐》,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3]黃錫生、曾文革:《國際法新論》,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4]沈偉:“論國際投資中的法律保護問題及分析”,載于《甘肅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4期.
[5]周宏燕:“國際直接投資中的保護問題”,載于《技術經濟》2005年第10期.
(作者單位:邯鄲廣播電視大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