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分析了新會計準則對職工薪酬會計核算發生的主要變化,并對新準則職工薪酬算的實務處理進行了詳細解析。
【關鍵詞】 新會計準則 職工薪酬 會計核算
2006 年2 月15 日,財政部發布了包括1 項基本準則和38 項詳細準則在內的新的一整套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新會計準則在諸多方面實現了新的突破,其中變化明顯的一個方面是職工薪酬的會計核算。新準則是首次在一個準則中系統地規范了企業和職工建立在雇傭關系上的各種支付關系,比擬原會計軌制,主要有以下一些變化。
1.新準則職工薪酬會計核算的主要變化
1.1職工薪酬的定義與其內涵的變化新準則中職工薪酬的定義是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新準則中首次明確地定義職工薪酬的內容,它有別于以往的狹義范圍,是指廣義的報酬,是對現行所有職工福利的一個涵蓋和總結。新準則定義的職工薪酬的內容,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工資、獎金、補助和補貼等工資類薪酬,也包括以往包含在福利費和期間用度中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各類社會保險費(包括養老、醫療、失業、住房、工傷、生養保險) 等,更是增加了諸如辭退補償、帶薪休假等職工薪酬形式,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變化。同時新準則明確職工薪酬不包括以股份為基礎的薪酬和企業年金基金。
1.2職工薪酬會計處理的變化新準則規范和明確了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原則,較以往也有很多不同之處。
1.2.1各類職工薪酬的會計處理原則不同。新準則劃定企業除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外,應當根據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將應付的職工薪酬計入資產、本錢或當期損益。企業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養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也應當根據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算,按照職工提供服務的受益對象,分別將應付的職工薪酬計入資產、本錢或當期損益。
1.2.2職工福利費的會計處理方法。新準則中未涉及企業是否提取職工福利費以及提取的詳細比例,而在以往的實務操縱中各類企業不盡相同, 有的按工資總額的14 %計提職工福利費并留存余額,有的則按實際列支不留余額。從一定程度上看,新準則趨向于取消提取14 %的比例的劃定,職工福利費的列支由企業把握。
1.2.3新增了辭退補償的會計處理方法。新準則要求企業在職工勞動合同到期之前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或者為鼓勵職工自愿接受裁減而提出給予補償的建議,同時知足下列前提的,應當確認因解除與職工的勞動關系給予補償而產生的預計負債,同時計入當期用度: (1) 企業已制定正式的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或提出自愿裁減建議并即將實施; (2) 企業不能單方面撤回解除勞動關系計劃。按新準則的劃定,從會計處理的角度來看,相稱于計提了一筆支付經濟補償金的預備金,提前將該筆用度列入本錢或用度。
1.3信息表露的變化新準則同一了關于職工薪酬的表露原則,首次明確規范了表露的范圍和內容。新準則同一了關于職工薪酬的表露原則,首次明確規范了表露的范圍和內容。新準則劃定企業應在報表附注中表露與職工薪酬有關的信息,主要包括:
1.3.1應當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補助和補貼,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1.3.2應當為職工繳納的醫療保險費、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養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1.3.3應當為職工繳存的住房公積金,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1.3.4為職工提供的非貨泉性福利,及其計算依據;
1.3.5應當支付的因解除勞動關系給予的補償,及其期末應付未付金額;
1.3.6其他職工薪酬。同時劃定,因自愿接受裁減建議的職工數目、補償尺度等不確定而產生的或有負債,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3 號——或有事項》予以表露。
2.新準則職工薪酬會計核算的實務處理
職工薪酬是按照其發生地點進行歸集,按照用途進行分配的。出產產品的工人、提供勞務的工人、車間治理職員、進行基本建設工程的職員、自創無形資產職員、行政治理職員工資薪酬等,分別通過“出產本錢”、“勞務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賬戶核算,發生時:借記“出產本錢”、“勞務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科目。與原應付工資的核算軌制比擬,職工薪酬分配渠道擴大到無形資產本錢。企業為職工繳納的“五險一金”,應當按照職工所在崗位進行分配。分別通過“出產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賬戶等核算,借記“出產本錢”、“制造用度”、“在建工程”、“無形資產”、“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保險費”(或“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住房公積金”) 科目。繳納各種社會保險用度或住房公積金時,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職工負擔部門) 、“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保險費”(或“應付職工薪酬——應付住房公積金”) 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的處理類似,分別在“應付職工薪酬——工會經費”賬戶和“應付職工薪酬——職工教育經費”賬戶中核算。企業以其自產產品作為職工薪酬發放給職工時,應將該產品的本錢及視同銷售的稅金合并作為應付職工薪酬的入賬金額,分別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貸記“主營業務收入”、“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 ”科目,結轉本錢,借“主營業務本錢”,貸“庫存商品”。以外購商品作為非貨泉性福利提供應職工的,應當按照該商品的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計量應計入本錢用度的職工薪酬金額。企業無償向職工提供住房等資產使用的,應將固定資產的折舊費作為應付職工薪酬的入賬金額,分別借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貸記“累計折舊”科目。然后,再根據不同的受益對象分別計入相關的賬戶,借記相關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應付福利費”科目。對于辭退福利的會計處理,企業應當嚴格按照辭退計劃條款的劃定,公道預計并確認辭退福利產生的負債,同時計人當期損益。辭退福利的計量因辭退計劃中職工有無選擇權而有所不同:
(1)對于職工沒有選擇權的辭退計劃,應當根據計劃條款劃定擬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數目、每一職位的辭退補償等計提應付職工薪酬,分別借記“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預計負債———解除職工勞動關系補償”;(2)對于自愿接受裁減建議,因接受裁減的職工數目不確定,企業應當參照或有事項的劃定。根據預計的職工數目和每一職位的辭退補償等計提應付職工薪酬(預計負債) ,分別借記“治理用度”等科目,貸記“預計負債——解除職工勞動關系補償”;(3)實質性辭退工作在一年內實施完畢、但補償款項超過一年支付的辭退計劃,企業應當選擇恰當的折現率,以折現后的金額計量應計入當期治理用度的辭退福利金額,該項金額與實際應支付的辭退福利之間的差額,作為未確認融資用度,在以后各期實際支付辭退福利款項時,計入財務用度。賬務處理上,確認因辭退福利產生的預計負債時,借記“治理用度”、“未確認融資用度”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科目;各期支付辭退福利款項時,借記“應付職工薪酬——辭退福利”科目,貸記“銀行存款”科目。同時,借記“財務用度”科目,貸記“未確認融資用度”科目。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企業會計準則---應用指南2006[M] .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2]陸明. 對職工薪酬準則會計核算的幾點熟悉[J] .貿易會計,2007 (2) :10 - 11.
(作者單位:黑龍江華辰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龍華分店)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