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會計誠信是會計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現(xiàn)實經濟活動反映出來。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做到真實與公允。然而現(xiàn)階段,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高。本文針對目前會計行業(yè)假帳泛濫,會計信息嚴重失真,會計信譽受到嚴重損害的現(xiàn)象,對會計喪失誠信原則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重塑會計誠信制定了對策,以及面對虛假會計信息,會計人員應當具備什么樣的誠信素質做了論述。
【關鍵詞】 會計失信 會計誠信 重塑形象
中國會計最缺什么?是我們的準則、制度沒有與國際慣例完全對接嗎?不是。是會計的專業(yè)勝任能力不足嗎?也不是。最缺的其實就是最質樸、最淳厚、最容易遺失的東西:誠信。面臨嚴重的信任危機,如何重塑會計的誠信,成為時下會計界所有人士亟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會計誠信問題談點自己的看法,以求會計人員共同探討。
1.造成會計喪失誠信原則的原因分析
會計信息是會計工作的最終產品,其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社會資源的配置與利用效率,這就要求會計信息做到真實與公允。然而現(xiàn)階段,會計信息質量普遍不高,會計誠信基礎已經動搖。造成會計失信的主要原因有:
1.1信息不對稱是會計失信的前提
信息不對稱是指市場經濟的活動主體具有不相同的信息。由于現(xiàn)實的經濟并非一個有效率的市場,信息不對稱始終存在,因此信息的不對稱是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前提。
首先是會計信息的制造者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會計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參與公司的運作管理,控制著企業(yè)經營活動的全過程。而會計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參與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只能靠會計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來了解企業(yè)的經營狀況。結果會計信息制造者就可能違反誠信原則,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其次是由于信息的不對稱,使我國的會計陷入“囚徒困境”。
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而制造虛假信息者又能獲得好處,使得會計信息制造者競相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再次,信息不對稱容易產生次品驅逐良品。
我國市場特別是證券市場上投機盛行,投資者對會計信息缺乏研究,造成市場對虛假信息的大量需求,必然導致虛假信息供給的增加,結果導致高質量的財務報告擠出市場。
1.2會計自身的特點及局限性是會計失信的條件
在日常經濟中,由于會計原則或會計標準的選擇余地較大,不同的選擇將生成不同的會計信息,這就為虛假會計信息的產生提供了條件。
一是會計原則為會計信息虛假提供了操作空間。
現(xiàn)代財務會計是以權責發(fā)生制為確認基礎,諸如應計、預提和待攤項目,穩(wěn)健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等都為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二是會計政策為企業(yè)提供越來越寬的選擇范圍,制造者總是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選擇有利于自身績效或其他會計目的的會計政策,給投資者提供虛假會計信息。
三是會計工作內容需要憑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進行。在日趨復雜的經濟活動中,如果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主觀判斷就會失去客觀和公正,這就為會計人員制造虛假會計信息提供了職務上的便利。
四是會計準則的滯后性,為會計造假提供契機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新的經濟事項不斷出現(xiàn),使原有的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已不能適應新的經濟形勢的發(fā)展需要,而新會計政策又不能及時制定及頒布。這就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會計準則的空白來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會計政策。
1.3公司制度缺陷是我國會計失信的根本原因
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的缺陷,已經嚴重制約著我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一股獨大”現(xiàn)象嚴重。
由于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的國有股仍處于絕對控股地位,其他股東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對大股東形成約束。
二是董事會、監(jiān)事會存在缺陷。
表現(xiàn)為缺乏必要的機制來保障全體董事嚴格遵守義務,維護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
三是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財務、資產、機構、業(yè)務上沒有實現(xiàn)真正分開,與控股股東之間關聯(lián)交易不規(guī)范,導致上市公司被大股東操縱。
1.4失信成本低是會計失信的動力
公司會計造假的主要原因就是:會計造假的背后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作為動力。在利益的驅使下,關鍵時刻就會出現(xiàn)誠信問題。而目前的狀況是,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護,失信者未得到嚴厲的制裁。許多人和企業(yè)都從“失信”中撈到好處,甚至一些擅長做假賬的人員還成了一些企業(yè)競相聘請的“人才”。正是因為虛假會計信息能實現(xiàn)“多贏”,才構成了虛假會計信息產生的內在動因。
另外,我國對公司造假的處罰力度輕,執(zhí)法不嚴,也是我國會計造假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經濟處罰是需要由造假公司的權益來承擔,而極少影響到單位負責人及會計人員的利益。
正是由于會計造假的預期收益明顯大于預期成本,不造假的機會成本過于高昂,才會不斷上演公司會計造假的鬧劇。
2.如何重塑會計誠信的對策思考
2.1加快會計準則的研究和制定,減少會計虛假信息的施展空間。
一是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二是加快制訂和出臺新的具體會計準則;三是考慮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
2.2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公司治理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內部制度安排,為此必須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結構。首先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其次、完善業(yè)績評價機制;三是改變激勵措施;四是調整持股結構;五是建立健全獨立董事制度六是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規(guī)范公司財務行為。
2.3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加大造假成本。
一是加大懲罰力度。對惡意造假者,要加大處罰力度,使造假者付出的代價遠遠大于其得到的收益。
二是盡快建立民事賠償制度。對參與造假者,無論是公司還是個人,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起訴訟。
三是實行市場退出機制。我國要盡快構建有效的退出機制。對那些不遵守行業(yè)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業(yè)或個人,出現(xiàn)失信行為后要把其驅逐出相關行業(yè)。
2.4推行誠信保險制度;對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險公司投保誠信險。
當公司出現(xiàn)失信,導致投資者受到損害時,保險公司必須負責賠償。
2.5實施誠信工程,強化誠信教育。
對會計造假行為,我們不僅要加大懲罰力度,更重要的是加強誠信教育,提高相關人員的誠信意識。為此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誠信工程:
一是著力打造信用政府,提高政府的信用度。
二是建立信用檔案。要“加快建立企業(yè)、中介機構和個人的信用檔案,使有不良行為記錄者付出代價。
三是加強誠信教育。應對全體會計從業(yè)人員進行誠信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
此外,面對虛假財務信息,僅靠“不能為,不敢為”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具備達到“不愿(屑)為”的誠信素質,真正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道德秩序,才能堅定地重塑誠信,走向未來。
(作者單位:吉林廣播電視大學白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