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間業務,規范中間業務的發展,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中間業務 利弊 發展思路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入,國際金融自由化和一體化的加劇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國際銀行業的重要趨勢是從獲得利差為主到獲得非利息收入為主。銀行的競爭更多地體現在中間業務上。據統計,國外發達國家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高達40-80%的比率。
1.國有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不利條件
1.1經營觀念不到位。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均以存貸款業務為其主營業務,把中間業務作為一項臨時工作來對待。銀行的競爭局限在傳統業務的競爭,如進行儲蓄、存款大戰,爭奪高質量貸款客戶等;許多中間業務開發的初衷僅僅是作為開拓市場、樹立形象、帶動存款的手段,變成了免費的“附加服務”;對中產業務可以改善資產負債結構、增強服務、創造效益等功能缺乏足夠的認識,工作業績也以存款量、不良資產率、收息率考核為主,影響了國有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積極性。
1.2中間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缺乏專業人才。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銀行業開展高技術含量中間業務品種的“瓶頸”。如一家國有商業銀行欲成立投資銀行業務部,專門開展兼并重組、基金托管、企業上市融資顧問等高技術含量的業務,但因缺乏,致使該項業務進展緩慢。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法律、國際金融、投資、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1.3市場培育不夠,由于銀行對中間業務的宣傳不夠,影響了社會公眾對銀行中間業務的了解程度,制約了客戶對中間業務的需求傾向,抑制了中間業務市場的正常培養。
1.4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制度建設滯后于中間業務發展的速度和水平,商業銀行拓展中間業務過程中缺乏十分詳細的、可遵循的行為和操作依據。現行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制訂于2001年7月,五年來金融改革的深化,促使中間業務方面的管理體制、運營機制、產品創新等快速發展,在很多方面已經超出了該規定的范圍。2006年底WTO過渡期結束,外資銀行全面進入后,這些方面的創新步伐將進一步加快,對相關管理方面制度建設的要求將更為迫切。
1.5對中間業務風險監管的力度不夠。我國對商業銀行中產業務風險管理缺乏詳細的法律法規支持,缺乏對中間業務的風險狀況、合規合法情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審查,對中間業務的競爭規則、收費標準和監管辦法的規定也不完善。黑龍江省國有商業銀行對中間業務風險防范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信息披露不充分,風險量化管理發展緩慢,目前還處于僅憑主管領導對行業、企業的粗略認識程度來判斷風險大小的階段,難以全面衡量各類風險造成的損失,從而未預備足夠的風險準備來防范風險的發生。
2.國有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的基本思路
國有商業銀行本身的不足和外部因素都制約了我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如何改變這些約束條件是促進我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應對外資銀行的競爭壓力的重中之重。
2.1轉變觀念和營銷模式。國有商業銀行應改變過分注重存貸業務和利差收入增長的粗放型經營模式,把發展中間業務提升到調整經營結構的戰略高度。同時,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要吸引高端客戶就應該將“以產品為中心”的營銷模式改變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模式,從分散營銷向集中營銷轉變。產品經理以客戶為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與客戶溝通,全面掌握各行業客戶最新需求,為客戶量身定做中間業務產品。
2.2注重人才開發,建立專業的中間業務隊伍。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中間業務從業隊伍對促進中間業務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商業銀行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又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了解中間業務的最新動態并參與到業務創新中來。同時,必須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盡快建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人事激勵約束機制,能充分挖掘和調動員工的潛力。
2.3在設計中間業務產品時,應因地制宜,不斷創新,設計出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產品。這就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制訂適宜的發展戰略,切不可為迎合國際上的發展趨勢,而忽略中間業務自身內部結構的平衡。同時,應當結合具體的經濟環境,針對不同的客戶群,拓展中間業務的范圍,翻新中間業務的品種,以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將平面的市場開拓成立體的市場,充分利用客戶資源,提高銀行的經營收入。
2.4加大市場宣傳,培育客戶需求。商業銀行經營的各項金融業務集中在存款和貸款方面,導致銀行在利息以外其他領域尋求收入來源的做法顯得較為陌生。加上國有商業銀行長期以來在百姓心目中形成政策性銀行的觀念,導致一些客戶至今將國有商業銀行視作政府的組成機構。因此,要大力發展中間收費業務,國有商業銀行就必須加強專業信息的傳播,將更多中間業務的信息傳播給客戶,培育潛在客戶,推動中間業務。
2.5完善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風險監管。相對于資產負債業務,中間業務的風險較小,但是它并非一種“零風險”業務,它在提高銀行利潤率、改進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技術的同時,也可能隱含風險,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主要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法律風險等,并且由于其存在隱蔽性、分散性、加速擴散性、可控性差等特點,在杠桿作用下,一旦風險爆發,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東南亞金融危機到巴林銀行的倒閉、日本的大和事件,都讓我們真實領略到銀行危機的嚴重后果。
為了保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平穩發展,首先,銀監局和銀行的管理層要提高對中間業務風險的認識;其次,建立更加完善的中間業務法規,統一有關政策法規要求,如:《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實施手冊》等,增強對基層銀行監管的可操作性和協調力度;再次,健全財務會計核算體系和內部審計制度,盡快建立起集中統一管理與分級授權核算相結合的中間業務會計核算體系和科學全面、跟蹤及時的會計信息系統,加強對中間業務風險的會計監督,構建防范中間業務風險的會計監督保障系統。
(作者單位:建設銀行黑龍江省分行)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