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林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積極致力于循環經濟的發展,面對新的發展趨勢我國林業的經濟增長方式也要不斷地進行調整,努力向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邁進,實現我國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林業經濟 增長方式 循環經濟 發展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國近年來在不斷的調整我國經的增長方式,力求由傳統的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在注重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十六大報告中我國明確指出了我國要實施經濟體制改革,而十七大我國在通過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情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這充分的體現到了我國正在努力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我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管的大環境下,我國林業經濟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貫徹科學發展管的基本要求,積極致力于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努力實現林業經濟的循環發展。
1.對我國林業經濟實施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時代背景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在努力尋找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道路,雖然經濟過挫折,但我國經濟總體來看是不斷發展的。尤其是十四大以來我國明確的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偉大的決定,我國在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的調節作用外,還運用國家宏觀調控手段對市場自發調節的缺陷進行有效彌補,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了不斷的完善,尤其是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號召的指導下我國努力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森林資源作為促進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的物質生產資料,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被過度開采,就目前我國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林業資源總量不足;從森林資源的構成比例來看中幼林、人工林居多;森里資源總體質量較差;樹種過于單一;森林資源自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我國森林資源生產技術落后,林業部門用于林業生產研發的基礎設置不足,國家對林業發展的投入力度也不夠,我國森林資源發展基礎薄弱。我國林業經濟的發展主要依賴于森林資源的發展,而我國森林資源的實際情況將嚴重制約我國林業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2.我國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歷史進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都照搬蘇聯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林業經濟同樣走蘇聯的以木材生產為中心的林業經濟增長模式。在林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忽視了森林資源采育二者的和諧統一性,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林區木材生產事業出現了危機,森林資源由于過渡開采,已經出現資源匱乏,無從開采的局面。人們開始逐步的認識到單一的以林木開采為主的經營模式是不可取的,雖然我國在積極開展多種經營渠道,但仍然圍繞著我國林木開采工作展開,我國森林經濟仍未走出以林木開采為主的生長經營體制。在上世紀90年代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可持續發展觀念首先在新房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開始普及,西方發達國家將經濟發展的戰略集中到循環經濟發展領域當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進程的不斷加深,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嚴重破壞,我國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之路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循環經濟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增長方式。我國林業經濟要想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和人口的和諧統一,全面發展。
3.我國林業經濟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實效
我國積極構件社會主義循環經濟,然而循環經濟的核心便在于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二者之間的協調。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人類的盲目發展,單純的追逐經濟效益,對自然資源過度的消費則會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同時生態環境也會反作用經濟發展。長此以往經會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陷入惡性循環的怪圈。為此若想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事先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林業是我國生產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質資源,林業經濟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其他部門經濟的發展為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森林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庫,動植物資源在森林中存活,可以說森林是保護物種多樣性的重要場所,對維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森林資源為譽為地球的肺,它具有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同時森林資源還是天然的水庫,森林資源具有故土、涵養水源的重要作用,在低于自然災害方面成績顯著。
林業在化解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矛盾上起到的調節中樞的作用。林業是經濟發展與生態二者之間的紐帶。
林業建設的生態、社會效益遠遠大于林業的經濟效益,是一項為民造福的公益事業。林業,是與自然生態環境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在進行林業經濟建設時要以經濟利益為紐帶,在循環經濟具體模式中,對各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循環經濟模式以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廢物排放最小化和經濟活動生態化為根本目標,強調在物質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推動經濟的低代價增長,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同時,循環經濟把環境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兼顧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是一種可持續的環保型經濟增長模式。
總結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科學發展觀成為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和指針,林業在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隨著對林業各種功能認識的提高和需要的轉變,對林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業既是一項產業,又是公益事業;既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更是生態建設的主體,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作為統領思想,統籌兼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發展。這更要求我們促進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向循環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魏遠竹,朱永法.產業結構調整與林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2001, (01) .
[2] 韓杏容,夏自謙,張德英.我國林業區域經濟增長模式分析[J]吉林林業科技, 2006, (04).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韓家園林業局經營管理科)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