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當前的中國和俄國的經貿合作下,面對開展的新的態勢,中國和俄國仍然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的潛力,隨著中國和俄國的兩個國家存在的持續良好的發展關系,中國和俄國的邊境的貿易又迎來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和發展的趨勢。
【關鍵詞】 中俄貿易 貿易發展 分析 探究
中國和俄國的經濟合作,要注重模式選擇,很多學者都注重用互相補充的概念來解釋,并認為雙邊的合作應該立足于資源稟賦的差別,重視在各個比較優勢的基礎和上,重視領域內的互相分工和交換。具體落實在行動中,中國應該重視生產并重視出口加工勞動密集型產品,來換取俄國的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在強調資源或者生產要素豐缺型的決定性的作用中,中國和俄國應該重視互相補充的框架內進行技術和資本的密集型產業的相互合作,要重視年中國要素對于相互轉型中的中國和俄國來說稀缺,要重視豐富這兩種要素。因此,要加強互補性的合作的隱含的判斷,重視中國和俄國之間進行產業的貿易,重視投資和科技合作,重視面向西方發達國家。
1.中國和俄國貿易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分析
中國和俄國產生貿易摩擦的時候,要重視分析原因,理解復雜的原因,并從以下幾點去剖析:第一,中國和俄國在貿易過程中重視灰色的大量存在的貿易原因的重點原因,而重視隱藏在背后的中國和俄國的貿易秩序的不規范的規則,要重視灰色清關的影響,例如溫州鞋事件和艾米拉事件中形成的直接原因都是灰色清關作用。另外,貿易結構的不合理性導致貿易地位的不對等,這些都是造成貿易問題的原因。另外,中國在兩國的貿易歷史問題中存在著嚴重的逆差,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并重視在貿易服務體系上的不健全,重視還有中國經濟的崛起,這些都是形成中國和俄國貿易問題產生的原因。
1.1貿易秩序不夠規范
中國和俄國貿易秩序混亂,已經成為了制約兩個國家貿易快速發展的障礙,形成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中國和俄國要講究貿易秩序的不規范的原因分析:
1.1.1中國和俄國都處在經濟轉軌的時期,都處在沒有形成成效的行業協調和管理機制中,而缺乏這些條件就不能形成好的市場經濟秩序。
1.1.2因為俄國存在著高額的進口關稅而引起進口商品的走私行為——包機包稅。
1.1.3中國和俄國民間存在著貿易,這些對兩國經濟貿易合作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伴隨著兩個國家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不規范的貿易方式就存在著弊端突顯,并成為兩個國家經貿合作關系中的突出的問題。
從艾米拉事件到溫州鞋事件,這些都是源自中俄貿易中的灰色清關作用,所謂灰色清關就是在俄羅斯的一些與海關有密切聯系或者有著實權后臺的清關公司,存在著數量和價格或者品名上的以假瞞騙的方式辦理貨物通關,存在著讓進口商品以低于法定水平的稅率進入俄市場,并獲取巨額的利潤,并讓中國的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1.2貿易服務體系不夠健全
貿易秩序不夠規范,、中國和俄國雙方的貿易服務體系也不健全、這些都是貿易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其主要表現在:
1.2.1海關程序。在俄方,海關的估價方法并不符合國際規范,在對中國的商品存在著明顯的歧視,目前俄國海關海不存在實行電子報關的方法,加上工作人員的腐敗的行為,更大程度上加大了貿易的成本。
1.2.2國際運輸。物流不暢一直是兩國貿易規模擴大的主要瓶頸之一,涉外的運送能力已經滿足不了運量的增長。
1.2.3商品質檢。兩國質量標準體系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商品的出口,并不利于擴大我國商品的出口。
1.2.4金融服務機構。目前兩國在金融領域的合作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并在貿易秩序和金融秩序不規范的前提下,兩個國家銀行之間的正常的貿易結算業務難以大規模的開展。
1.2.5信息渠道。因為政府的信息渠道難以拓展,權威的中介信息機構所提供的信息難以拓展,企業無法直接了解我國的目前的市場的情況,在投資環境、政府政策、工業和生產技術發展狀況等方面,影響著兩國企業建立的直接的經濟合作的關系。
1.2.6人才短缺。隨著兩個國家的經貿合作的開展,對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甚至對動的外語、技術、了解外貿操作程序的人才更加缺少,這些問題在未來的10年內都更加凸顯出來,對加強復合型的人才培養,已經成了緊迫的問題。
1.3進出口商品結構的不合理
灰色清關的存在是引起中國和俄國存在貿易摩擦的起因,進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是兩個國家貿易摩擦的原因。中國的對俄國出口的商品的結構不利于貿易規模擴大。在中國和俄國的雙邊的貿易中,中國對俄羅斯出口以輕紡產品為主,服裝、鞋類、農產品和部分紡織品占了將近70%。近年來機電產品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仍然占不到30%。而中國自俄羅斯的進口則以能源和原材料的商品為主,存在著優勢。資源實力排名位于第一名,俄羅斯對于中國出口的產品是在上述自然資源為主,這些產品對于石油產品,在必須性和難以替代性方面很突出。另外,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很大部分上的軍事工業的技術裝備,擁有著最大的核威懾力量,掌握著戰斗機和坦克等常規武器的高新技術,在每年靠武器出口的時候就能創造數十億美元的外匯收入。俄羅斯對中國的主要出口商品恰恰是以超絕對利益為基礎的。
2.中國應對中俄貿易問題的策略
中國俄國的貿易摩擦更加激烈,政府部門要轉換職能,為貿易經濟保護,建立和國際接軌的體系,完善貿易救濟法律,完善貿易敏感商品協商的機制,減少貿易摩擦,推動中國和俄國貿易發展。
2.1建立科學規范的市場秩序
要充分利用中俄建立的規范貿易秩序聯合工作組機制,并進行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貿易問題,讓雙邊貿易積極發展,從灰色清關向正規清關進行軟著陸。
2.2建立國際化的標準體系
中國的技術標準整體水平不高,覆蓋著很窄的地區,中國目前的技術標準只有40%左右,和發達國家的80%,日本的90%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中國可以廣泛宣傳,重視推廣國際化的認可的標準的體系,重視擴大生產企業的認證覆蓋率,來擴大產品量,獲得更大程度上走向國際視野的產品的通行證。
2.3出臺并完善貿易救濟法律
中國已經制定了《對外貿易法》《反傾銷條例》《反補貼條例》《保障措施條例》一些法規條文,還存在著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要在必要的時候根據國際貿易規則,并借助國外已經成熟的法律規則,進行補充完善,當中國受到其他國家的攻擊的時候,能夠采取制度對制度的反貿易保護措施,起到防止和制止的作用。
2.4完善雙邊貿易敏感商品協商機制
要加快貿易問題相關產業的損害機制的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建設,根據先進國家的研究經驗知道,構造高效的預警制度是避免貿易問題發生和減少貿易摩擦影響的非常重要的途徑。
2.5規范自身貿易行為合法經營
中國企業要充分運用目前中國和俄國建立的規范貿易秩序聯合工作組機制,進行對話協商的方式來解決國家之間的貿易秩序的問題,并讓國家的貿易慢慢走上健康發展的康莊大道,實現灰色清關向著正規的清關進行軟著陸。中國企業更要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全面培養,確立瞄準長遠的戰斗的眼光,并自覺規范自身的行為準則。
2.6轉變經營理念并積極應對貿易問題
企業要重視增強應對訴的勇氣和膽略,并重視企業要成為國際市場的競爭的主體,并適應國際化的市場競爭的全面要求,追求貿易摩擦過程中提防洪水猛獸。對于企業來講,更要從長遠利益角度來考慮,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產生貿易摩擦以后,如果企業不應訴,那么負責案件的受理部分就要重視對不應訴的國家或者企業直接做出缺席的審判,并意味著企業將會將多年苦心經營開發出來的市場轉讓給別的方。各級政府各個部門,各個公司和企業要把對商品和企業的宣傳當作開拓事業的重要舉措之一,并充分利用俄國做媒體廣告的例子,在俄國充分舉辦展銷會、交易會、展覽會等方式手段,徹底扭轉中國商品的代言形象,并重視鼓勵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在國內開設物流的采購的中心,并吸引外商來中國進行采購,以減少中國商人在俄國銷售的風險。對于有著知名品牌的中高檔的商品,要爭取在俄國建立保稅的倉庫,并實現對俄國出口的方式進行根本性的轉變。
參考文獻:
[1] 陳健,唐琳,徐松.中國對外貿易摩擦問題研究[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7,(01):47-48.
[2] 黨軍,馮宗憲.當前我國國際貿易摩擦特點、原因及對策[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2006,
(04):23-24.
[3] 王營.中國與俄遠東地區貿易的現狀、發展趨勢與對策[J]. 西伯利亞研究. 2006(04).
(作者單位:綏化學院外國語學院)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