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它的迅猛發展,無疑對各國的經濟發展的環境及政策的選擇空間產生重大影響。毫不例外,統計也受到重大影響。統計是采用國際化還是堅持國情化是統計理論界和實務界面臨的一道現實棘手的難題。本研究認為統計的國情化與國際化之間并不彼此沖突,應該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統計理論,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理論體系,以適應經濟全球化。
【關鍵詞】 經濟全球化 統計管理
經濟全球化是資源跨國界空前的橫向流動,并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在新的地區和經濟領域的新配置。各國家或地區經濟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科技、資本、人才、信息等要素廣泛地在世界范圍內流動;新的理論、理念、知識的創新和發展,都影響著各國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打破了各國的經濟壁壘,國際直接投資迅猛增長,跨國公司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角,國際化生產體系正在形成之中。經濟全球化使世界變小,市場變大,無論國內外企業都要面臨新市場的挑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深入,統計作為認識社會的武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市場開發、調研、運營、管理等都離不開統計。
1.統計標準問題
統計是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也是為經濟發展展服務的。統計工作是基于一定的國情背景的,有什么樣的政治、經濟、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統計標準,不同國情孕育不同的統計標準,這是統計必須走國情化道路的基本原因。因此,我國目前采用的統計分類標準和代碼是從適合我國國情的需要而制定的。然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投資規模范圍的擴大與擴展,國際間的交往和經濟關系日益密切,國內企業要走出國內,融人國際市場大舞臺,國外的企業也要涌進來。在這種經濟環境下,如果兩國企業在進行國際貿易乃至編制統計報表時,仍只考慮本國的統計標準,必然出現由于統計標準差異產生不良的影響與不便,不利于國與國之間的相互溝通、理解、比較,不利于經濟發展,不利于資源的開發利用。這無疑會阻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統計標準化是我國統計與國際統計接軌的前提條件。我們應該在學習和借鑒國際統計標準基礎上,制定出既符合我國國情又符合國際要求透明度高的統計標準,縮小由于標準不同造成的差異,解決企業與國際對接問題和政府與國際接軌問題,滿足國際組織的要求,加強國際交流,擴大中國統計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有利于國際對比和分析,有利于增強經濟預測、預警作用,推動我國統計向更高層次邁進。
2.統計信息問題
統計作為國家重要的綜合信息系統,是信息產業的一個分支,是國家制定方針政策,宏觀調控及決策的重要依據之一,又是企業競爭力提高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企業不僅將在國內市場與外國企業展開競爭.把中國市場成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而且,中國企業也有機會進入全球市場與國外企業競爭,市場空間擴展到了全世界。這一變化將使統計數據的采集、調查、加工、整理、分析應用、管理控制面臨一場變革。
統計不僅要為企業進行管理、控制、決策提供諸如生產、技術、財務、人力資源、金融信貸、政策法規等國內信息支持,而且還要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捕捉國際市場信息;同時,還要滿足國際上現在的和潛在的方方面面的投資者以及其他客戶的信息資料要求。因此,統計信息不僅要國情化,也要向國際化發展。統計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開發信息資源,根據不同經營者、決策者對信息要求的內容、范圍、時間的不同進行科學加工、處理、開發,滿足國內外各相關利益主體進行投資、經營、決策的需要,促進各國企業提供統計信息的國際可比性,使各國家之間可以用同樣的統計語言相互交流,提高統計信息的價值量,使統計信息成為整個信息產業的龍頭,帶動整個信息業實現產業化、商業化、市場化、國際化。
3.統計指標問題
目前我國企業統計指標及體系主要是按國內經濟相關內容制定的,各專業的統計指標及分組比較細,如現行的省一級的經濟統計表達294種,綜合匯總指標達9540個,統計的最基本分組達20多種,涉及國民經濟854個小類行業,基本滿足了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意味著我國經濟實體將按照國際慣例來規范其經濟行為,國家造就的一些保護性措施將逐步取消,從而使我國企業面對一個全球化市場,并參與全球化市場競爭。據有關統計,到去年為止,我國已在16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6000多家企業,總投資額達80多億美元。在這種經濟環境下,統計的對象,統計的內容日益多元化、復雜化。建立一套既能充分反映我國市場經濟運行狀況又能與國際接軌新的統計指標體系尤為重要。除了保留一些實用的指標外,應該大膽刪除目前一些過時、繁瑣、不實用指標,增加反映自然資源的消耗與折舊,環境資源與污染,人力資源與管理,知識資本,無形資產等方面的統計指標體系,以滿足國內與國際間經濟交往、經濟協作和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需要。
4.統計人才問題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國外企業將涌入我國市場,我國統計人員也將進入國際市場。在這種環境下,統計人員不僅要處理國內業務,還要大力開拓國外業務,不僅對內提供服務與經營管理的統計信息,還要向世界各地的有關集團報告統計信息,這就需要一批不僅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家宏觀經濟的方針政策,熟悉統計業務等,還要了解國際慣例,WTO規則等國際知識,不僅要掌握先進的統計知識和方法,還要具備創新精神、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熟練掌握外語、計算機技術的統計人才。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從事統計工作人員的學歷水平相對偏低,知識陳舊老化,理論基礎及專業技能比較薄弱,尤其缺乏既精通國內統計業務又精通國際統計業務的人才。所以培養高素質的統計人才已刻不容緩。應根據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目的和要求,借鑒國際統計教育經驗,結合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建立科學的教育培養體系,增加國際統計準則等相關知識的教學,培養出不僅具有較高國內執業水平,而且具有國際執業水平的高素質、復合型的統計人才,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
5.統計方法問題
科學、適用的方法手段,有利于及時快速地捕捉統計信息,有利于多角度、寬領域、深層次、多功能地加工整理和分析統計信息,有利于提高統計效率和統計質量,為決策者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我國統計工作中運用的方法手段過于傳統、落后,使統計信息滯后,可信度低,質量不高,價值不大,沒能真正發揮統計信息的功效。尤其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世界在變小,相互之間的聯系、依存越來越大,國際間的業務、結算日益增多,企業統計不能局限于國內,應放眼于世界。欲適應這一變化,必須實現統計方法、手段的現代化、國際化。要用現代的高科技來武裝統計,如時間序列分析、回歸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等,還應使用一些國外先進調查技術,如,計算機輔助調查(簡稱CATI)、計算機輔助個人訪問調查(簡稱CAPI)、以及網絡技術如ASP、HJML等,使網絡融入企業日常統計工作中,使統計數據的收集、加工、計算分析網絡化、電子化、自動化,為國內外的客戶的經營、決策和投資等提供高質量、高水準的統計信息,實現統計的自身價值,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管理需要。
總之,建立既有國情化,又有國際化特色的統計理論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道遠,不能一蹴而就。我國應積極參加全球性的統計專業團體、組織及活動,提高我國統計準則、制度的國際透明度,加強國際交流、擴大中國統計在國際上的影響,在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統計理論的同時,努力創造具有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慣例的統計理論體系,為世界統計的發展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吉林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
China’s foreign Trade·下半月2012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