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云現在離開,那么阿里國際化之路很難,13歲的“少年阿里”需要強有力的“父愛”。
還在“雙十一”之前,快遞員小馬就被告知,最忙碌的日子要來了。只不過,當這一天終于來臨的時候,發貨量之多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淘寶和天貓隸屬的阿里巴巴集團11月12日凌晨確認,“雙十一”這天,天貓和淘寶的支付寶總銷售額達到191億元。
從11月12日開始,小馬都忙于取貨、送貨,簽單,手機都打爆了。偶爾,小馬腦海里也會冒出一個看似異想天開的問題:如果馬云離開了阿里巴巴,還會有這么多包裹,他還會這么忙嗎?
與之類似的問題很多人都在想,盡管站的角度不一樣,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如果馬云離開阿里巴巴……
馬云不是有做教師的心結嗎?如果他明天就出國游學呢?如果馬云離開了,阿里巴巴是否還能安然無恙,還能做成“102年的企業”嗎?
望遠鏡中看對手還沒有拿到移動門票
理想狀態下,馬云離開的前提,就是阿里系的業務板塊都已經構建好了,并且形成了良性生態圈,具備核心競爭力;同時,在人才建設尤其是接班人方面已經有了充分的準備。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來談業務體系。其實,馬云很早就在為此做準備,集團架構多次調整完善,并在今年7月23日的CBBS市場集群中達到巔峰。馬云說,此舉意在“加速推進OneCompany的目標,進一步完善阿里集團大市場的內部生態系統……最終成為一個開放、協同、繁榮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先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強才能“御敵”。
從目前的情況看,CBBS體系中,阿里在C端,也就是離消費者錢包最近的地方,優勢最為明顯。雖然“望遠鏡”里已經有了像騰訊電商、蘇寧易購、京東商城這樣的對手,但大淘寶無疑具備了核心競爭力,而且一騎絕塵。11.11網購狂歡節不但讓線下商業相形失色,而且也讓電商同行倍感焦慮:用戶習慣難以改變,行業超車已經近乎不可能。更關鍵的是,在海量規模下,處于B端的資源也盡為阿里所用。
所以,天貓總裁張勇才會在稍后的“新舊零售的交鋒”論壇上說:“預售模式對商家、對產業的震動,遠遠超過對消費者的震動。”
不難看出,就自家事而言,打通整個生態的技術及手段最為重要,技術首推阿里云,手段則是支付寶。
阿里云的任務,就是駕馭阿里系海量數據并發掘其價值,最終實現B、C端業務的協同分享;與此同時,支付寶則完成交易的最后一環,但它的安全性、穩定性同樣也需要仰仗阿里云,不容絲毫閃失。
顯然,阿里云的技術成為關鍵。但問題是,阿里云的技術是否足以支撐阿里龐大的業務體系?進一步,究竟有沒有一種新技術將阿里甩下?
眼下,馬云還有兩個困擾需要解決,即移動化,社交化,這兩者其實也是二合一的。
風險投資人楊寧認為,國內的移動互聯網將會誕生五個巨頭,目前微信算一個,新浪微博算半個,其他的則很難說。顯然,阿里必須爭到一張移動互聯的門票。在社交化方面,馬云早有此心,是否戰略投資新浪微博已經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此舉如果成功,阿里拿到的門票,可能就不止—張,而且也會影響馬云的去留。
顯微鏡下照自己國際化路途漫漫
馬云曾經說,相比三流的執行和一流的創意,他寧可選擇讓三流的創意得到一流的執行。又說,“這挖人就像拔牙,猛地一拔,被拔者與拔牙者都很痛苦,而且還會流血。我天天去搖,搖松了,就來了。”
不過,三流的創意執行得再好,也不能改變其先天不足。在互聯網環境日趨成熟、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及至以后,一個三流的創意可能會讓企業遭受滅頂之災。
與此同時,“搖來的人”也可能搖擺不定出問題。此前,誠信風波、反腐風暴等一系列大事件,幾乎每一件都讓阿里巴巴處在風口浪尖。
如果說Ck3BS是個一流的創意,那么,馬云更需要一流的人才來執行,執行每一個步驟,尤其是執行阿里巴巴的價值觀。與具體的業務相比,馬云更擔心的是價值觀被稀釋,進而導致公司失控。
成立至今,從阿里走出的員工有1萬多人,他們能否繼續堅持阿里的價值觀也許對阿里的影響并不大,但那些進入阿里的人,能否接受并堅持阿里的價值觀,卻會對阿里產生決定性作用。
我們要問的是,一旦馬云離開,那么,阿里現有的“政委體系”能否不變形走樣?阿里的價值觀能否成為統一阿里“七雄”的終極利器?誠然,支付寶、阿里云都不足以承擔這項大任。
邵曉鋒因此在今年6月成為阿里第一位首席風險官。這位知名的刑偵專家開始將偵察的對象轉向企業的無形漏洞,轉向賣家、買家的情緒,還有23000多名員工對阿里價值觀的堅守。
另一方面,馬云曾經表示:“我不能確切地說如何讓淘寶走向全球競爭,但我們肯定會這么做……如果我們不能像谷歌、Facebook、微軟、亞馬遜或BM那樣做出一番事業,我將會為此感到非常遺憾。”
問題是,國際化對人才的要求更高,越需要價值觀得到保證。一旦走上國際化之路,馬云或者他的繼任者就再也不能重復這樣的話:“我們沒有任何經驗。我們不知道如何組織。”
但即便在國內,事到臨頭,馬云還是一次次充當救火員的角色,40歲退休的夢想一而再推遲。兩年前,馬云在公開場合表示,他希望接班人能夠超越自己,但是尚未發現。這就不難理解,當馬云說自己兩個月沒去辦公室。連郵件都很少回的時候。阿里官方卻會駁斥外界有關馬云“淡出日常運營,培養接班人”的說法純屬造謠。
確實,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馬云在阿里還不能做一個“象征主義者”。
馬云的憂患意識很強。他說,“我在為5年之后的阿里巴巴擔憂。”“當所有人都注視著好事時,我得關注壞事。”
但像馬云這樣的“天才CEO”實在罕見,曾鳴說,“我們并不指望未來馬總的接班人是另一個天才”。
那么,我們不妨“大膽假設”:馬云如果現在離開,那么阿里國際化之路很難。13歲的“少年阿里”需要強有力的“父愛”,如果馬云現在離開,即如喬布斯之于蘋果,柳傳志之于聯想,他必將去而復返,在扮演精神領袖的同時還是事實上的領導者。阿里未來的國際化之路以及與騰訊系的“遲早一戰”,都需要馬云。
5年之后,18歲的“青年阿里”將開始國際化歷程。在關鍵時刻,馬云還必須出面,“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我進去。這不是我的能力,而是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