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過50%的投資機構會關門大吉;超過70%的行業人員會卸甲歸田,換行業;15%的投資機構會賺(行業里)85%的退出回報;年輕人要想清楚,不適合做投資的早換,別浪費光陰?!?/p>
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一股寒風吹過,卷著幾張殘破的紙片吹向墻角。
路上行人行色匆匆,這時,一個年輕人走了過來,在中關村西大街的鑫鼎賓館門口駐足了一會兒,輕嘆了一口氣,就又裹緊了大衣匆匆而去。他是蘇禹烈,他所嘆的是已經不復存在的車庫咖啡館。曾幾何時,他一手創立的車庫咖啡館每每高朋滿座,充滿激情的創業者、尋覓優秀項目的投資人,都愿意來這里坐坐,喝杯咖啡,互相探討激起思想的火花。
后來,來這里的投資人越來越少了,眾多創業者再也無法在這里尋找到伯樂。車庫咖啡那些行色匆匆卻又飽含激情的人們漸漸減少,直至杳無蹤跡。身為投資人的蘇禹烈很清楚個中緣由,一大批投資機構關門大吉,那些為數不多、還在市場上生存的機構不得不謹言慎行,每一筆投資都如履薄冰,根本就不敢再嘗試那些初創期、種子期甚至還只是腦海中一個概念的項目。
是的,以上這些都只是記者的猜想,然而,卻未必是空穴來風。
這世上從來就沒有一馬平川的勇往直前,要么你正在通往峰頂的上坡路上,要么你就已經身處下坡途中。風險投資這個行業,相比國外更為長遠一點的發展史,在中國還處于萌芽的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風險投資在中國的發展會一帆風順。風險投資的好日子到頭了嗎?“短期來說,可能有一定的挑戰;但是長期來看,我還是很相信這個市場的前景的?!比A興資本董事長包凡如是說。
國人在某些方面往往極為樂觀自信,他們認為前景足夠好,那么眼前的一切困難都可以忽視。然而,包凡所謂的“一定的挑戰”到底有多大?經緯投資合伙人張穎在其微博中寫道:“超過50%的投資機構會關門大吉;超過70%的行業人員會卸甲歸田,換行業;15%的投資機構會賺85%的退出回報率;年輕人要想清楚,不適合做投資的早換,別浪費光陰?!比绻嫒鐝埛f所言,那么PE的寒冬將會是一場“極寒”。
錢袋越來越小
眾所周知,風險投資本身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在中國成長的速度更是突飛猛進。縱觀歷史數據可以看到,2002年時,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數量雖然不是屈指可數的三兩家,但是當時也就只有百家左右。但是,截至去年年底時,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數量已經攀升到了5000家以上,且該數據只統計了活躍機構數量。這5000多家活躍機構僅僅是那些手里還有錢并且還掏得出錢進行投資的機構。天使投資人、公司的戰略投資部門等占據目前市場大部分份額的主要活躍分子還未包括其中。根據戈壁投資合伙人兼副總裁徐展所說,目前實際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數量應該在2萬家以上。從2002年的百家到2011年的2萬家,短短10年,中國風險投資行業成長了200多倍,這個數據令人震驚。
然而,企業數量與行業規模并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系。對于風險投資行業而言,不僅要看行業內存在著多少家機構,更要看這些機構手中的錢袋里揣著多少資金。根據科技部、商務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進行的第十次“全國創業風險投資調查”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境內風險投資機構管理資本總量達到3198.00億元人民幣。然而在2002年,中國境內風險投資機構管理資本總量為42億元人民幣。相比前面的200倍,這樣一個增長率明顯有些寒酸。
在兩份對比如此明顯的數據之下,順理成章地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結論,即現在的投資機構平均資本量遠遠沒有以前那么多了。換言之,懷揣大錢袋的投資機構越來越少,風險投資行業的散戶時代來臨了。在行業內舉行的很多會場上,往往會聽到不少風險投資人這樣介紹自己:“相比較于海外的風險投資機構,我們更加穩健?!碧柗Q“穩健”的投資機構不在少數,然而,風險投資這個在國外以扶植創新、投資夢想的行業,在進入中國之后卻變了味道,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開始投資Pre-IPO項目,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過是簡單地篡奪剩余價值。僧多粥少的局面將企業價格越抬越高,散戶時代中的大量小規模風險投資機構的處境無疑有些尷尬,想要爭搶項目卻囊中羞澀,扶持初創企業卻又承擔不住風險。
散戶增長的局面一方面是因為市場上成熟的LP開始將資金交給更多的GP以降低投資風險,更為主要的原因在于,在中國這個獨特的市場之中,有一批人將原來炒股票、炒房產的錢拿來投資到風險投資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行業。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自2009年起,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出現了一大批規模在1億人民幣及以下的基金。
募資難已經成為業內的共識。自2011年下半年伊始,風險投資募資困難已經初見端倪,而在一年之后,這已經成為了行業內的普遍現象。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投資機構的募集資金同比下滑百分之七八十,不少投資機構甚至不得不降低募資目標額度。以往被逼著全力尋找投資項目的投資經理們,現在也都被分配了不同額度的募資任務。
投資越來越難
為什么風險投資機構募資難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中國資本市場上并非沒有錢,然而,除了風險投資機構本身之外,很多為GP和LP牽線搭橋的重要媒介也都明顯感覺到了募資困難。某銀行股權基金業務部人士表示,想要說服客戶在短期之內接受這項利益誘人但風險也很高的長期投資產品的難度越來越大,畢竟風險投資的收益越來越不理想。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中國風險投資已連續兩季度無美國市場IPO案例,從退出回報上看,34筆IPO平均回報水平為3.05倍,香港主板IPO的6起案例平均回報僅1010倍。低迷的回報率讓那些潛在的LP望而卻步。一位湖南地區的私營企業老板表示:“雖然現在房地產一直受到各種限制,但我和我周圍的朋友仍然愿意投資給房地產商,投資周期短,很快就能看到回報?!?/p>
很多風險投資機構見面問候最多的幾句話都是:“你們今年投了幾個?有幾個過會了?賺了多少倍?”這幾個問題不僅成為了國內VC/DE們見面時最流行的問候語,也成為了人們在判斷一家投資機構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高價爭搶項目、突擊入股等現象在中國的風險投資行業中頻頻可見,中國的VC/DE真的是在創造價值嗎?所作所為看起來更像是在做投機。
曾幾何時,中國一二級市場之間的巨大利差吸引了眾多投機者進入風險投資行業中淘金,絕大多數投資機構成立時間短,從業經驗不足。他們追求快錢,要求資金“快進快出”。某投資管理公司高級投資經理透露,為了達到“快進”的目的,很多投資機構降低項目評估標準,簡化調查程序,縮短盡職調查的時間,利用高價爭搶項目。盡管自今年上半年以來,二級市場的持續低迷已經讓企業的價格開始有所緩和,然而一些優質項目源的爭奪依然激烈。一位PE機構的投資經理表示,2012年他已經接觸了近百個項目,但能夠有實質性進展的項目并不多,推進過程十分困難。同時,又不少同事都沒有完成年度投資任務。
2012年已然成為了風險投資行業遭遇寒冬的一年,所有一窩蜂的涌入者都遭到了當頭一棒。低迷的市場、疲軟的經濟,所有風險投資機構都處于兩頭受擠壓的尷尬局面。基金募資困難,二級市場的價格甚至低于私募成本,業內不少基金都接到了現有LP發來的停止對基金繼續投資的通知。“PE募資難要緩解,中國的機構LP隊伍還需要擴充?!鼻蹇萍瘓F創始人倪正東如是說。事實上,從清科集團、投中集團等機構所舉辦的年會也可窺一斑。年會的主題已經從穩步前行變成了如何破局。
正如厚樸投資董事長方風雷所說,在目前國內現存的DE機構中,真正有影響力的可能只有15家。隨著寒冬愈見難熬,那些不成熟的機構也將逐漸被市場淘汰。這出在過去十年間轟轟烈烈上演的大戲似乎正在向著演砸了的方向努力進行。如果想要市場能夠走得更加長遠,那么從演員到編劇,都要好好思索一下這出劇本到底該怎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