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ogle很可能以—種“四不像”的面目回到中國——它或許會淡化搜索服務,但會主打廣告、SNS、移動互聯等那些“王金牛”的業務。谷歌強大的搜索計算能力為廣告精準投奠定了基礎,Google+這樣的社交工具則是廣告進行口碑傳播的武器,至于移動互聯的前景,你們懂的。
對于很多人來說,如果突然發現Google的搜索速度可以跟百度一樣正常了,恐怕一定會立馬兒在微博上奔走相告,然后大家一起懷疑是不是發生什么大事件了。當然對那些以SEO(搜索引擎優化)為職業的“站長”們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崩潰的消息,因為他們針對百度量身定做的DR計算要推倒重來。
這一切現在還沒有發生,但未來不是沒有可能發生。與Facebook、Twitter、Youtube們相比,Google還是離中國距離最近的一個互聯網巨頭。
從2010年1月用戶們在谷歌中國北京總部的LOGO旁邊放下“祭奠”的一束束鮮花時算起,Google“淡出”中國已經快滿3年了,用戶們早已習慣了它的消失。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時代,在各種大佬們輪番掀起波瀾的時候,Google只能擺出半死不活的樣子——連接重置的技術打造對Google進行服務拒絕的工具,雖然偶爾能讓人用上Google幾次,但“斷篇兒”式的用戶體驗,長期以往,終歸會使人產生Google服務可用性差的印象。
伴隨著用戶體驗下降的,必然是Google搜索日益邊緣化——據CNZZ數據顯示,Google在中國7月份的市場份額為5.77%,低于百度的81.54%和搜狗的7.49%。然而,在奇虎360急功近利地推出搜索引擎僅僅幾個月后,Google的排名就已經下降到第四(4.12%)。
同樣節節敗退的還有Google的移動地圖——份額從第一季度的23.2%降至第二季度的17.5%,即將被百度地圖趕上(17.3%),落后于高德地圖的25.7%。Google移動地圖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是由于許可證的問題,使目前的版本無法更新,服務不穩定。
更致命的是,中國擁有著世界1/4的Android手機,但Google只能從這座金山上獲得零星的收益。
擁有最好的服務能力卻無法在世界最重要的互聯網市場之一的中國獲得成功,換誰誰都上火,Google即便再保持節操,恐怕也要開始放下身段,嘗試去修復與“中國”的關系。“從未離開”的曖昧
從未停止的動作
盡管外界一直認為Google已經“離開”中國內地市場,但截至目前,谷歌中國的高管從來沒有公開承認過這一點。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Google確實沒有真正退出中國——Google翻譯、地圖、購物和音樂的服務器仍然放在.cn上,其他需要經過審查的業務則把服務器放到香港—服務器并沒有出境。
2011到2012年,中國政府每年都通過了Google在中國提交的牌照申請。即便Google地圖尚未拿到牌照,監管機構也并未真正采取封殺和禁止服務的舉動,而是延長了期限,起碼可以能讓其“保持現狀”。一位IT圈資深媒體人士猜測:“這里面會有很多博弈,但雙方應該有最大公約數。”他同樣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微軟的Bing地圖,迄今也沒獲得牌照——這意味著,中國政府在流程上并沒有對Google設立什么專門的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年來Google有很多高管都到訪了中國。這份名單包括Google高級副總裁Alan Eustace、Google副總裁Marisa Mayer、Google Android全球高級合作總監John Lagerling等。更值得玩味的是,盡管一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導致Google的Gmail等服務在中國始終問題不斷,但Google官方沒再主動發起過對中國政府和監管機構的質詢。
Google在中國的研發團隊也仍然在正常運行,雖然Google公關方面最愛對內地媒體提及的是Google翻譯,但其中國研發團隊打造的圖片搜索,已經被Google全球的用戶大范圍使用。Google在中國的人員規模甚至還在擴大——今年年初,Google亞太區總裁阿利格瑞表示,Google正在中國聘請更多工程師、銷售人員和產品經理,志在從迅速擴張的Android手機業務中獲利,尤其希望將Android Market系統引入內地市場。
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Google又開始通過一系列動作,為今后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掃清可能性障礙一谷歌中國大手筆注冊了google,中國,adsense,中國、nexus中國等18個,中國域名,域名涵蓋谷歌所有業務,包括被放棄的google和orkut服務,而谷歌廣告、郵箱、瀏覽器,視頻、地圖、安卓系統等業務也成為重點。但Google對此拒絕發表任何評論。這種“只做不說”的“打法”在當時中國的政治氣氛下引來了外界的猜想,盡管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李易認為,注冊中國域名只是谷歌的保護性注冊,并不存在重返中國一說,何況谷歌從來沒有離開過中國:但著名IT評論員曹悅平認為,18個域名注冊或釋放一個信號,這家全球搜索巨頭依然將中國作為重點市場。
本月初,很少公開亮相的Google全球副總裁、Google中國總裁劉允一改谷歌低調的作風,宣稱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廣告市場,Google高管非常看好中國市場。
就在此前,劉允還曾對外表示,今后擴大移動廣告領域業務,并多次對外宣傳其移動應用程序,網頁、移動搜索結果和在線視頻的廣告服務能力。“來自中國的移動廣告需求正在呈快速增長趨勢。”據劉允透露,從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使用谷歌產品的移動廣告在華需求增長了120%。
結合百度祭出“狼性”、奇虎360對搜索市場的“突然襲擊”,種種跡象表明,將近3年來若即若離的Google,如果可以修復好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系,很可能會重新成為中國互聯網市場里一條可怕的鯰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戰略管理博士埃里克·杰克森稱,Google退出中國市場的主要推手是公司合伙創始人之一的謝爾蓋·布林,但Google的另一合伙創始人兼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則正在試圖修正同伴的錯誤,CFO帕特里克·皮切特(Patrick Pichette)坦言Google仍然想回到中國市場:“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Google繼續執行‘我們需要堅持我們的理念,但選擇不為13億人服務’的那個口號,這未免不切實際。”進入就是一種妥協
“谷歌”如何回歸Google?
即便Google可以“重返”中國,那么也不值得做一些商業之外的意義解讀,因為今天的Google可能會顛覆3年前留給用戶的印象,很難說,這種顛覆是好是壞。正如丁磊為自己養豬辯解,說網易只是一家企業,Google現在同樣已經不能說只是一家純粹的互聯網企業。
在美國,Google投資一直是創投界的另類,在微軟、諾基亞每一次大手筆的投資都砸在與自己的主業息息相關的產業鏈的時候,Google投資始終將一筆筆小錢投向那些讓人覺得“不靠譜”的創新發明上面,完全看不到產業布局的存在——除了收購摩托羅拉。所以,Google的眼鏡與無人駕駛汽車這類產品的橫空出世,讓沒有想象力的人看不懂Google在下什么棋。
而今,Google很可能以一種“四不像”的面目回到中國——它或許會淡化搜索服務,但會主打廣告、SNS、移動互聯等那些“現金牛”的業務。谷歌強大的搜索計算能力為廣告精準投放奠定了基礎,Google+這樣的社交工具則是廣告進行口碑傳播的武器,至于移動互聯的前景,你們懂的。
其實從2006年Google落地中國起,它就小心翼翼地在這個市場里做著務實的妥協——比如,Google.cn是沒有Google Account的,用戶不能注冊,也就沒有密碼,因此也就沒有泄密之憂。后來有人嘲笑谷歌音樂可以用各種賬號登錄,但就是不能用Google Account登錄。所有需要登錄的Google服務都沒有進入中國。包括Gmail、Gtalk、Blogger等。也就是說,Google從進入中國那一天起,就給自己設置好了底限。李開復的谷歌,是谷歌,絕不是Google,是一個像百度的外企。那幾年,“倒流量”是谷歌的主要工作,
由一系列的合作(迅雷、新浪、天涯等)完成,甚至,谷歌把中國訪問Google.com的流量“劫持”到了Google.cn,來提高自己的占有率。這件事讓很多Google老用戶惱火。這和Google的傳統做法完全不同,Google幾乎不去主動謀求流量,產品質量會解決所有問題。但谷歌必須謀求流量,一個急進的,喜歡去大學講座和寫書的職業經理人,不會有創始人那樣的耐心慢慢地守著一個市場。為了達到目的,谷歌甚至學著百度開發了“谷歌音樂”這樣游走于版權灰色地帶的服務。另外,“抓創收”也使得谷歌對注冊賬戶的管理放松,大量水軍地進入,使得Adsense的匹配質量越來越差,醫療方面的內容也越來越多。
或者說,是曾經的“谷歌”偏離了Google的真實面目,如今偏于香港一隅的Google正在開始反思過去“本地化”的方向:“谷歌音樂”一年以來先是被從左上角的導航欄里隱藏到“更多”選項下面的第一個,后來又被從“更多”選項中移除,要到下拉條最下面的第二層“更多”選項中才可以尋找到,如今,這項服務已經被正式關閉。而Google去年和支付寶的合作發布會,第一次在中國直接用了“Google”的名字,而不是“谷歌”。
從在PC搜索市場的無力,到今年關閉谷歌音樂的一系列舉動,Google已經更加務實。目前,貨真價實的銷售收入才是Google對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最為現實的渴求。雖然Google的價值觀不希望中國成為一個特區,但為了利益它或許可以在“Don’t be evil”的原則上閹割一些服務,可它絕不希望在任何地方擁有與公司戰略目的不一致的業務,產品和團隊架構。
所以,如果Google有在中國重新亮相的那一天,也可能是招來更多非議的那一天,或許它不只是讓忠實粉絲們不太適應,甚至也讓不少資深IT人士大跌眼鏡。“全球架構”與“本地策略”的博弈,價值觀與利益的>中突,且看Google的管理層如何破題。
個人的Google?
企業的Google?
中國互聯網的現狀是:大部分用戶偏重娛樂。這些用戶很難分辨Google和百度的區別,甚至會覺得百度更好一些,因為百度提供了方便無比的MP3搜索。他們一旦先嘗試了百度,那么就會留下,繼續成為百度的用戶。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Google的鐵桿用戶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早期用戶,這部分用戶用過Google,也用過百度,他們有明確的比較和鑒別能力,比較之后最終選擇了Google;另外一類是專業用戶,他們真的發現百度找不到他們需要的東西,這時候Google對比百度的優勢大大增加,到達了用戶滿意度的臨界點,于是這部分用戶也選擇了Google。
但很可能,這些鐵桿中國用戶只是Google未來用戶里的小眾——他們的需求如此剛性,但流量很小,很難為Google帶來收益。Google去“本地化”的進程已經表明,它不想像百度那樣去攔截用戶入口,百度獨大的那幾年,正好是中國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年代,在一個基本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百度可以“挾流量以令諸侯”。“獲得第一批用戶”的時間窗口已經過去,與對方的用戶黏性過不去是費力不討好的。
在中國被邊緣的幾年里,Google的重點早已轉向三個部分,顯示廣告、Android平臺以及出口業務。這也導致了Google雖然在中國市場的業務有限,但廣告業務卻是一個亮點。
現在,攜程、電商網站以及各種制造企業的出口廣告業務成了谷歌中國新的收入藍海。Gaogle全球副總裁劉允稱:“幫助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推廣,這是谷歌利用全球業務布局和數據庫可以做到的優勢。目前,出口業務收入已經占到了谷歌中國總收入相當大的比重,是谷歌中國的主要業務之一。”
谷歌中國介紹,出口業務即是幫助中國的企業在海外市場投放廣告從而獲得傭金的模式。目前,谷歌可以根據廣告客戶的需求向不同區域的特定人群投放搜索引擎廣告、Youtube視頻廣告、adsense廣告以及手機廣告。
但這種商業模式顯然不代表未來——Google在中國押寶的,是移動互聯領域,因為與在PC端的各種不確定相比,顯然Android平臺帶來的用戶基數更為可觀,而這塊領域顯然還需要他們進一步公關。
很多人認為,憑借著Android操作系統,Google似乎找到了在中國市場曲線生存的空間,甚至業內普遍認為,因為Android,谷歌就像坐在金礦上,只需要每年從每臺Android手機中得到10美元的廣告收入,就會是個100億美元/年的龐大蛋糕。
目前,Android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市場,包括運營商和其他企業的深度定制系統(例如中國移動的OMS系統,聯想樂Phone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主導的點心操作系統),以及HTC、摩托羅拉、三星等公司在中國內地推出的行貨Android手機。
但讓Google著急的是,這些手機無一例外的去Google化,包括對AndroidMarket的封鎖,許多谷歌移動服務——包括GTalk、Gmail和谷歌搜索等功能的集體缺失。這大大降低了Android不斷增長的市場份額所帶來的廣告收入的潛力。
另外,作為移動領域商業模式最有想象空間的地圖業務,谷歌中國一直沒有拿到牌照,而此前,蘋果已經在其iOS上剔除谷歌地圖,除了競爭關系的原因,谷歌地圖的合法性也是蘋果考慮的一個因素。
與阿里巴巴關于Android授權的摩擦,或許就是這種焦急的表現。
Google也并未在焦急之中束手無策,如今,它嘗試著在中國逐漸恢復和推進一些業務的進行,比如推出了本地的團購導航。在Google中國開發者大會上,它第一次在中國公開和直接地推廣Android合作伙伴——在這之前Google從沒在中國公開推過Android。盡管AndroidMarket在中國使用并不隨時通暢,且Google Checkout不支持中國的支付,但Google顯然在中國加大了Android的推廣力度。
盡管不確定因素多多,但我們對Google的“歸來”仍然抱有期待——Google作為世界互聯網的幾個巨頭之一,失去中國就是一個笑話;而未來10年繼續努力與世界接軌的中國,也不會真的拒絕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