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開始做手機,電子商務公司嘗試進入實體店零售,傳統零售業進入互聯網,電子商務公司開始建自己的物流系統,而物流公司蓄勢待發,準備搞自己的電子商務。
這些行動在三年前是沒有人做的,在五年前是沒有人想的。因為商業運行自有它的常識,隔行如隔山說的就是其中一個常識。商業的常識很多很多,而且不斷的形成和積累,前若干年,IBM、GE等公司都橫跨B to B和B to C兩個領域,后來逐漸都剝離了B to C業務,成為純粹的B to B公司,因為他們在運營時發現,這兩種模式很難兼容在一起,盡管這不是一個清規戒律,但通常你要是違反了這些準則,多半都不可能成功。
當然,所謂商業常識沒有嚴格的規范,并不是人人都知曉,更不是人人都認可。比如,我認為B to B和B to C是很難在一個公司兼容的,同時,我還認為高毛利產品和低毛利產品也很難在一個公司生存,這些東西需要的資源稟賦和管理方式差異太大,放在一起不容易成功。但是著名的思科公司CEO錢伯斯或許不知道這個常識,或許不認可這樣的常識。作為一個B to B高產品毛利的公司,2003年,Cisco收購了家庭無線網絡公司Linksys,2007年,他們又收購了小型攝像頭公司Flip,一系列低毛利,面向個人消費者的產品,我堅持認為這種收購很不合適。經過幾年艱苦運營,2011年思科關閉了這些業務。當然,業務失敗的原因多種多樣,未必我就是對的,但是我要是思科的CEO就不會考慮這種收購,這就是常識的作用。
每個公司無不在各種常識或者道理下運作,不會有漫無邊際的公司,最高領導通常都根據他掌握的常識和道理做出是非曲直的判斷。形成常理既有實踐的成分,也有邏輯演繹。二者廠商相互交錯,彼此印證。在微軟第一打敗蘋果,PC機全面戰勝UNIX工作站之后,人們開始將專業化軟硬件分離當成了常識。道理也是明擺著的,軟硬件分離可以讓各自公司專注,并且都可能有最多的合作伙伴,最大的市場空間,如果縱向一體化,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受到群狼的攻擊。市場在這個原則指導下,消停了多年。
但是,喬布斯偏不認這個理,嚴格地說他是一個感性主義者,他蔑視常識和理論,只想做“偉大的產品”,結果他成功了。于是,世界開始仿效喬布斯,開始不講理。喬布斯打破的常識還有很多。營銷教科書上寫著要為不同的消費者做不同的產品,以達到對市場的最大覆蓋。而喬布斯只做一款產品。2008年,諾基亞CEO康培凱承認iPhone在設計上的確很出眾,但蘋果推出的iPhone手機只是一款小眾產品,成不了大氣候。他說:“全球市場規模巨大,種類豐富,用戶繁多。要想立足,至少要有40款產品來滿足各種需求。”摩托羅拉、三星、索愛等手機巨頭當時都公開表示了對于iPhone的不屑。從道理上說,喬布斯的對立面是對的,但是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教課書也錯了,今天蘋果就是憑借一款手機斬獲了市場75%的利潤,其他廠商都成了陪太子讀書的。
2000年的潮流是互聯網,不管干啥的都進入了互聯網,聯想進入了互聯網,世界各大電信運營商也都進入了互聯網,若干年后,竟無一成功。這么大面積的失敗自然有我們尚不完全清楚的邏輯因素。現在的嘗試也有諸多的不合邏輯,除非你知道比別人看到的更深刻的道理。作為保守主義者,我并不看好現在普遍突破常理的做法,雖然他們之中會有少量的成功者,但是大部分嘗試者一定會成為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