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們遇到不允許學生讀課外書籍,只是為了學生考高分,自己拿獎金,這樣的老師應該被處理!”面對4500名下至小學上至高中的學生們,俞敏洪3月底在揚州新東方發了狠話,他說現在中國大部分的教育完全把學生的終身競爭力放到腦后了,考慮的都是眼前的利益。同時,他還灑脫地表態,這件事可能也有新東方在推波助瀾。
眼下,民辦教育培訓機構的領導者們正在經歷一場選擇良知還是無邊財富的拷問。業內人士判斷,小升初相關培訓機構與體制內學校勾結形成的利益鏈條,是北京小升初競爭殘酷,導致孩子們無力承受的根源所在。
“醫、教代表了一個社會形象,如果醫生也都商業化,老師也都成了老板,我認為這個國家就沒有希望了。我們的公正形象也沒有了,歷史上任何事物的發展總有一批先行的犧牲者,這批先行者有時可能需要犧牲物質利益,甚至生命。”清新國醫啟蒙班創辦者楊志勛教授說。
和成人教育培訓不同,青少年課外輔導及相關的教育培訓承擔著青少年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在如何對待世界及生命的問題上,教育培訓機構作為新興力量,是否可以為之作一些貢獻?
如果教育培訓創業家僅僅是資本迷醉的幻想家,沒有基本的教育理念,那么中國的教育培訓行業將會走向何方?
“教育的對象是人,在一個人身上的教育失敗了,對這個人而言,就是他的一生。所以說教育沒有彎路可走。”芭學園的創辦者李躍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