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端端的車子不用,停在辦公樓下日曬雨淋了兩年,浪費了真可惜。”近日有網友曝出四川達縣計生局將一輛看起來很新的依維柯停著不用,如今都快放爛了。這輛牌照為川S28536的依維柯,車身蒙著厚厚一層灰,車頂還有樓上住戶甩下來的垃圾,車身兩側貼著“計劃生育服務車”字樣。
據稱,這輛車是2003年四川省計生委配送給達縣計生服務站的,2009年12月計生委又配送了一輛相同的依維柯。由于達縣計生服務站不能承擔兩臺車的養護,于是想把舊車報廢。但國資局答復年限未到,不予報廢,計生局只好把車擺放在院內,等死。
其實,達縣計生局的做法很好理解。上級送第二輛依維柯來時,明知自己養不起,也得千恩萬謝地收下,要不下回就不給了;收下后成了負擔,如果把舊車或賣掉,或出租,確實可以獲得一些收入,但可能會犯錯誤,風吹日曬浪費了是公家的,而犯了錯誤是自己的,這個賬還是算得清的。
于是有識之士怒道:一輛公車一年的運行成本至少超過6萬,卻如此公車資源錯置,加重財政負荷,拿著公眾血汗錢不當回事。今次全國“兩會”期間,諸多代表委員聚焦公車改革,獻策頗多。近日國務院轉發國家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出適時出臺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
公車改革確實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是小事一樁。他們沒有高深的學問,沒有傾權的威勢,也沒有龐大的辦事機構,但做起事來卻更有效率,也更公平,還會照顧各房支脈的平衡——比如一個老祖母,帶著仨倆媳婦。
老祖母何以有這等能耐?因為這家當是她老人家自己的,她抵死操心。
同樣的例子也是在四川,在北川。近日有媒體披露,在北川縣紅楓敬老院內,發現了大批“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各界捐助的救災物資,這些救災物資至今未開包。倉庫里存放棉衣431箱、棉被498箱、鞋子125箱、床上用品45箱、熱水袋53箱等。這些物資有震后各界捐助的,有上級民政部門下撥的,也有北川縣自行采購的。
北川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極為重視,接踵而至應對各路媒體。北川縣的解釋是,震后北川縣次生災害多發,越冬和汛期都需要物資儲備,倉庫里的這些物資正是以備不時之需的。但在倉庫里,一個貼有“全國婦聯、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救災物資”標簽的紙箱里裝的是婦女衛生巾,有效期至2011年4月6日,已經過期近一年,還有一箱醫用口罩也過期了。
北川縣分管民政的副縣長藍輝覺得委屈,稱“發放的已經發揮了作用,沒有發放的也會在未來發放后發揮作用”,作為捐助者也有值得改進的地方,比如,充分了解災區最需要什么,什么時期缺少什么物資,最好能建立起及時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
瞧瞧,藍副縣長埋怨起捐助者來了。
很明顯,如果北川縣有一位老祖母,她是不會讓那些救災物資過期貶損的;如果高層有個老祖母,她也會操持調撥的,汶川地震后,不是有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嘛。老祖母有產權意識,不能讓好好的東西瞎了。
河北官員也有產權意識,他們期望以產權的整合,制造大鋼鐵托拉斯,讓寶鋼哭去吧。于是,河北鋼鐵集團借行政的東風收編了12家民營鋼鐵企業,并發誓要將采購、銷售一體化。但過去了一年多,卻仍整而不合。“采購有一部分是一起的,銷售則完全是獨立運作。”被河鋼收編的河北敬業集團董事長李趕坡說。
河鋼是怎樣動作的?2010年11月,河鋼以“漸進式股權融合”的模式,以商譽、管理、技術咨詢服務、購銷渠道等資源,分別出資到敬業集團等5家民營鋼鐵企業,并分別重新登記注冊新公司,河鋼分別持有各新公司10%的股份。一個月后,河鋼又以同樣模式,持有另外7家民營鋼企各自10%的股權。這樣,河鋼的產能坐穩了龍頭寶座,寶鋼去哭吧。
注意,河鋼沒有拿出一分錢,卻想當老祖母,這就不大靠譜。雖然河鋼持有12家民營鋼企各自10%的股權,但河鋼顯然無法享有相應的權利,人家才不會平白送上肥肉。
當老祖母要有真本事,有投資,有抵死的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