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民間舞蹈作為“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且具有鮮明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傳統舞蹈形式,歷史悠久、形式多樣,大多載歌載舞,它具有歌舞結合,善用道具的特點。例如河湟社火中的《五鬼頂燈》、《竹馬子》、《吐長面》、《三戰呂布》等,這些都是自娛性極強的群眾舞蹈。它來自生活,具有反映生活,表現勞動者的感情和愛情,熱情奔放,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純樸的情感流露方式等舞蹈的個性特征。這種古老的民間舞蹈真正是人民的藝術。人民創造、人民欣賞、人民保存、人民發展、它永遠生根在人民中間,充分反映出民間舞蹈的特征和它的群眾性。
一、河湟民間舞蹈的特征:
民族民間舞蹈是優秀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遺產,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用人類自身的形體動作和思想情感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傳情達意,抒發情懷。河湟民族民間舞蹈的原始形態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上孫家寨和同德宗日文化遺址出土的馬家窯類型舞蹈飾陶盆足已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生存在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就有了用形體表達感情的原生態舞蹈,說明青海民族民間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主要特征:一是地域性特色。青海高闊博大、雄挺險竣的自然地理條件,粗獷深厚、質樸純真的風土民情,為逐漸形成的民族民間舞蹈藝術,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土壤和藝術根基。地域性包括自然地理和歷史背景。地域條件與自然生態環境是民間舞蹈生成發展不可的外部因素,也是民間舞蹈風格所具有鮮明地域性重要條件。二是多樣性。正是有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群體富有個性化的民間文化形態,才出現了不同形式、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多樣化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
二、青海民族民間舞蹈的種類,大體有以下幾種:
1、撒拉族舞蹈:主要有“駱駝舞”、“阿麗瑪”、“伊秀二”、“健枷舞”。流傳于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既有濃郁民族生活的傳統舞蹈,又有謳歌美好生活的勞動,撒拉族民間歌舞藝術,濃縮了本民族精神及其文化特征,是一份珍貴的文化財富。
2、藏族舞蹈:主要有“卓”、“依”、“熱巴”“國哇”、“則柔”、“拉什則”、“莫合則”及藏傳佛教的寺院舞蹈等。藏族舞蹈粗獷豪放,形式多樣。
3、回族舞蹈:主要有“宴席舞”,而宴席舞又分為《白鸚哥》、《十道黑》、《虎刺馬》、《蓮花落》,流傳于青海化隆縣、門源縣,無論其內容、表現手法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特點,表達著回族人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反映出回族群眾的心理和文化內涵。
4、土族舞蹈:主要有“納頓”“放雖”“安昭”。安昭又有七種歌舞形式,即《占昭什則》、《辛中布什索》、《安昭索羅羅》、《拉熱勒》、《昭音昭》、《新瑪羅》、《強強什則》,流傳于互助土族自治縣,多是在民間喜慶節日婚禮上表演,男女老少載歌載舞。
5、漢族舞蹈:主要有“八大光棍”、“五鬼鬧判官”、“竹馬舞”、“臘花姐”、“武角子”等。是河湟漢族家喻戶曉的傳統社火歌舞,也是青海民眾喜聞樂見的藝術類型。
三、對河湟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一要突出民族精神。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傳統舞蹈文化的基礎也是民族民間感情和民族精神的凝聚和表現。民族的思想信仰、價值觀念、圖騰崇拜、審美意識、民風習俗、勞動生產、地域環境、思想感情,皆通過舞蹈給予展示和宣泄。
二要突出時代性。民族民間舞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遺存,具有傳統文化的內涵。由于時代進步,歷史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觀念的轉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民族民間舞蹈突出時代性和現代意識,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是我們認真研究和反復實踐的重要課題,而要解決、探索這一問題,養分在于植根民間、深入生活、了解群眾、從廣大人民的審美意識、審美追求、審美意愿入手,才能使作品與廣大群眾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三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常有的生活氣息是民族民間舞蹈無限生機和活力的表現,是民族民間舞蹈生存的基礎,通過人的肢體評議化為一種舞蹈形象,以展示廣大群眾那種質樸、純真、歡快、奔放、熾熱的感情,以“真、善、美”給人們以激勵和鼓舞。四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無論是專業創作,還是民間群眾的舞蹈活動,其所以能受到廣泛的歡迎和普及,就在于群眾,繁衍在民間,是永不凋謝的藝術花朵。
(作者單位:平安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