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春,央視7套《鄉約》欄目組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福建省廈門市一個偏遠的農村——翔安區新圩鎮,此行目的是錄制一欄新農村文化建設節目,主題直奔新圩的“三子”文化以及“三子”文化背后的新圩小城鎮建設。一個小小城鎮何以吸引堂堂的中央電視臺,期間所發生的故事究竟如何?何謂“三子”文化?而她又有怎樣的魅力與作用?其實,所謂“三子”指的就是生長在這片熱土的三張民間鄉土燙金文化名片——“漢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團”以及“孩子豎笛演奏隊”,當地人親切地稱他們為“漢子”、“嫂子”和“孩子”。
一、“三子”文化的成效與啟示
2004年起,由一群莊稼漢組成的“拍胸舞”表演隊,在傳統陣頭表演的基礎上經過市文化館老師的加工和培訓后,他們以淳樸、憨實和略帶詼諧的民俗陣頭“拍胸舞”表演贏得廣大群眾的喜愛,打響了新圩鎮“三子”文化建設的頭一炮。幾年下來,漢子“拍胸舞”的表演走遍廈門城鄉大地,全市許多重大活動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如“9.8”國際投資貿洽會、“海峽論壇”、“臺交會”、“文博會”、“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喜迎奧運圣火”大型文藝演出、央視“激情廣場”大型文藝演出等等,不僅如此,他們還走出去,代表廈門參加全國“非遺節”巡演。由于他們的良好傳承和精彩演繹,2008年“拍胸舞”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07年,新圩鎮古宅小學成立豎笛演奏隊,這是一所只有100多名學生的偏遠農村小學,學校成立豎笛演奏隊的初衷只是想為孩子們豐富素質教育內容和開拓藝術修養課程。豎笛演奏隊剛成立時還是一個“三無”的隊伍,即無師資、無設備、所有的孩子無音樂基礎,你可能無法想象他們的條件有多艱苦,有些孩子來自更偏僻的山里人家,從未進城,從未接觸過樂器,然而在市文化館藝術扶貧項目的推動下,這群來自邊遠山區淳樸可愛的孩子們憑借一首豎笛表演《草蜢弄雞公》節目,在2007年福建省音樂舞蹈節比賽中榮獲表演銀獎;2008年春節期間吳儀副總理在廈門調研時,孩子們參與匯報演出獲得好評,并榮幸地與吳儀副總理合影留念;2012年參加央視舉辦的“魅力校園——全國中小學文藝匯演”活動榮獲演出金獎。
巾幗不讓須眉,新圩的嫂子們也不甘落后。2009年4月,組建“新圩女”合唱團,56名鄉村婦女懷著對閩南民間音樂的熱愛走到了一起,秉持“弘揚閩南文化,演繹鄉土音樂,展示巾幗風采”的宗旨,努力打造中國第一支閩南語原生態鄉村女子合唱團。同樣還是市文化館的老師,他們長期不辭辛勞走進新圩,從臺步形體、嗓音聲訓、視唱練耳和舞臺表演等方面給予輔導、培訓。合唱團當年參加廈門市第四屆群眾文化藝術節比賽一炮打響,獲得演出金獎;2010年初在福建省音樂舞蹈節比賽中獲創作、表演金獎,7月份赴紹興參加第六屆世界合唱節比賽,憑借閩南語原創歌謠《新圩嫂子愛唱歌》、《來相比》、《阮兜閩南》節目榮獲民謠組銀獎;2010年9月,入選全國第七屆“四進社區”文藝優秀節目展演活動獲優秀獎;2011年6月,參加首屆華東六省一市新紅歌大賽獲得表演銀獎和創作銀獎。她們用真切淳樸的歌聲,演繹出最悠遠、最鄉土的閩南語原生態歌謠;她們用熱情激昂的歌聲,展現出新時代新農村的巾幗風姿。
翔安區新圩鎮是廈門經濟特區的一個偏隅城鎮,幾年前,說到新圩,大多數人想到的是每年的納稅大戶“銀鷺”集團。這個位于新圩馬塘村的民營企業,多年來一直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也是新圩鎮長期引以為豪的驕傲。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圩鎮的黨委、政府意識到文化建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如何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數,如何培育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上,他們選擇了有著良好關系的市文化館一起共建。經過幾年的努力,新圩鎮的“三子”文化品牌逐漸形成,文化建設為小城鎮的經濟發展和“文化亮麗名鎮”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2012年2月,新圩小城鎮建設獲得福建省第一批試點鎮綜合改革發展評比一等獎。新圩鎮的發展成就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提高認識,形神兼具。經濟上去了,文化GDP也不能落后。“經濟是形,文化是神,社會發展要形神兼備”——這是新圩鎮黨委書記葉曉東的深刻體會,在他看來,新圩小城鎮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為這里的百姓構建和諧快樂的新生活,要達到這一目標,經濟和文化必須相應發展。為此,該鎮提出規劃打造廈門鄉村文化藝術基地,致力建設“文化亮麗名鎮”。短短的幾年,新圩鎮的文化建設不僅在硬件設施上加大投入,在團隊建設上更是“百花齊放”,民間職業劇團、農民藝術團、腰鼓隊、少兒音樂舞蹈基地等各種藝術團隊遍及全鎮,取得社會經濟與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2.突出特點,打造品牌。新圩的民間文藝隊伍不能說不多,但最具影響力的就是“三子”團隊,他們已成為新圩鎮的三大文化名片,何以如此,關鍵就在“特”字上。首先是“特”在突出民間文化地域特色,無論是漢子的“拍胸舞”、嫂子的“阮兜閩南”“新圩嫂子愛唱歌”“來相比”或是孩子的“草蜢弄雞公”等,這些節目無不充斥著濃郁的閩南文化色彩;其次是“特”在將傳承性和現代性的有機結合,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賦予時代精神,使人昂揚向上充滿活力;其三是“特”在將文化力化為生產力,適時將藝術團隊引入市場,把有形的表現形式化為無形的文化生產力。
3.發揮職能,完善機制。新圩“三子”是藝術扶貧結出的碩果,也是鎮領導的“文化支持度”認同結果。如果沒有新圩鎮和市文化館領導的高度重視,他們的合作就不可能如此的密切無間和深入持久,這種合作堪稱典范。一方面,地方政府把“文化支持度”的認識加于具體的實際行動,把藝術團隊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由鎮領導親自負責,責任分工,落實到人,在財力人力允許的范圍內給予最大的支持,充分發揮出政府職能作用;另一方面,對農村基層單位的文化輔導和藝術扶貧是文化館的重要職能之一,“三子”中的每一“子”都能見到文化館老師的身影和汗水,他們結合自己的工作職能,把對農村基層的文化輔導和藝術扶貧作為一種長效的工作機制,無論是專業輔導還是活動策劃等方面,都傾注著他們對鄉親們的情感,充分發揮職能,把農村基層文藝團隊建設作為自己責無旁貸的工作任務。
二、農村基層文藝團隊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
發展和建設農村基層藝術團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它的積極作用主要體現在:
1.倡導文明,活躍鄉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近幾年,雖然農村文化建設受到各級政府的逐步重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初見成效,但因歷史發展背景和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藝術修養等發展不平衡,落后腐朽的民間陋習仍有一定的市場。同時,在一些偏遠的鄉村地區,群眾的文化生活還相對匱乏,如果僅僅依靠城市的專業文藝團隊下鄉演出,其演出次數和播及面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文藝團隊就成為傳播先進文化,抵制落后文化的輕騎兵,起到了文化衛士的作用。只有建立農村自己的文藝團隊,才能真正有效地豐富廣大鄉村的業余文化生活;也只有這些來自民間的文藝團隊,他們才能真正了解民間的文化所需,有了他們常年的創作和表演,才使得鄉村充滿了歡歌笑語和喜慶氣氛。文藝活動好比一縷春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把過去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互相攀比等諸多陋習中解脫出來,改為豐富的文藝活動,這是老百姓樂見其成的。只要把握時代精神,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民間基層文藝團隊團就是一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力軍。
2.開拓視野,提高鄉村群眾的文化素質。一方面,民間文藝隊伍自身在創作演出和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增長文藝知識和技能,從中開闊了文化視野,增長了文化知識,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如新圩的“嫂子”合唱團成員平常有的是種田務農,有的是家庭作坊經營者,有的從事小商販,在參加合唱團之前可謂是純粹的家庭婦女,生活重心只有柴米油鹽,然而,參加了藝術團,絕大多數成員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她們更加自強和自信。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均來自基層,來自于老百姓,他們本身就是廣大老百姓的一員,他們的表演能使群眾覺得真切,自然、有親和力,更能引起共鳴,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老百姓的內心世界,這就有利于提高老百姓的整體素質,有利于培育社會主義新風尚。
3.承前啟后,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均源自于民間,而農村文藝團隊的成員本身就來自農村基層,他們是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的守望者和傳承者。如新圩“漢子”們表演的“拍胸舞”就是閩南早期流傳至今的民間陣頭舞蹈,這些舞蹈動作以老鼠出洞、青蛙游泳、公雞展翅、猛禽爭斗等農民熟悉的肢體語言為主,表演時,舞者起戴著草圈,圍著草裙,赤膊上陣,充分展現農民強壯的體魄和內心充滿喜悅的心情,深受農民兄弟的喜愛。在這支隊伍中,已有幾位“漢子”憑借自己活潑、生動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技能,被評為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他們用最真切的生活元素,用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動的文藝表演形式,把民間傳統文化展示出來,為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做出了貢獻。
4.凈化環境,增強鄰里感情和社會和諧。相對于城市而言,生活在農村的人們更加淳樸耿直,鄰里之間也較為和睦友善,然而,也正因為他們較為熱情直率,所以出現矛盾時往往難于妥善化解。其實,積極樂觀、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是絕大多數人所樂從的,而民間文藝團隊就是這樣的一個平臺。民間文藝團隊宣傳時事政治,頌揚道德文明和社會主義榮辱觀,能夠有效地感化群眾,教育群眾,影響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促進社會風尚的轉變,改善鄰里關系,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新圩鎮,無論是“漢子”還是“嫂子”,或者是“孩子”,他(她)們就像鄉村里的明星一樣備受矚目,許多家庭因為有了其中一“子”而深感自豪,他(她)們的家庭也更加和睦,而這種和諧氛圍也在潛移默化地感染周邊的群眾,就像鎮里的領導說的:人們把精力放到跳舞、唱歌和表演上,平日里,歌聲笑聲多了,吵架、賭博現象自然就少了。和睦的家庭、和諧的社會環境在新圩鎮悄然呈現,崇尚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新圩鎮已蔚然成風。
三、新農村文藝團隊建設的對策建議
1.發揮各級文化館職能,加強農村文藝團隊建設。(1)發揮其組織職能,深入農村、社區,組織相關文藝骨干和民間藝術人才,重點培育富有特色的農村文藝團隊。(2)發揮其業務職能,加強對農村文藝團隊的專業培訓和表演技能輔導,增強文藝團隊的專業素質和演出能力。(3)發揮其保護和搶救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職能,在對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搜集整理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挖掘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生產力,努力打造并推出屬于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文化藝術品牌,為農村文藝團隊走向產業化道路,拓展演出市場,開辟新途徑。
2.提高服務意識,確實解決農村文藝團隊建設中的實際難題。許多民間文藝團隊作為一種非贏利性質的社會宣傳型的自娛自樂團隊,有松散性、動態性、不穩定性的特點和自發、自覺、自愿的特征,不能因其松散而放任自流,它的成長與發展應得到全社會的關心。他們常常在場地、資金、業務信息和藝術創新等方面履步維艱,無論是當地政府或是文化部門應在財力物力和業務指導、引導方面給予支持,采取有效措施,為他們排憂解難,使其持續健康發展。
3.抓典型,樹品牌,培育農村特色文藝團隊。要針對地域民風民俗特點,科學引導農村基層特色文藝團隊建設,對不同類型的特色文化主體進行分類指導。抓典型,重點培育一批有影響、有特色的文藝團隊,豐富基層特色文化活動;樹品牌,對那些為群眾演戲、演群眾戲,社會認可,百姓喜愛的文藝團隊,各級部門應予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使其成為當地真正的文化燙金名片。
農村基層文藝團隊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農村社會,是廣大農民群眾的期盼,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題。我們要站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按照“積極發展,加強管理,有序推進,利國利民”的原則,抓住影響農村文藝團隊發展的關鍵環節,使農村文藝團隊健康穩定地發展。
(作者單位:廈門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