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文章試圖分析剩余價值理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剩余價值理論同哲學范疇的價值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關系,探尋剩余價值理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發(fā)展。
關鍵詞:剩余價值;勞動;價值;市場經濟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指客觀世界滿足人的需要的意義關系,指具有特定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意義。我們在思考價值問題時,應該從客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意義入手,把握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是從經濟學角度構思而成的,它與哲學意義上的價值論是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兩者應該是統(tǒng)一的。正確的認識兩者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對于理論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際中的運用及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哲學范疇的價值現(xiàn)象
1、價值的主體性
首先是價值與需要。需要是指人的需要。指人為人之目的與生活目的的展開,人的自然屬性與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每一階段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會有相應的需要。第二個是價值與能力。人的需求同人的能力有密切的關系。馬克思說:“對象如何對他說來成為他的對象,這取決于對象的性質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沒有相應的主體能力,就構建不了需要與滿足之間的橋梁。第三個是價值與目的。目的雖然同需求有很多共性,但目的不等同于需求。目的,體現(xiàn)的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性和人本主義的思想。體現(xiàn)著人作為人的本質內容,體現(xiàn)著人的目的,體現(xiàn)著人類的向前的發(fā)展。
2、價值的客觀性
價值客體的屬性是客觀的。沒有客體以及客體的客觀屬性,也就沒有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其次,社會實踐和社會歷史發(fā)展制約著人們的需要與滿足,我們不能脫離實際談價值。再次,價值關系的存在具有客觀性。客體具有滿足主體需求和發(fā)展的屬性。主體具有需求,目的和改造客體的能力。主體通過實踐讓客體的價值屬性得以實現(xiàn)。
3、價值的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tǒng)一
價值的主體性與客體性的統(tǒng)一是價值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問題。承認價值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就是意味著價值具有相對性;承認價值論的客觀性,就意味著承認價值的絕對性。辯證唯物主義價值論,應該是堅持價值的相對性與絕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價值的相對性和絕對性是價值現(xiàn)象的兩種必然的特性,二者不僅同時存在,而且是相互依存,相互表現(xiàn)的。
價值的主體性是以現(xiàn)實生活中價值多樣性為基礎的。雖然價值在不同主體之間是多樣的,相對的。但是價值趨向的主體性說明價值是一元的,也就是趨向于全人類的發(fā)展。就整個人類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而言,價值概念是一元的,具有某種絕對意義的。
二、馬克思對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系統(tǒng)規(guī)定
價值最初是一個經濟學范疇。也就是說,處于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人們的物的交換關系以及物的功能屬性的實現(xiàn)是研究價值概念的一個起源。經濟學范疇的價值,其本質來源是抽象意義的人類勞動。而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產生是一個邏輯與歷史相促進的過程。它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發(fā)展和鼎盛而不斷完善,最終由馬克思總結繼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通過異化勞動的假說確立了剩余價值理論體系。
對勞動與價值的關系的認識是揭示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核心和基礎。第一個問題是勞動二重性。馬克思創(chuàng)造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勞動分為抽象勞動和具體勞動,商品的價值分為價值和使用價值。具體勞動生產商品的使用價值。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是由抽象勞動來生成價值。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決定了資本的有機構成,資本的有機構成越提高,說明不變資本越大,可變資本越小,用于購買勞動力的價值就越小。經濟危機也就是在這種前提下產生的。
三、價值哲學與馬克思剩余價值學說的辯證
1、經濟學范疇價值與價值哲學的統(tǒng)一
剩余價值理論是從勞動與價值的關系。“價值”很長時期內是一個經濟學范疇。“價值”表示衡量商品的社會尺度,即交換價值,其貨幣形式就是價格。馬克思指出,決定交換價值的真正尺度,是商品的內在價值,即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因此,有人就會認為價值概念是直接從經濟學范疇移植而來的。或者只有一個價值概念,即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這樣看法是片面的。經濟學意義上價值是價值范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并不能代表全部。除了經濟學意義上的價值以外,還有政治、道德、法律、歷史、宗教以及人自身的價值等等許多方面的價值規(guī)定。
2、馬克思主義剩余價值學說與價值哲學
從具體上升到抽象,唯物辯證法形成概念的一種基本方式。普遍寓于特殊之中,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主要理論之一。所以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學說中對“價值”“使用價值”的使用是提煉哲學上的“價值”概念的依據(jù)之一。例如“使用價值表示物和人之間的自然關系”。實際上說明了價值關系中物是為人的。也就是客體是趨向于主體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認為,由于人的本質的豐富性、現(xiàn)實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實踐內容和條件具體性等原因,價值必然是一個多樣性的存在。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這些現(xiàn)實的多元化又趨向于歷史一元化,表現(xiàn)出來一元的必然性。通過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發(fā)展,真善美等基本價值不斷得到豐富和充實,并戰(zhàn)勝假丑惡,達到高度的統(tǒng)一,從而不斷走向人類的最高價值——自由。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就是由對異化勞動以及對勞動與價值關系的闡述。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性質和必然滅亡的后果。他把對價值的科學研究同人類的歷史命運聯(lián)系起來,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任務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形成自己的科學共產主義價值觀念體系。
參考文獻:
[1]李為善.主體性和哲學基本問題[M].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2]王曉東.西方哲學主體間性理論批判[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