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行知“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理念內涵
在新舊教育理念更迭、國內外先進教育理論不斷涌現的今天,陶行知的教育教學理念始終保持“源頭活水”的狀態,在新的時期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為各級各類學校、各個學科提供理論引領與實踐指導。而在陶行知諸多教育理念中,又以“生活教育”、“創造教育”最為著名。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其本意是從教育這種社會現象所具有的作用和范圍來闡述的。而“創造教育”則可以看作是“生活教育”理念最強有力的分支。陶行知認為創造教育就是要采取啟發的、自動的、手腦并用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以取代主觀的、填鴨的、被動的教學方法。他不否認書本知識,他認為書雖也是求知之一種工具,但生活中隨處是工具,都是教育。只有以生活為內容的教育,才是創造的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聰明才智。而且強調教學做合一,指出創造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學要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創造”。
二、職業學校語文教學現狀及落實“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的意義
眾所周知,職業教育不同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其培養目標是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其辦學宗旨也是突出人才的實用型特點,為人才進入用人單位打下堅實基礎。但是,職業教育是兼具有職業性與教育性兩種特點的教育,職業教育應落腳在職業性,但更應回歸在教育性。
而面對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許多職業學校只顧眼前利益,過分強調職業技能素質的培養,而忽略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其做法是把學生在校學習的大量時間運用在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上,而對提高人文素養的學科如語文課則采取邊緣教化的態度,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學校、學生都不重視的態度,使得現在大部分職業學校的語文課堂,“語文味”完全喪失,教學效果差。
三、“生活教育”、“創造教育”在職教語文中的實施策略
陶行知強調教學做合一,指出“教育非但要教,而且要學要做”,凡是“行動的教育”都是“創造教育”。
所以,在職教語文課堂中,我們應該廢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采用以學生為主的發展式教學方法,注意學生的個性特點,采用啟發、情景教學等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一)充分關注課堂本身,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程度
傳統的職教語文課堂,學生的參與程度是十分低的,加上部分學生學習習慣較差,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只記筆記不思考,或只對老師在講課外知識時進行聽講的情況,這顯然違背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原則的,要想學生加入進課堂并成為課堂的主導,教師應充分發揮作用,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下足功夫。
要想學生真正參與進來,對于課文的預習十分重要,筆者將預習作為常態確定了下來,學生通過書面作業的形式呈現出預習的成果,預習題目包括教師定題與學生選題兩個方面,教師定題為教師精心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預習題,一方面幫助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另一個方面,也便于教師檢驗預習成果;而學生選題則由學生自主進行,任意談談對文章的見解,可以是宏觀的,也可以是細致到某個段落或某個句子。在學生完成好預習作業后,筆者會認真批改并進行反饋。而其實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曉莊師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幫助學生定計劃、選題目、列參考書、作自學筆記,教師檢查作業成績,解答疑難。
除了在預習上動腦筋外,課堂教學本身更是實現“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的主陣地。職教學生感性思維較強,容易受到情境的感染,并且不容易受到常規應試教育之囿,因此在教學時,筆者常采用情境教學法,在學習內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系,使新學內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達到真正理解。再現課文內容,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了學習的樂趣。
(二)充分挖掘課堂外延,不斷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的影響不僅僅只在課堂短短的40分鐘,而應該不斷挖掘課堂的外延,生活中任意之處都可以是我們學習語文的場所。筆者結合本校實際,在上課前引入“課前三分鐘”的活動,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好三分鐘左右的美文節選、童話故事、哲理勵志故事進行分享;而到了高年級,則進行三分演講活動,在三分鐘分享或演講結束后,教師進行點評,同學進行打分,學期結束后也作為一項成績計入總分。這樣的活動開展后,發現學生對于語文的學習興趣明顯增強了,對于這三分鐘的準備不亞于考試,學生也在這樣的活動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心理素質,同時更提升了學生對于材料的選擇與加工能力,這也是創造性學習與自主學習能力提升的一種有效途徑。正如陶行知所說,語文并不是活在冷冰冰的課文里,生活即語文。
除課前三分鐘,更應在全校營造對于語文學習的熱烈氛圍,可通過一些常態的活動來進行不斷推進。筆者學校就在不同的年級開展一些不同的語文活動。在低年級開展“文學常識知識競賽”的活動,將初中所必須掌握的文學常識進行和梳理與整合,通過競賽的形式推動學生對于文學常識的學習熱情。而在中高年級,則舉行“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三話比賽”、“兒童故事講述大賽”、“美文展示”等活動,另外邀請骨干語文老師進行專題講座等。既結合學校特色,又通過這樣多種形式的活動,不斷提高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
(三)創新轉變評價模式,實現多元化評價標準
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說過,“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而如何創造出這樣的人,其評價標準必須是多元化的,一張試卷定乾坤實在不可取,考試固然重要,但試卷的命題要改革,不能唯書本知識,試題要聯系生活實際,更應該對學生的能力進行重點考察。
同時,更要建立激勵自覺和發展的評價機制:重過程、重發展。筆者對于學生的考察就采取了“一個成績,多項組成”的模式。期末的總評成績中既包括期中、期末的卷面成績,更包括上文提到的預習作業、課前三分鐘活動、課堂表現以及參與學校重大語文活動的表現等,這樣豐富的組成,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自己多方面的成就和問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信心和熱情,以取得積極的、有活力的效果。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創造教育”理念的引領下,通過提高學生學習參與度,擴大語文學習外延,轉變創新評價模式等方法,職教的語文課堂應重新煥發生機,她應是具有大語文觀、充滿“語文味”的。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是一股清泉,更是一泓源頭活水,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期待學生愛語文,懂語文,更會用語文,并將這種可持續性一直遷移,不斷提升!
(作者簡介: 潘偉斌(1985.7-),男,文學碩士,講師,蘇州高等幼兒師范學校,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