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方是社會呼吁大學生積極投身于社會生產實踐之中;另一方是大學生的理論素養每況日下,如何平衡社會實踐和理論學習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對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分析得出如下結論:集中主要精力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適當的時候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關鍵詞:大學生;理論學習;社會實踐
如何處理好理論知識的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之間的關系成為了大學生、研究生和研究者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著手從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所牽扯到四個方面做逐一分析,以此來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
一、社會實踐活動即是物質性生產實踐
談到對于實踐活動的理解往往將其局限于物質生產活動,如農業、工業等一線的物質生產活動,提倡重走“工農兵大學”路線即是如此。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在馬克思主義者看來,實踐活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實踐的定義也不是局限于物質生產活動,“人的生產活動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斗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活動”。還有一些學者通過對當前社會實踐活動剖析,對未來社會實踐活動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指出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其不斷介入人們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不論是在廣度還是在深度方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現代經濟活動中,‘腦力勞動’已經在許多方面開始‘唱主角’”。 即表明在現代社會實踐活動中以“腦力勞動”為代表的精神實踐活動開始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二、大學生主體的特殊性
大學生作為社會實踐活動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的主體之間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此可以從兩個角度對大學生的特殊性作出分析。首先從大學生群體的角度來說,大學生僅僅整個人類認識道路上某一階段中的一小部分群體,社會賦予大學生的任務就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系統的學習前人已經認識到的共同本質。在步入社會大環境中再以這種共同認識為指導,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進一步對尚未深入研究或尚未研究的領域進行探索。其次從作為個體的大學生來說,大學階段或更高層次的研究生階段僅僅是大學生整個人生過程中一個短暫而特殊的階段。這一階段矛盾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所要解決的問題。大學階段、尤其是研究生階段的主要矛盾就是如何學習好理論知識,因此其主要任務就是打好扎實的理論功底。這個矛盾的順利解決對大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具備了扎實的理論素養才能在遇到具體的問題時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合理的解決措施,真正的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理論學習本身的特點
基礎理論的學習本身就具有一些獨特的特點,這也是大學生如何權衡社會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之間的關系的關鍵性因素。理論學習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一方面大學期間擁有充足的時間、博學的老師、勤奮的同學及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這就為理論學習的長期性與系統性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毋庸置疑的是理論的學習絕不是知識的簡單堆砌,它需要一個由淺入深的理解消化的過程。“認識總是兩個過程:一個是由一般到特殊,一個是由特殊到一般。人的認識總是這樣循環往復地進行的,而每一次循環(只要是嚴格按照科學的方法)都能使人的認識提高一步,使人類的認識不斷地深化。”理論的學習順序雖然相反,但循環往復的過程是一樣的。正因為如此理論學習才遇到了一對矛盾:一方面系統的理論學習的時間本身就非常的有限,另一方面對于理論的消化和吸收又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如何處理好這對矛盾非常關鍵。這就需要大學生分清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抓清主次后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大學生集中精力學習理論知識,并非是要求大學生將自己與校園以外隔絕。而是要求大學生對社會實踐活動和理論學習進行權衡,一方面應該把主要時間集中在學習上,另一方面是不是除了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條途徑之外,還有其他的選擇。當然知識和理論的學習最主要的還是在于勤于思考,直接深入生產實踐活動的第一線固然能夠更加的感同身受,然而及時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并對此做出獨到的解釋及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也是不錯的實踐途徑。
四、實踐活動的特點
實踐本身就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間的橋梁。在理由陳述的第一部分已經提到,在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精神性的實踐活動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物質性的實踐活動逐步地淪落到次席。其次在對實踐活動進行考察時發現其具有不可預測的復雜性,如近代中國對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命先后都以失敗而告終,最終歷經千難萬險無產階級帶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同時實踐活動還要符合嚴謹的科學規律要求,一是需要掌握十分豐富的感性材料,二是一定要按照科學規律并循環往復的運動過程。
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力其出發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其目的就在鼓勵大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畢竟“人類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然而通過對這一對關系的解析就會發現,一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實效性很難得到保證,與此同時可能朝著其相反的方向發展。從大的時代背景來說,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和形式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和調整;從實踐活動三個構成要素來看:其適用于大學生這一特殊的群體時,又有特殊的含義和解釋。因此如何恰當的處理好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這對矛盾之間的關系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通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合理化解決途徑:集中主要精力和時間用于基礎理論的學習,同時又要勤于思考并能提出合理化的解讀和建議,必要時參加短期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霍福廣.論當代人類實踐活動的新趨勢[J].馬克思主義研究,1998.
(作者簡介:周治健(1988-),男,漢族,河南固始人,華南理工大學思想政治學院2010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