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全球化趨勢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多元化發展格局的基本形成,我國民眾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活動的熱情不斷提高。長期以來,雖然我國民間組織發展迅速,但在其發展和規范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因此,通過對現有問題的梳理和分析,力求找到其存在的根源,并希望通過政府、社會大眾以及民間組織自身的努力,共同推動我國民間組織的發展,從而為和諧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民間組織;問題;解決對策
一、我國民間組織的發展概況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國內涌現出大量的以民間力量為主導,具有組織性、非政府性、非營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為基本特征的組織,即我們所稱謂的“民間組織”。 雖然學術界一直沒有關于民間組織定義的統一說法,但是在我國較有影響力的定義是: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開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動、獨立于黨政體系之外的正式的社會組織 。
作為介于政府組織和市場組織之間的一種力量,民間組織既不具備政府組織這只看得見的手對經濟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強制性管理力度,也不擁有市場組織這只看不見的手所隱含的巨大的經濟發展機會和風險。從某種意義上說,民間組織性質更加具有“柔性”,其所具有的通達性使它更接近政府,而它的草根性使它更接近群眾和市場。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民間組織自然而言地成為協調政府和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種力量。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民間組織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起到了如下的重要作用:一是增進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溝通聯系,成為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二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為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維護市場秩序創造有利條件;三是組織一批 優秀的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四是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促進社會穩定和諧,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五是擴大國際間交往的渠道,生動展現了我國文化軟實力、塑造了良好國際形象。
據民政部官方數據顯示,至2009年底,全國擁有社會組織總數為431069個,其中社會團體238747個,民辦非企業190479個,基金會1843個 。從這些數據上看,我國民間組織的總量是相當大的,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國內外環境的差異以及民間組織在活動開展和自身建設方面存在問題,從而導致其發展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在某種程度上說,民間組織大量涌現在人民眼前只是一種表象,而其背后則隱藏了大量問題,甚至導致某些民間組織畸形的發展。
二、我國民間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發以來,國內民間組織跟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而不斷發展,但民間組織的發展并不理想,還存在著如下一些突出的問題:
第一,我國民間組織的弱小態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一方面,民間組織仍然要過分依賴政府、附屬于行政權力,也就是說,雖然民間組織產生于民間、服務于民間,但是我國的民間組織一直存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政府化、官方化。也就是說,我國相當數量的民間組織是由政府部門建立或者由政府某些職能部門轉化而來并接受政府主導,尤其是那些合法登記有重要影響的民間組織,如各種行業協會、研究團體、同業組織等等。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民間組織建立的意圖,限制了民間組織管理人員的管控權,阻礙了民間組織的發展。另一方面,市場和社會大眾并沒有對民間組織形成強有力的需求。當市場和社會大眾出現問題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政府,真正能在民間組織這個層面上就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的情況依然很少。
第二,我國民間組織發展自身存在偏差和不足。首先,民間組織活動經費不足。經費問題是各國民間組織普遍面臨的問題,但在我國表現的尤為突出。當前,我國民間組織的經費來源除了少量的會費外,主要是依靠財政和主管單位的支持,一旦政府“斷奶”,必然陷入困境 。總體而言,造成該問題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國民間組織對政府過度依賴,自身籌集資金的能力有限;二是政府對民間組織的關注不是非常高,資金的劃撥也存在一定問題;三是社會大眾對民間組織的認可度不是非常高,從而導致日常捐款不是非常踴躍,社會捐款總額不大。
其次,民間組織普遍存在功能紊亂甚至缺失的問題。有的常年不開展工作、不組織活動,如一些學會之類;有的“掛羊頭賣狗肉”,干著與組織名稱和業務范圍完全不相關的事情,甚至是違法的事情,如一些服務機構;更多的民間組織深受經費、人員等問題的困惑,處在上不去、下不來的尷尬境地。
第三,民間組織的社會公信力較弱。由于自身在社會上的作用相對較弱,又存在不少不規范的問題,以及近期發生的“郭美美事件”,讓民眾從深層次來相信民間組織仍然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第四,民間組織的組織能力不足。一方面,民間組織參與社會事務有限,同時其社會影響力也有限;另一方面,因為缺乏專業人才導致民間組織缺乏運作經驗,致使我國民間組織發展缺乏活力和后勁,缺乏市場競爭力,同時開展的活動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和目的。
最后,民間組織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目前,我國民間組織的法律法規只有國務院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以及民政部頒布的《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等,還沒有專門的類似“民間組織法”、“中介組織法”等相關的專門法律為民間組織提供保障,同時也沒有形成應有的法律約束。盡管我國正在積極建立有關民間組織登記管理中較為完整的法律制度框架,但是我國現行的法規大多傳承著一種理念,即控制和限制民間組織的發展。比如,在《社會團體登記條例》中就對民間組織的登記手續、應有章程、登記事項等做了嚴格苛刻的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我國民間組織的建立、成長和發展。
三、促進民間組織發展的若干對策
一個成熟健全的民間組織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上面提到的問題,致使我國民間組織在自身發展和功能發揮上與理想狀態有相當的差距。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解決我國民間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擺脫困境、健康成長。
第一,完善民間組織相關法律法規,為其健康穩步發展提供保障。當前,出臺的一系列有關民間組織管理的法規和條例,由于不是正式的國家法律,使得我國對民間組織的管理很多方面都面臨著無法可依的局面,甚至在有些領域出現了空白區,其結果必然導致民間組織管理的混亂,以及在某些領域面臨著管理失控的局面。因此,應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借鑒國內外成功的經驗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盡早制定、盡快出臺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法律法規體系已經刻不容緩。通過用法律的形式對社會組織的性質、地位、組織和監督形式、經費來源、以及權力和義務等予以明確,切實為民間組織的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據。
第二,實行政民分開,理順政府和民間組織的關系。改革開放以來,通過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改革,我國的經濟發展確實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但與經濟體制改革相比,我國在政府與民間組織的關系調整上則顯得相對滯后。政府部門要減少對民間組織的行政干預和日常事務的直接管理,而是通過法律法規對民間組織進行監督。民間組織則依照國家法律法規保證其獨立性,切實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逐步發展成真正的自治組織。
第三,轉變政府職能,大力支持民間組織的發展。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要繼續改革政府部門掌控絕大部分公共資源,包攬大部分公共事務的局面,為民間組織的培育和發展提供前提條件。同時,政府部門要從促進市場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全局出發,積極轉變職能,不僅要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空間,更要為民間組織的發展提供支持。現階段,政府部門要盡力為其發展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獎勵制度等,同時要幫助民間組織加強隊伍建設,尤其要支持民間組織的人才培養和人員培訓,幫助其建立規范的用人制度,從而使其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質、愛崗敬業、有奉獻精神的專業化隊伍。
第四,建立內外結合的民間組織監督機制。對民間組織的監督包括政府監督、社會監督以及其自身的自我監督。政府部門要通過法律法規對其進行行之有效的外部監督,對產生重大問題和重大損失的民間組織負責人實行問責制。社會監督的主要力量來自三個方面:捐贈者、第三方評估機構、新聞媒體 。要充分調動社會大眾對民間組織進行廣泛的監控和督查。同時,民間組織要完善內部監督機制,采用民主化和規范化的工作方法,保證公開化和透明化的資金運作,定期公布活動情況和財務狀況,增強社會認同感和公信力,并自覺接受社會各群體及民眾的監督。
第五,要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總體而言,當前我國民間組織對政府、企業和社會大眾的影響力仍然十分有限。因此,要想充分發揮民間組織不可替代的作用,讓我國的民間組織成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就要通過電視、網絡、媒體等各種宣傳工具進行肯定和正面宣傳,從而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提高全社會對民間組織的正確認識和全面了解。
總之,在當前我國社會的轉型期,民間組織的發展還不完善、不健全,面臨著上述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但是民間組織的壯大和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必將隨著我國改革發展的深入推進而逐步解決。
(作者簡介:陳若峰(1984-),男,安徽濉溪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從事公共服務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