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但高中學生作文的現狀也存在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困擾著學生,也考驗著老師。要想從根本上真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教師就必須從源頭入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積極探索,主動改革,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深度思維能力,倡導個性化寫作,建立多元評價機制,創設個性化的作文課堂,端正學生的作文態度,樹立學生強烈的“作文意識”。
關鍵詞:新課標;培養閱讀習慣;深度思維能力;個性化寫作;多元評價
一、培養閱讀習慣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對于學生而言可能不會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經歷各種各樣的生活,但卻可以讀萬卷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閱讀是學生寫作的最主要的源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閱讀做基礎的寫作,一定是無米之炊。“華廈”的構建首先要有一個堅實的基地,而閱讀就是構建寫作“基地”的最好的方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閱讀習慣的培養對于作文教學、語文教學甚至學生一生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培養閱讀習慣,有以下幾點建議:
1、每周安排1—2節閱讀課,引導學生進行精細化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2、每月進行一次集中的交流,可以以小組討論的形式,也可以以“我也談談自己的收獲”座談交流的形式,或者是辯論賽的形式等等進行一次集中的反饋和交流。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也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
3、給學生做講座,開設校園“文化講壇”,激發閱讀興趣,營造閱讀氛圍。
4、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課外及假期進行廣泛閱讀,拓寬閱讀視野。
學生養成了健康正確的閱讀習慣,不僅能積累豐富的作文素材,更能滋補心靈,培養健全的人格。古今中外,天南地北,花鳥魚蟲,文史哲,有了這么廣泛的涉獵,才會認真觀察,多比較,做選擇,有傾向。
二、培養深度思維的能力
人之偉大在于他會思考。作文是思考的結果,思想的深度決定了行動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寫作能力。
學生作文“淺寫作”“低幼化”現象比較嚴重,具體表現在對事物或材料的解讀不深刻,甚至只抓住只言片語理解,浮光掠影,不求甚解,思考偏激、片面。其實說到底還是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沒有進行深度思維。
王充在《論衡·別通》里指出:“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足行踩殊,故所見之物異也。入道淺深,其猶此也。”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也說:“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魚蟲、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可見唯有“入深水”,方可“觀蛟龍”,“求思深”才能有所得。只有讓學生養成了深度思維的習慣,才能對“淺寫作”“低幼化”糾偏補弊,學生才能在作文中充分發揮個人才能,展現思維的個性。
思維的清晰,在作文中的直接體現是語言的清晰和行文的條理性;思維的深刻,在作文中的體現是語言的縝密和分析推理的深入。一個人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思維深度,思考問題時才能透過事物的表面現象抓住本質,才能掌握規律,揭示事物的多種關系,預見事物的發展進程。
如何培養學生深度思維的能力,有以下幾點建議:
1、教師首先要為學生建構具有深度挖掘和廣度拓展空間的思維平臺,如提倡閱讀思維性強的文章,展示學生優秀的思維結果,鼓勵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等。
2、教師要有必要的思維方法的指導。如借助典型材料審題環節由概念判斷到推理的過程進行思維訓練,也可借助“范例”(典型的學生習作,包括優秀作文和問題作文),用切實的例子講評和修改,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高中生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漸成熟,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能力。如對立統一思維、肯定與否定思維、質量互換思維、事物的矛盾思維、比較思維、個性與共性思維等。
三、倡導個性化寫作
萬物的不同成就了世界的多彩,同樣只有個性化的寫作才能成就作文課堂萬紫千紅的春天,才能彰顯創造和個性的無盡魅力。
但一些學生卻迷失于他人的技巧,忘記了自己的短長,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失了個性,拒絕了創新。究其根源,封閉式的作文教學方式是高中作文個性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面對學生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升學壓力,一些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只是在作文技巧、選材范圍和文體運用上簡單地給學生提供一些固定的可以套用的作文模式。而學生們也似乎習慣于舊有的框框和模式,一寫作文必是李白杜甫、感動中國人物等陳舊的材料和固定的寫作套路,沒有了真情實感的表達,拒絕了自主獨立的思考,也缺失了個性化的創新。
作文課堂是語文教學中最能展示學生個性和才華的地方,也是最能體現教師對語文教學思考探索能力的地方,它不僅肩負著語文教學將近半壁的江山,也承載著發展個性、學會創新、提升素養的現代教育理念。而高中作文課堂的現狀和問題,值得每一位教師深思;新課標下,作文課堂如何切實落實“三維目標”,更值得每一位老師積極思考探索。
參考文獻:
[1]楊軍.深度思維:蹚過淺寫作的沼澤區[J].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2(4).
(作者單位:河南平頂山市寶豐縣第一高級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