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孔先生認為政治是法律的雜質,現實中雜質太多不利于法律的良性發展。筆者認為方孔先生對政治這個基本概念理解不妥;緊接著,筆者從抽象的層面上發現政治和法律皆源于人性且本質都是客觀存在、有規律可循的;此外,在現實中法律和政治也聯系密切。
關鍵詞:法律;政治;人性;聯系
一、政治的含義和屬性
科學地揭示政治的含義和屬性,是正確認識法律與政治關系的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本質是階級關系,各種社會關系的政治性質都是與階級和階級統治的存在相聯系的。列寧進一步展開概念,將政治的實質歸結為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強調政治包括了一定階級和政黨如何處理這些關系的理論原則和具體實踐。隨著理性的發展,政治文明的要義,就是順應歷史潮流,代表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并從制度上予以保障。故政治的涵義要遠比階級斗爭、權力權謀廣泛深刻的多。
筆者認為方孔先生步入了他所鄙視的實證法學派的后塵——將政治僅理解為強權,無疑如同實證法學派將法律僅僅理解為實在法一樣。被禁錮在孤立封閉容器中的政治是不可能健康發展的。誠然,現實中會有玩弄權術者,但這種違背政治的客觀規律的做法由于人們內心的抗拒事實上不被遵從。這種玩弄權術不是政治的實質,是政治的雜質!應當承認政治本身是作為一個中性詞存在的。
二、法律與政治的共生性
(一)法律和政治皆源于人性
方孔先生在《實在法原理》一書中認為法律緣起的邏輯是:“人性—關系—自然法—實在法”。筆者很是贊同并沿著其思路進行推理,得出結論——政治同法律一樣也源于人性。
就人性的自然屬性來說,首要的是維護自身的生存;就人性的文化屬性而言,隨著年齡增長、社會經歷的增多,可以自行判斷維護自己生存的適當方式。人的存在明顯是生物性“生存”與特殊性“生活”的統一,而“生活”又是其中的主導。
先哲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在本性上,也正是一個政治動物。”從本性或者說是人性來說,自由乃是人的本真狀態,但同時又是難以真正達到的理想狀態,正是為了維護和發展自己的自由,人們按照其作為特殊物種的生存邏輯才走出各自獨立的自然狀態而共同生活,從而過上政治生活。通過社會契約,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參與到政治之中了,政治也就成了人的生存的基礎與依憑條件。正如羅伯特?達爾所言,“政治是人類生存的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每個人都在某一時期以某種方式卷入某種政治體系。”
綜上,我們可以將政治的產生過程概括為“人性—關系(社會契約)—政治—實在法”。亦即法律和政治皆源于人性。
(二)法律與政治本質上的一致性
方孔先生認為人性客觀,則基于人性產生的社會關系、作為關系中確定性的自然法也是客觀的。依此可推知,既然政治與法律皆源于人性并且是自然法一個重要的子集,那么政治也是客觀存在的,且當立法者通過自己的理性加工,將自然法物化為實在法時,政治會自然而然的融入實在法,成為實在法所必須涵蓋的重要組成。
政治內在于自然法,是規律的一份子,非外在主觀選擇,如中國朝代興替這種極為規則的重復性就體現了政治的某種規律,周期性的輪替是在沒有被人們掌握的情況下,客觀規律自發產生作用的結果。現代國家法律規定的任期輪替則是人們掌握了客觀規律并主動加以利用的結果。
三、法律與政治聯系密切
對政治進行抽象的人性根源分析后,接下來,我們有必要將狹義的政治(政權、政策等)同自然法物化而成的實在法在具體的層面上再展開分析。
(一)政治非法律的雜質
不可否認,在中國的二十世紀60、70年代將法律與政治等同曾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后果,但絕不能以此舊印象來等同當今中國的現實。我們不能以某一階段某一時期存在的問題來否定政治在整個歷史長河發展的規律性,政治在曲折中接受磨礪,不斷試驗中總結其中規律性,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二)法律是政治合法性的維系
這里所謂合法性,即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以政治統治權力和社會管理權力為重點的公共權力的道德性與合理性的內心認可,從而自愿地服從于政治的支配。
政治合法性的獲得與維系,實際上主要依靠法律符號對于政治權力的賦予來完成的。一方面,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和“母法”起著基礎和核心的作用。通過憲法來配置國家政治權力,構建相關制度,這樣,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及其實踐運作才有了合法性。作為關鍵性表征的法律符號,憲法也被視為一部“政治法”。另一方面,一般性法律是在憲法對政治權力分配的基礎之上就某一領域政治權力作出的具體規范與約束,為實踐中的公共權力的存在及其運作賦予了合法性。
四、西方仍存在政治影響法治的情況
方孔先生對西方社會的褒獎不免有些片面,因為西方同樣涉及法官的政治立場。在堅守司法中立的美國,也不能無視法官任職前的黨派背景,而且其憲政訴訟在本質上即政治訴訟。有些政治糾紛,憲法規定本身不足從而需要法官通過司法裁判的方式表達一種政治立場,進而彌補憲法的漏洞。
波斯納在談及法官怎樣思考時提出這樣的觀點,大法官必須有政治性的考量。尤其是在非常規案件中,法官是政治的,有時還必須成為“偶爾的立法者”。不管是在英美法系還是在大陸法系,政治性傾向是法官這個職業群體不可避免的特征。由此可見,政治對法律的影響是普遍而自然存在的。
參考文獻:
[1]姚建宗.論法與政治的共生:法律政治學導論[J].學習與探索,2010(4).
(作者簡介:劉川北,女,四川廣元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