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龍華是打工文學的發源地。打工文學是龍華的一張文化名片。它是打工者的精神食糧,繼續扶持和發展打工文學,切實為基層群眾服務,是龍華文化工作者的職責之一。
關鍵詞:打工文學;打工者;基層文化
龍華的打工文學是伴隨著席卷全國的打工潮而出現的,是龍華基層群眾文化的閃亮品牌。發展到今天,已走過二十多年的時光,已經逐漸走向理性與成熟。也可以說,龍華的打工文學已形成一種基層的文學現象,也一天天地,正在逐漸被中國文壇所接受。
一、龍華打工文學發展現狀
作為2005年全國首屆打工文學論壇的召開地,廣東省“文學創作先進鎮”的龍華辦事處,其打工文學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承當了深圳打工作者聚集地。這里的打工文學活躍時間之長、作者隊伍之大、作品數量之多,在南粵首屈一指。
80年代末的龍華,在鎮政府、文化站的帶領下,從單槍匹馬到形成一個作家群體,從龍華老街的陋室,到氣魄的文學藝術創作基地,這一切成就了基層文化遐邇聞名的“龍華現象”。
1995年出版了第一本“打工作者”專集《南飄之夢》,繼而又有了全國第一家鎮級報《龍華報》、第一家鎮級文學刊物《龍華文學》、第一個鎮級文學藝術專業網站、第一屆全國打工文學論壇召開、……1996年龍華文學創作學會成立,會員達260多人。雖然是最基層的文學團體,但在他們當中有2人加入中國作協,12人加入省級作協,38人加入市級作協,有17位作者先后出版了文學專著32部,位居全省榜首……近幾年,《龍華文學精品集》、《新龍華打工文學叢書》等先后出版,展示了龍華打工文學的豐碩成果。
光陰荏苒,龍華打工作家已走過三代。第一代是鄧家勇、楊怒濤等人,這些人圓了他們自己文學夢后,大都離開了龍華。李于蘭、戴斌算第二代,現在有更多的人加入。許小玲、王一統、彭先發等算是第三代了。
二、打工文學是基層群眾的精神食糧
所謂打工文學主要是指由打工者自己創作的以打工生活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其創作范圍主要在中國沿海開放城市。是反映打工族這一社會群體的生活和感情、追求和奮斗的文學。它的成員大都具有鄉村或鄉鎮背景,他們在卷入城市化的進程以后,經歷了種種遭遇,觸發了強烈的錯位感,失重感,在精神結構和文化心理的深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矛盾沖突,于是產生了書寫的沖動,形成為打工文學,包括打工小說、散文和打工詩歌。“打工文學”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的文化及文學現象。
1、打工一族業余生活枯燥貧乏,迫切需要精神文化食糧的滋養。
前些年某大型企業發生的一系列自殺悲劇,其原因有很多,但業余生活的枯燥乏味,也應是其中之一。當前,進城務工很多,許多80、90后文化水平提高,他們更多地關注精神生活的需要。由于務工者有限的文化知識不平及企業的自身條件有限,企業對員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視不夠等原因,眾多企業的員工精神文化生活單調貧乏。如此背景下,再加上進入城市后強烈的城鄉心理反差及現實生活中產生的無助、迷茫,經長時間積累,常會誘發和滋生不良心理,甚至導致違法犯罪。他們迫切需要精神文化食糧的滋養。
2. 倡導打工文學是提升勞務工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
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加強對勞務工的教育培訓、豐富勞務工的業余文化生活,是提升勞務工素質、促進城市和諧發展的基本策略,而倡導打工文學是提升勞務工素質的一條有效途徑。 文學作品因其娛樂性、休閑性,為人所喜聞樂見,在娛樂多元化的今天,“手不釋卷”、“提筆揮毫”或是讓文字從輕輕跳動的鍵盤下汩汩而出,依然是市井的尋常風景。文學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消遣,了解和學習到優秀的文化,更可讓我們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接觸到深邃的思想。“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個高尚的人談話。”在享受閱讀文學作品的同時,我們也變得更加高尚和積極;而寫作,更是讓我們在搜尋和挖掘心靈深處一汪清泉的同時,在倒影里,我們看清了自己。打工者的寫作,一則可摒去打工生活的單調乏味而有所寄托,再則通過寫作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心情加以梳理,更加清醒自己在這個繁雜社會所居的坐標,從而自發努力地學習各類科學文化知識為自己所用。寫作,不只是一個愛好,更是打開了一扇大門。
在有限的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內讀書和寫作可隨時隨地進行。打工者只要有燈一盞、書一卷即可,既可消困解乏,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心靈的凈化、知識的灌輸和素養的提升。
一個最普通的打工者,往往是一個精神最富有者。因為打工者往往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其艱辛而豐富的生活經歷,絕非那些坐在高檔寫字樓空調房里的所謂主流作家可以想象。人間的世態百相、苦辣炎涼,均被他明察秋毫,他每天都在撫摸著生活深處那毛絨絨的最柔軟、最纖細、最敏感的神經,他最能辨別和體味什么是幸福生活的真正滋味。出自一個真正打工者之手的文字(或曰文學創作),帶著汗味、和著血淚、摻著憧憬美好生活的微笑,往往是最真實、最生動、最能打動人心的。
隨著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打工大潮風起云涌。打工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心靈的空虛和精神生活的匱泛,人格尊嚴和傳統的思想觀念受到外來文化的挑戰,以及法治的乏力,促使打工群體中的先覺者們從內心發出一種呼嚎、吶喊,希望這一新興的勞動群體的人生際遇和生存環境,得到社會的重視和改善,但他們的聲音太小了,他們的力量太弱了,社會強權幾乎就沒有給他們任何說話的空間,因而他們只有選擇以文學的方式來表現他們內心世界的渴望,充實心靈空間。
三、困境和發展趨勢
和曾經風靡一時的“傷痕文學”、“知青文學”、“軍旅文學”等文學現象一樣,“打工文學”的產生也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它是伴隨著席卷全國的打工潮而出現的。而龍華聚集著近百萬的打工人群,這些渴望改變自己命運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遠離故土,遠離熟悉的村莊走入陌生的城市的打工者,在人生經歷和情感遭遇上都經受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他們的眼睛閱讀著全新的環境,他們的腦海里鐫刻著迥異于鄉村風景的印象,這些變化同時也在改變著他們對生活的解讀與思考。有的就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表達出來,形成了打工文學的輝煌。
但打工文學的邊緣化現狀也不容忽視。就打工文學滋生發展的這么多年來看,打工文學一直處于主流文學的邊緣,它就像一個進城的農民工一樣,常弄不清自己的身份。文藝創作,應更多一些禮讓和包容,打工文學應在文藝百花園中占有一席之地。打工文學可謂原生態的文學,它是一股干凈、清新的涓涓細流,它的注入,給文壇帶來了新鮮血液與活力元素。但主流文壇似乎還沒真正意識到關注和扶持打工文學所帶來的積極而深遠的意義,更沒想到可以此為著力點,對于提高農民工的整體文化素質、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所起的作用。
一些知名的作家、詩人也明確表示對打工文學持輕視或不認可態度,這其中包括一些曾經以寫作“打工文學”而成名的人。大抵可用這樣的話來描述打工文學的現狀:打工文學是一朵扎根于泥土深處的質樸而生機勃勃的文藝之花,但目前仍開放在主流文學的籬笆墻外,人們對她的關注和管理遠遠不夠,她的讓人驚艷的品質尚不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
雖然如此,但打工文學可以說是今天最具有鮮明的轉型時代特征的文學,是最能體現現實主義傳統的一脈創作。城鄉二元沖突,深化了它的文化內涵,它涉及到政治、人權、道德、倫理、性權利、生活方式、人生理想、欲望化等一系列問題。它的基礎是城鄉二元沖突,在今天的文壇上,它理應占有比較重要的一席位置。龍華打工文學的蓬勃發展,已經證明基層勞務工需要打工文學,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打工文學早已深深地浸入于龍華的骨髓,成為轄區的文脈。對于未來,我們認為打工文學會長期發展。如何以文學的形式來反映打工者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生活和命運,揭示他們對人生、對社會的態度,引導陽光心態的發展,是今后打工文學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群眾文化工作者思考的問題之一。而隨著社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打工文學也勢必面臨著新的考驗。
1、政府應繼續關注和扶持打工文學,充分發揮文學藝術創作學會的平臺作用。以龍華文學創作學會為平臺、文藝創作基地為據點,以企業報刊為切入點,“收集”打工文學人才,增進企業文化交流,繁榮文學創作,讓優秀的打工作者有自己的組織和陣地,讓更多的人閱讀和寫作打工文學,聚集充實文藝創作隊伍,調動社區、企業的積極性,發展社區和企業文藝小組。
略具規模的企業,一般都有企業報刊。企業報刊是企業的“自留地”,自然也就成為企業員工耕耘創作的樂土。有關部門可組織企業協會、企業文化協會等單位開展以企業報刊為據點的文藝交流活動,發現和培養打工文學創作人才。
2、加快硬件設施的建設。以現有文化藝術中心為契機,在城市發展規劃中的文化領域,明確將城市外來務工者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文藝創作設施列入計劃。政策上鼓勵社區、企業和個人提供文學創作和交流的基本場所。
3.擴展打工文學發表的渠道。在鞏固發展傳統的報刊平臺外,還應積極拓展網絡、電子發表平臺。
4、多組織一些面向勞務工的文學活動,多一些宣傳、培訓和發動,讓更多的打工者參與到此活動中來。每年給予優秀作者一定的表彰和獎勵,鼓勵大家出精品。
5、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和作品展示,開闊眼界,促進創作水平的提高。
關注打工文學,就是關注打工群體的文化權益。保障這一群體自主地表達心聲、表達對廣闊世界的體驗與想象,對于促進打工者的文化認同與社會認同,協調打工群體與各主要社會群體之間的和諧關系有著重大意義。龍華有著較為深厚文化積淀,歷屆基層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創建工作。新的文化藝術中心啟用,為文化事業的興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設施保障。
參考文獻:
[1]李明亮,關注扶持打工文學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9c7ce80100dhzd.html
[2]左永霞,打工文學在龍華,寶安日報,2011.10.12
[3]鄢文江,關于打工文學, [EB/OL]http://www.mingong123.com/news/9/dgwx/20089/c1aa72ec7b16848c.html
[4]黃偉,打工文學積聚龍華各,南方日報,2009.8.25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華文化體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