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資源是祖先留下的無價之寶,是歷史的見證。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文物資源是顯示一個區域、一個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個部門、每一位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何保護好、合理利用好歷史資源,培育地方特色產業,使旅游開發與文物保護相得益彰,就成了我們必須面對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本文擬就此問題略作探討。
一、武平縣文物保護工作現狀
經過兩次文物普查,武平縣至今有省級文保單位4處,縣級文保單位23處,及506處登記在冊的文物點。這些被各級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動文物中,有舊石器時代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明清古民宅、古橋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紀念地等等,類型齊全,歷史延續性強。對地下文物的保護,文物管理部門一貫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在目前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對已知的古遺址、古窯址等地下文物,盡力做好原地保護工作,待時機成熟再報批發掘,進行科學研究。對在基建中暴露的各類地下遺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積極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調查發掘,從不遺漏。多年來,該縣通過財政撥款、上級文物部門補助和群眾自發集資捐贈等多種途徑,籌集了數百萬元資金,視各文保單位不同情況,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李氏宗祠、永安橋、崇真觀、均慶寺等十余處省、縣級文保單位和重要文物點。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該縣各級文保單位及文物保護點受損情況普遍存在。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機關舊址——梁山書院東邊新建的四層私人住宅嚴重破壞文物環境風貌;湘店鄉劉氏宗祠搭建豆腐坊等違章建筑;大禾鄧坑橋屋面因大樹壓塌急待整修;梁野山廟年久失修亟待維修等等。近年來,武平縣文物業務費雖逐年增加, “十五”至今十年縣撥經費累計近百萬元。但由于文物點多面廣,致使許多急需維修的文保單位和文保點苦于資金而無法實施維修。
(二)原因分析
1、對文物價值認識不足,缺乏文物保護意識。一直以來,有些領導和有關部門視文物保護為包袱,為經濟建設和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障礙,往往從眼前的經濟利益出發來衡量文物的價值。如古建筑保護中有人認為這有損于城市建設的形象。在實際工作中,往往以一拆了之來對待文物保護,或者要算眼前的經濟帳,保護文物要花多少錢,而拆后搞開發能賺多少錢。不能充分認識到文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沉淀,認為文物保護是文物部門的事情,與當地政府無關,文物保護與否對其政績無任何關系,缺乏“守土有責”的責任意識。它不僅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素材,而且文物資源可直接或間接地為我縣經濟建設服務,是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
2、文物依法行政力度不足。文物保護雖然有《文物保護法》可依,但由于《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執法的主體不是文物部門,而是工商、公安、規劃等執法部門,由于沒有協調處理好相互之間關系,所以造成文物被破壞情況發生時,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或被處理。相關部門由于職責關系,相互推諉。
三、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文物是不可再生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至關重要。針對目前文物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將進一步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堅持有的放矢,加大力度做好文物保護,為我縣“三個文明”建設服務。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宣傳,增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與文物保護的法制觀念。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光靠業務主管部門的力量還不行,更主要的是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因此要深入開展宣傳、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增強全社會的文物意識與文物保護的法制觀念。
二是要把文物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考核內容。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工作的通知》和《關于做好文物保護“五納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級領導要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黨政一把手,要樹立“保護文物,守土有責”的意識,把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任期目標考核內容之一,同時對文物事業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三是要加大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加強文物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文物保護是一項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隨著當前高科技時代的到來,需要引進專業人才,盡快建立起一支既有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又能吃苦耐勞團結協作的高素質文物工作專業隊伍。同時要加強業余文保員隊伍建設,調整人員,加強培訓,提高業余文保員素質,進一步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工作。
四是要充分做好文物利用工作。在做好文物保護前期下,要加強文物的合理利用工作,其一是要充分利用該縣現有劉亞樓故居革命文物,積極發揮革命文物對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作用,以擴大影響力。其二是要充分挖掘文物資源,為旅游業服務。文物部門應積極配合旅游部門充分發掘這些文物資源,把這些文物資源整合起來,以彌補該縣旅游業缺乏文化內涵的弱點,從而發揮文物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武平縣博物館)